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偉
摘 要: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關鍵是在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同時滲透化學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文章以九年級化學總復習課“科學探究”為例,談談在復習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探究情境;學習興趣;有效問題;科學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復習課中如果也能有好的學習情境,就會使原本相對枯燥無味的復習課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下面是我在上專題復習課“科學探究”時的部分課堂實錄:
教師:我們實驗室里有一些陳舊的藥品,老師很想知道它們是否變質,還能不能再用,比如,這瓶氫氧化鈣(展示給學生看),出廠日期是2000年,已保存了20年,大家說它變質了沒有?
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變質了。
教師:不一定,我們家里的白酒、食鹽、蔗糖,只要貯存得當,100年也不會變質,物質變質不變質不能看出廠日期長短,要看物質的性質,白酒、食鹽和蔗糖不會變質,是因為它們常溫下不能與空氣中的物質反應,那么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氫氧化鈣保存時間久了,究竟會不會變質呢?
教師:氫氧化鈣可能與空氣中哪種物質反應而變質?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與二氧化碳反應。
教師:該物質現(xiàn)在的成分有哪幾種可能?
多數(shù)學生不吭聲,只有少數(shù)學生試圖回答。
教師抽一名學生試著回答。
這名學生回答道:這瓶物質的成分有三種可能,如果氫氧化鈣沒有變質,該物質的成分只有氫氧化鈣;如果氫氧化鈣部分變質,該物質的成分既有碳酸鈣,又有氫氧化鈣;如果氫氧化鈣全部變質,該物質的成分只有碳酸鈣。
教師:那你們知道如何用化學方法檢驗該物質的成分嗎?
有學生提出用無色酚酞試液來檢驗該物質的溶液中是否含有氫氧化鈣,用稀鹽酸檢驗是否含有碳酸鈣。
教師:因為碳酸鈣難溶于水,檢驗氫氧化鈣在這里就是檢驗溶液中是否有氫氧根離子,方法只有一種嗎?
有學生又提出用硫酸銅溶液檢驗,有的說還可以用PH試紙測出,有學生說還可用紫色石蕊溶液,也可用二氧化碳氣體來檢驗氫氧化鈣的存在,等等。
教師:很好,這些方法都能用,不過我們應該選擇實驗現(xiàn)象最明顯的方法來檢驗氫氧化鈣的存在,根據剛才我們的討論,大家試著來設計一下實驗方案。
學生熱情高漲,很快設計出多種不同的實驗方案,并在小組內展示。
這樣我和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科學探究的前幾個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等,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復習的效率。
二、體驗探究過程,熏陶科學態(tài)度
通過上面討論,有了探究“氫氧化鈣是否變質”的實驗方案,接下來是“進行實驗”,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下面是我的課堂實錄。
教師:我們按照上面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套實驗儀器和化學品,看哪些組操作規(guī)范,得出的結論準確。
學生們操作得非常認真,儼然一個個小科學家,對實驗現(xiàn)象、結論不時地進行分析、爭論。
教師:各組組長匯報該組的實驗情況,通過什么試劑,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踴躍回答,充分展示結論。各組的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果不太一致,檢驗氫氧化鈣的存在時無論用哪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都是該物質中有氫氧化鈣,但是對碳酸鈣的檢驗,有的組說加入稀鹽酸有氣泡,有的組說加入稀鹽酸無氣泡,有的組說氫氧化鈣沒有變質,有的組說氫氧化鈣部分變質,得出的結論截然相反。
教師:同樣的藥品反應,為什么有的冒氣泡,而有的不冒氣泡呢?原來呀,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與稀鹽酸反應,并不是同時進行,有個順序問題,稀鹽酸先與氫氧化鈣反應,再與碳酸鈣反應。你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嗎?
有的學生若有所思,有的學生恍然大悟,露出了微笑,舉手要求回答。
教師用欣賞的語氣提問舉手的學生。
學生:剛才加入稀鹽酸時有的冒氣泡,有的不冒氣泡,是由于所加稀鹽酸的量不同。有的組加的稀鹽酸多,不僅把氫氧化鈣反應完,而且與碳酸鈣發(fā)生了反應,所以冒氣泡;有的組加的稀鹽酸少,還沒有和碳酸鈣反應就已經消耗完了,所以沒有產生氣泡。
教師:說得太好了!分析得非常清楚。那么大家說做這個實驗時稀鹽酸應該加多少合適呢?
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應該加過量!
教師:那么這瓶氫氧化鈣是沒有變質還是部分變質呢?
學生:部分變質。
教師:回答正確。
通過讓學生分組實驗,既鍛煉了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讓學生親自得出實驗的結論,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真正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三、設置有效問題,展示學生智慧
在復習課中,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更能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及時糾正學生的知識漏洞。
我在 “科學探究”的教學設計中,設置了如下的問題:
問題1:氫氧化鈣容易和空氣中的哪種物質反應?
問題2:這瓶氫氧化鈣的成分可能有哪幾種情況?
問題3: 如何檢驗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存在?方法有哪些?
問題4: 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有哪些?以探究“氫氧化鈣是否變質”的實驗過程逐一解釋。
問題5:設計實驗的一般原則是什么?
除了以上問題的回答,學生們還需要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進行展示。在這些學習任務中,教師對學生有口頭提問,也有書面展示,還有實驗操作的交流,讓學生有充分展示的機會。通過展示交流,學生們除了復習鞏固有關知識、實驗技能以及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以外,還有了一些意外的收獲。同時展示交流也反饋出學生們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一些問題,真正起到了學有所得的作用。
四、升華探究本質,提升科學素養(yǎng)
筆者在設計“科學探究”這個專題復習課時,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和方法技能歸納的設計,將學生分組實驗活動與科學探究步驟的復習有機結合起來,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培養(yǎng)了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又復習了探究實驗的步驟和方法,感性理性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同時,我重點歸納了實驗設計的一般原則——“科學性、安全性、可行性、簡約性”,這些總結性的東西既是知識,又是方法,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習方法是學生終身受用的一種科學素養(yǎng),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復習課教學設計、實施是難度較大的,只要我們化學教師把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放在首位,不斷創(chuàng)新,針對不同的復習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流程,充分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能讓學生體驗化學課的精彩,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林洪,陳貴新. 基于培養(yǎng)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案例設計[J]. 中學化學,201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