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怡
【摘要】人的道德感是指人依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做出評價時所具有的情感體驗,是一個緩慢的養(yǎng)成過程。教書育人每一個教師神圣的使命,德育教育則是其中最為重要和艱巨的一項任務。時代在不斷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追求個性獨立和自我實現(xiàn),因此,德育教育是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方式。
【關鍵詞】小學 德育教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4-033-02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方位的綜合素質人才,因此,重視德育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德育教學方法,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目前德育教育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我們小學階段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雖然部分學校已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開展了相關的德育課程,但是其主要的形式還是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實現(xiàn)的,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課程教學側重點的限制,德育教育還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與重視,我國的德育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的引路人,是思想和知識傳播的起點,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由于我國各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師已經無法跟上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其整體素質也無法適應新形式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要在思想上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這樣才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
其次,重智育,輕德育。在中國這個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的環(huán)境下,學校、家長、教師甚至孩子們自己都將全部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方面,而忽略了對學生身心健康對其成長的重要性。雖然道德與法制教育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但是很多學生依然不愿意去深入的學習,很多情況下都會采用“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方式,很難發(fā)揮真正的德育作用,對學生產生實質意義的影響。
第三,實踐活動缺乏時效性。德育教育為節(jié)約學生的學習時間,保障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德育活動很多都是走過場,趕形式,學生更不會主動的參與進來,甚至從主觀上來說他們根本“看不上”這種極具形式主義的活動。針對學校不得不開展的這種德育活動,其本身就缺乏嚴重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忽略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無法引發(fā)學生的參與的欲望,更不能滿足學生對于德育學習的需求。
二、在日常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轉變教師觀念,加強師德建設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恪守師德、嚴謹治學的品質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是一種最具力量的無聲教育。但是這些東西不是僅憑說就能夠實現(xiàn)的,而是如行云流水般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長期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形成的一種行為方式。因此,要實現(xiàn)對學生良好的道德教育,從教師本身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1.積極轉變教學理念
良好的德育教育必然要建立正確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型的高素質人才。傳統(tǒng)教學中片面的為了追求分數(shù)和升學率而選擇對德育教育的忽視,也就是所說的“重智育、輕德育”的教學現(xiàn)象,雖然在眼前能夠幫助學生獲得一個不錯的學習成績,但是卻不利于其長遠發(fā)展。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加強自身素質的替身,使自己具備一定的前瞻力,準確的把握社會發(fā)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的結合起來,才能夠培養(yǎng)出一批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道德的全面型人才。
2.加強師德建設
教師是學生德育教育最好的榜樣,是學生德育發(fā)展的引路人。因此,加強對教師的師德建設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要為教師的師德教育提供基礎的保障活動,比如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師德師風的學習與交流活動,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也就是相互學習的過程,還可以組織相關的專家和教師到學校進行講座,幫助教師及時掌握道德教育的最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綜合水平。此外,學校還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和考核計劃,合理優(yōu)化教師資源,促進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學生做好榜樣,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另外,教師還要與學生構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平等交流,不以老師的權威去壓迫學生。學生犯了錯誤,要幫助其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使其主動的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切忌不可以過激的言辭批評學生,始終將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學生。
(二)創(chuàng)建教育情境,開展道德教育
1.主動參與,有所體驗
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增加學生自我實踐和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促進其道德能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其道德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廣播站,通過全校征集文明小記者,然后組織小記者們在校園內觀察和記錄一些好人好事和不文明的行為舉止,對于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行為還可以進行抓拍,并通過學校的宣傳欄和廣播站進行宣傳,引發(fā)學生的討論,使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身的情感體驗,并通過文明宣傳的形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便會得到有效的糾正,校園風氣也會越來越好。
2.拓展創(chuàng)新,享受成功
道德教育不應當只局限教材之中,而應當廣泛的存在于學生的生活和交往之中,拓展道德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活動,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道德所帶來的成就感,并將此作為享受。比如我們可以借助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比如父親節(jié)或者母親節(jié)等,組織學生開展以“父親母親的一天”為為主題的演講活動。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父母每一個平凡的一天,以此為出發(fā)點,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的演講非常發(fā)人深省,包含著自己的深厚感情,使他們認識到即使是生命中最平凡的一天,他們的父母也時刻為他們著想著,為了能夠讓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努力奮斗著。演講比賽結束之后,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很多家長都反應孩子變得懂事了不少,在家中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學習也更加努力了。如此,因勢利導,不僅改變了以往道德教育模式死板的形式,也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將“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落到了實處。
(三)家校聯(lián)動,深化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要想發(fā)揮應有的成效,就不能缺少家庭的參與。因此,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動,構建起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平臺。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家長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有時會有一定的差別,導致孩子在學校接受的是一種教育,但是在家中接受的卻是另一種教育,有的甚至優(yōu)于家長自身素質水平不高,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產生不良的影響,客觀的降低了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如果學校道德教育與家庭道德教育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結合,那么學校的道德教育就有可能流于形式。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必須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庭中道德品質的表現(xiàn)情況與家長的道德素質水平。然后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家庭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實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家庭教育對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教育也無法取代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教育。因此,教師要與家長相互協(xié)作,相互支持,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共同努力。比如,教師在學校主要針對學生的社會關系層面(尊敬師長、愛崗敬業(yè)方面)進行集中教育,家長則可以從家庭出發(f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tǒng)美的等,實現(xiàn)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無縫對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德育教育的作用。
總之,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工作。其工作的開展不僅要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杜絕形式主義,還要開展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參考文獻】
[1]陳松.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27):160.
[2]金碩,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06).
[3]陳曄.關于小學德育教育管理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