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霞 方芳
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水文化”生生不息、百川匯海。浙江省寧波市以水為根、以水為魂,得水之靈、秉水之性,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現(xiàn)成的社會基地為學校以“水”為主題的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建設與實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2015年9月,源于課程改革的需要、地域文化的審思以及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考量,寧波市四眼碶小學開發(fā)了“水動力”課程?!八畡恿Α闭n程既是指與水有關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體育等各學科相關聯(lián)的拓展性課程,也是指基于水的柔韌、細膩、融通、浸潤、一往無前等正能量的學習方法,旨在讓學生獲得江南水鄉(xiāng)的多維度知識和江南水運般的學習情態(tài)。對學生而言,這是一個逐步形成對本土文化的依戀和熱愛,增強社會參與和責任擔當的尋根之旅;也是一個親歷體驗、合作交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的成長之旅。該課程研究歷經數年,從無至有,從有至精,在區(qū)域層面已有一定的影響力,所得成果已在市級層面得到展示和推廣。
一、創(chuàng)設“水動力”課程的融匯環(huán)境
“水動力”課程的開發(f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因此,學校打造了“水力坊”創(chuàng)新實驗室(見圖1)。它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多種資源為支撐,劃分為視聽體驗區(qū)、自主學習區(qū)、成果展示區(qū)等不同功能區(qū)域,實現(xiàn)教學、對話、觀察、診斷、分組、虛擬、遠程、錄播等效果。
學校在校外開辟了三十多個社會實踐基地(見表1),引導學生通過現(xiàn)場考察、設計制作、實驗探究、社會服務等活動提升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立“水動力”課程的融通結構
一是建立課程的主題結構。學校一至六年級圍繞“水之儀”“水之美”“水之醇”“水之優(yōu)”“水之興”“水之恩”六個主題開發(fā)課程。
二是明確課程的層次結構。學校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身邊的水現(xiàn)象和水問題入手,選擇活動主題并展開研究。如學生圍繞“水之美”主題,通過“觀賞水姿、聆聽水音、體驗水妙”等活動,開展“家鄉(xiāng)水景尋美行動”;圍繞“水之優(yōu)”主題,通過“水的防災、水的整治、水的發(fā)展”等活動,開展“優(yōu)化水質環(huán)保行動”。
三是細化課程的目標結構。學校在“水動力”課程總目標下,又將目標具體化、直觀化和可操作化(見表2)。
三、創(chuàng)新“水動力”課程的融合課堂
隨著對“水動力”課程的開發(fā)與推進,學校在研究視角上堅持全科視域,將其作為一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融合性課程,成為學校課程體系完善與重構的著力點;在研究方式上注重融合與跨界,探索學校課程建設的全新范式;在研究向標上重視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個體意識、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方式等隱性素養(yǎng),關注學生學習的發(fā)展性和階段性,“看好”不同特質學生的不同未來,通過“水動力”課程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和品質。
1.“六主題”教學內容,開啟“融”呈現(xiàn)
學校“水動力”課程分為“日常禮儀滴水”“家鄉(xiāng)水景尋美”“水城文化探寶”“優(yōu)化水質環(huán)?!薄昂I膛d邦水運”“畢業(yè)真情涌泉”六大主題課程,這些主題課程相輔相成,在融學科、融興趣、融操作、融體驗的互融促進中,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凸顯課程的個性化與多樣選擇性。
“水動力”課程注重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的融通,是一門“融學科”的拓展性課程。比如,家鄉(xiāng)水景尋美課程以體驗童心水趣為核心內容,凸顯靈動。它分為“觀察水姿色”“聆聽水音樂”和“體驗水之妙”三個篇章。以“太湖氣魄——東錢湖”為例,通過歷史回顧,了解東錢湖的由來;通過圖片展示、實地參觀等方式,感受東錢湖的美麗風光;通過制定交通線路等活動,宣傳東錢湖;通過唱、跳等表演形式,再現(xiàn)東錢湖水的風姿。
學校有“水之靈”舞蹈隊、“水杯琴”樂團、“水之雅”畫社、“水之鏡”攝影社等社團,形成了“融興趣”的菜單類課程。比如,水城文化探寶課程以探究水之奧秘為核心內容,分為“生命搖籃”“水生植物”和“水與動物”三個篇章,成為菜單類課程的展現(xiàn)素材。
“水動力”課程往往以小課題或項目的形式開展設計活動,成為“融操作”的探索型課程。比如,優(yōu)化水質環(huán)保課程以共創(chuàng)生態(tài)未來為核心內容,重在探究。它分為“水的防災”“水的整治”和“水的發(fā)展”三個篇章,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實地考察、調查采訪等途徑,了解水體的分布及水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水動力”課程注重挖掘校外課程資源,倡導無邊界學習,形成“融體驗”的實踐性課程。比如,海商興邦水運課程以銘刻海商精神為核心內容,重在尋跡。它分為“水養(yǎng)一方人”“海派寧波幫”“造福桑梓路”三個篇章,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衣食住行、梳理絲綢之路、走進寧波知名品牌等,了解寧波幫人士誠信為本、守法經營、艱苦創(chuàng)業(yè)、造福桑梓的故事,感受其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2.“三環(huán)式”教學模式,優(yōu)化“融”學習
學校在實施六大主題“水動力”課程的過程中,主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以學定教。比如,在日常禮儀滴水課程中,采用“課內學習—課外體驗—綜合提高”模式,引導學生掌握交通禮儀。二是以課擇教。比如,在海商興邦水運課程中,采用“集體外出實踐—課內匯報—展示內化”模式,引導學生認識享譽世界的寧波幫人士。三是按需施教。比如,在優(yōu)化水質環(huán)保課程中,采用“課前自主提煉—課內分組操作—課后驗證改進”模式,開展“水過濾系統(tǒng)制作”“水能發(fā)電機制作”“淡水資源收集”等主題的STEAM雙師課程。
3.“四融合”教學策略,促進“融”實施
學校探索了“學科融通”“物型重構”“活動統(tǒng)整”“生活鏈接”四大課程實施策略。
學科融通策略是指將“水動力”課程與基礎性課程進行融合。例如:與語文學科融合,感悟水文化魅力,撰寫與水有關的詩歌、研究報告等;與數學學科融合,進行數據測量、統(tǒng)計分析等;與科學學科融合,觀察水的變化、研究水的循環(huán)、調查水污染現(xiàn)狀等;與體藝學科融合,玩水游戲、設計水廣告、跳水主題舞蹈等。以家鄉(xiāng)水景尋美課程為例,融合美術學科開展“觀察水姿色”活動,內容包括水墨畫創(chuàng)作、水廣告創(chuàng)意設計、攝影、攝像;融合音樂學科開展“聆聽水音樂”活動,內容包括唱與水有關的歌曲、跳與水有關的舞蹈以及用裝有水的杯子演奏等;融合體育學科開展“體驗水之妙”活動,內容包括玩與水有關的游戲、校游泳比賽、校趣味運動會等。
物型重構策略是指將具有文化承載力和生長力的校內“水立坊”創(chuàng)新實驗室與社會實踐基地作為學習資源,讓學生感受、活化并重構物型資源。比如,在海商興邦水運課程中,學校開啟“甬城”大追蹤,尋訪寧波幫人士的故事。學生來到三江畔,了解“三江送別”雕塑;在幼兒園門口,尋找李惠利先生的名字;走上重修后的靈橋,發(fā)現(xiàn)還有一段和爸爸共同經歷的兩代人的故事?;顒又?,學生感慨:這些故事不只是雕在墻上的印痕,不只是散落在書本中的文字。原來,寧波幫人士的離開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回歸,用更多的財富營建家鄉(xiāng)、教育后輩、造福后人。
活動統(tǒng)整策略是指通過綜合性活動,讓豐富性和靈活性成為“水動力”課程的有力補充。以畢業(yè)真情涌泉課程融活動為例,依托教室小課堂,開展閱讀領悟(在經典閱讀中感受父母之愛)、多維解讀(通過熱點新聞搜尋愛的足跡)等活動;依托年級或學校中課堂,開展記憶回味(記錄并分享與父母之間的生活故事)、創(chuàng)意感恩(借助系列活動拓寬相處渠道,敢于表達對父母的愛)、繽紛匯報(制作紀念冊、個人成長冊,舉行畢業(yè)典禮)等活動;延伸到社會大課堂,開展“走進中學,適應未來”(參觀初中校園生活,聆聽初中學長的講座,感受初中生的學習節(jié)奏,為初中生活做好準備)等活動。
生活鏈接策略是指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踐行“生活即教育,天地即課堂”的學習之道。以優(yōu)化水質環(huán)保課程為例,通過問題設計、文獻查閱方法,探究“甬城之水”;通過考察研究方法,探究污水處理情況;通過問卷調查方法,探究甬城居民的飲用水安全狀況和掌握的水知識;通過實驗研究方法,探究如何制作水過濾系統(tǒng)和水能發(fā)電機,如何收集淡水資源等;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繪制甬城水資源綠色地圖,開展節(jié)水愛水創(chuàng)意宣傳活動。
四、創(chuàng)立“水動力”課程的融會評價
學校將學生在“水動力”課程學習中的各種表現(xiàn)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fā)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寫實反饋條”“四維量化表”“電子檔案庫”“繽紛展示臺”四種方式,助推評價從“階段”邁向“綜合”,凸顯評價策略與評價形式的層次性、融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
1.寫實反饋條,及時評價
“水動力”課程學習注重體驗,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為此,教師重視對活動過程的寫實記錄,選用CSL條(Colour、Symbol、Image)借助顏色、符號、圖像表達觀點,用W條(Looks,F(xiàn)eels,Sounds,Tastes,Thinks)從視覺、聽覺、感覺、味覺和思考等角度呈現(xiàn)經驗和理解,用KWL條(Know、Want、Learned)表示已經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和學到了什么。這三種工具條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活動主題、持續(xù)時間、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及完成情況等,及時填寫活動記錄單,并收集相關事實材料,開啟及時評價。
2.四維量化表,課堂評價
四維量化表由課堂表現(xiàn)性評價(50%)和實踐作業(yè)評價(50%)兩部分組成,從態(tài)度、合作、方法、表達四個維度出發(fā),堅持“動態(tài)跟蹤,注重參與;開放權限,自主評分;標準統(tǒng)一,全程有效”的原則。在課堂表現(xiàn)層面,對于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的評價指向情感和態(tài)度;同伴協(xié)作、方案制定指向自主與合作能力;材料匯報、行動感悟指向傾聽和表達能力。在實踐操作層面,評價主體除了教師、學生、家長之外,還增加了社會機構;評價方式多樣,包括調查訪問、實地考察、資料匯編、作品展示等。
3.電子檔案庫,階段評價
學校為學生建立了“水動力”課程的電子檔案庫,將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相關的電子資料分類整理、遴選編排、匯總歸檔,隨時調用,以便進行階段性的梳理與評價。
4.繽紛展示臺,綜合評價
豐富多彩的展示與評價,讓“水動力”課程更具魅力。為此,學校提供了階段性成果匯報、升旗儀式、快樂小舞臺、午間廣播臺、班隊課、草根社團等展示平臺,注重綜合評價。
基于融合視角的“水動力”課程的研究,在模式創(chuàng)新、內容調整、活動評價中無不體現(xiàn)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的軌跡是課題發(fā)展的軌跡,也是師生成長的軌跡。相信埋在血液中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景一定會成為學生一輩子的故土記憶。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