摘 要:紅安大布作為荊楚紡織非遺文化的杰出代表,然而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非遺文化想得到更完好地繼承與發(fā)展,勢必要做出順應時代的改變?;谙嚓P研究,以及面對全新的互聯(lián)網購物模式,提出對紅安大布發(fā)展的一些新看法。
關鍵詞:紅安大布;紡織類非遺;互聯(lián)網;產品開發(fā);電商
作為荊楚紡織非遺技藝之一,紅安大布又被稱為將軍縣的非遺之花。然而也正是如同大多數(shù)非遺文化所面臨的繼承問題和大眾接受面的問題,紅安大布的繼承與發(fā)展也有著自身的瓶頸。但是隨著現(xiàn)如今網絡的普及,不曾被大眾所注意到的非遺文物也被關注到,因此,荊楚非遺紅安大布也需順應時代去改變,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1 紅安大布的歷史與發(fā)展
1.1紅安大布的歷史
紅安大布是一種由紅安人民所做的純手工的特殊紡織珍品,記載著紅安勞動人民的勞動形象,也象征著紅安婦女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期待。
然而紅安大布獨特的紡織技藝源自何時卻無從考證,不過我國的紡織業(yè)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曾有明朝紅安女詩人王淑潔所著《瓊軒集》里包含著“鶯梭柳線織成愁”、“歡逢佳景織機梭”等詩句。由此可見,早在明朝,紡織技藝已在紅安人的心目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此后的數(shù)百年中,更是紅安百姓們謀生的主要門路。因為紅安全縣大部分屬產棉區(qū),有充足的原料供應,又由于紅安縣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四面環(huán)山,紅安婦女們也慣于自給自足,紅安大布紡織技藝便隨著社會的需求而產生,逐漸流傳下來。
1.2紅安大布的發(fā)展
紅安大布自明代開始,直到 20 世紀又出現(xiàn)紅安土布和紅安景莊布,并呈齊驅之態(tài)。而在不久日軍入侵紅安地區(qū)后,采用一系列不良手段,大幅度打擊了紅安地區(qū)棉花的種植、大布的生產,使紅安大布的生產日益萎縮。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紅安大布的生產才逐漸恢復,然而隨著現(xiàn)代紡織工業(yè)的興起,傳統(tǒng)的紡織工藝也開始逐漸退出市場,而隨著傳統(tǒng)的手藝人在不斷地流失,新的繼承者越來越稀少,且制作過程極其復雜,紅安大布也一度瀕臨失傳。
在2008年11月11日,紅安大布在紅安縣政府支持與推動下,被列為黃岡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于2009年5 月 27 日,被列為湖北省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2 紅安大布的發(fā)展難題
2.1知名度不夠廣
據(jù)調查顯示,紅安大布的知名度并未廣泛傳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包含紡、織、印、染、繡這五大類,然而提到紡織非遺,多數(shù)人的印象仍是四大名繡。這也正是非遺文化面臨的窘境,流傳度不夠高,受眾面不夠廣。所以在紅安大布的推廣過程中需要盡力去拓寬更大的受眾面,首先讓人知道,其次再讓人了解。
2.2傳統(tǒng)技藝難以繼承
正如書中所記載,紅安大布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包含去棉籽、彈棉、卷筵、手搖紡車紡紗共四道工序,每一道工藝也是都需要手工操作才能完整呈現(xiàn)出其原本精巧、細膩的特點,而由機器大規(guī)模、大批量生產雖然擁有便捷、高效的特點,卻失去了獨有的鮮活。因此,類似于紅安大布這類紡織類非遺的制作需要“活性”,其傳承也要求必須“活態(tài)傳承”,[2]
3 針對互聯(lián)網模式紅安大布發(fā)展的可能性
3.1打造知名度
紅安大布等荊楚紡織非遺有一個難點就在于知名度,現(xiàn)有的手段一是通過文化博物館來推廣,二則是設置相關組織去普及紅安大布,然而這類方法有局限性。但現(xiàn)在通過互聯(lián)網可以迅速獲得大量的關注,比如憑借故宮的貓和故宮院長意外走紅而成功“出圈”的故宮。倘若非遺文化紅安大布能夠借用網絡平臺成功打破自有的禁錮,可以使更多的人去關注到它。
3.2結合自身特點打造周邊產品
有了關注度后,需要的是更多的知名度。而現(xiàn)有的階段,紅安大布的產品構成仍停留在服裝類、家紡類等紡織品中?,F(xiàn)如今消費主力是更關注新鮮事物青年人、中年人,根據(jù)天貓資料數(shù)據(jù)顯示,僅2019年天貓雙十一成交總額破千億,而美妝類、母嬰用品等遙遙領先。
由此可見,如果將紅安大布的特色與這些消耗產品相結合,會有更多的關注。比如隨后故宮打造專屬于故宮特色的文化周邊產品——故宮口紅、故宮眼影盤等等,產品結構豐富多樣,且因為所附屬的文化標簽,更讓消費者產生了黏性。同樣,紅安大布自身的特點是本身的大膽配色和紋樣豐富,由此可以在這兩方面來著手打造專屬于紅安大布的文化周邊,比如帶有紅安大布美好寓意紋樣的裝飾工藝品,亦或者是利用精美的紋樣打造美妝類消耗品如雕花口紅、特色眼影盤等。
3.3再將自身產品利用電商和直播模式推廣
假若紅安大布已經有了廣泛的知名度和關注度,那如何憑借這些關注讓紅安大布進一步得到更好地發(fā)展,將“流量”變現(xiàn)?現(xiàn)在有一個很好的渠道——電商加直播。
電商渠道賣貨的好處則是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以達到不受任何限制賣出產品的效果,一方面是直播帶貨更加直觀去感受產品,不同于圖片可以直接通過視頻的方式來觀察產品的色澤和實用度,另一方面直播間的主播本身具有較高的人氣和關注度,那么消費者出于信任也會很容易去交付。
比如在2020年5月1日,紅安縣人民政府縣長首次直播,1小時內為紅縣人民帶貨213.2萬。僅在直播當天,全網各大紅安特色產品的搜索量上漲317%,整體銷量比之前上漲了469%。也是可以反映出“直播+電商”這個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農特色產品的銷售額,使得更多的消費者去關注到這類產品。紅安大布作為擁有著舒適、環(huán)保的天然優(yōu)勢的產品,只是缺少一個平臺讓大眾去關注、去發(fā)掘,因此“直播+電商”模式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紅安大布走進千家萬戶。
4 總結
紅安大布作為荊楚紡織非遺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僅是紅安人民心中的美好寄托,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非遺文化若想華麗地轉身,勢必需要做出固有的轉變,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化,紅安大布可以通過改變自身固有的產品結構和運營模式來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強,劉安定,李建強,李思.紅安大布的工藝研究[J].服飾導刊,2013,2(04):70-75.
[2]宋佳,王翠玉.基于紡織類“非遺+”的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24):48-50.
作者簡介
汪子建(2000—),女,漢族,湖北武漢,本科,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