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謝平
【摘要】數學教學課堂中存在的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錯誤的出現,也使教師能夠清楚的意識到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也能抓住學生的弱點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進,因此教師要充分的利用錯誤資源,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抓住錯誤這一契機,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研討,積極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獨立的思考,就會引出一個個精彩之處。本文結合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旨在促進師生在糾錯中共同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 錯誤資源? 引導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202-01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身心各方面發(fā)展尚未成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語言能力還在不斷的形成中,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數學學習中難免不會出現很多無法避免的錯誤,針對這些數學錯誤,許多教學學家對于這些錯誤問題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這個問題已經儼然成為數學教學研究與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的看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充分利用錯誤資源,使學生形成獨立的意識,教師自身也能在錯誤中,不斷總結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師生在糾錯教學中不斷成長。
一、轉換錯誤 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針對出現的錯誤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發(fā)展特點,積極的發(fā)揮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抓住錯誤這一契機,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學生學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邏輯能力,并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例如,在進行扇形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習在正式上課之前去對知識內容進行一定的了解,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點和弧形,然后讓學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圖形的補充,因此在這個填補的過程中會發(fā)現學生畫的圖形會出現偏左或者偏右的現象,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讓出現錯誤的同學將所畫的圖形進行展示,并且詢問其他學生哪里出現問題了,學生將會對出錯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教師在對錯誤問題進行糾正的過程中,學生更會專注的聽課。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思考錯誤之處,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鞏固,提升學習數學的參與度[1]。
二、利用錯誤 提高學生認知效率
小學數學課堂中允許錯誤的出現,一定程度的錯誤能夠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加深學生的記憶。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出現的錯誤問題,要重點進行講述,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積極的引導學生認識錯誤,使學生養(yǎng)成認錯的能力。例如在乘法分配率時,在20×(7+9)的計算中,部分學生對于乘法分配率和乘法結合律的知識掌握不熟練,就會將題目解為20×7+9,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在學生的做題中在學生周圍多加走動,并發(fā)現學生出現類似錯誤時,應該積極的幫助學生糾錯,加深學生的印象,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誘導認知沖突 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意識
在數學課堂中小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邏輯能力弱、計算失誤等,在明確學生出錯時,學生也會產生糾錯的需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積極的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并且將思考的過程融入到探討中,并使學生得出出錯的結論,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糾錯意識。但在探討的過程中,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會在其他學生出錯時表現出鄙夷、嘲笑的行為,這極大的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例如,在“追擊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包含了速度、時間、路程等多個元素,在做題的過程中,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就會出現解題錯誤,教師應該讓出錯的學生講一講解題的思路,并引發(fā)正確思路的學生的反駁,從而使學生進行激烈的探討。如果此時學習優(yōu)異的學生表現出鄙夷、嘲笑的態(tài)度時,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并制止這種行為的出現。使學生能夠學會尊重他人,并構建和諧的班級人際交往關系,使同學之間能夠互幫互助,加深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過程中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且在激勵避免的情況下出現的錯誤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辨別能力,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強化小學生的正確認知。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錯誤資源,及時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正確的引導,并發(fā)揮錯誤資源的積極性,將錯誤資源轉變?yōu)榻逃虒W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將化錯教學積極的運用到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暴露出錯的同時進行及時的糾正,避免相同的錯誤再次發(fā)生。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從而推進教育事業(yè)的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洪奎.淺析“化錯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2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