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瑋文 邱美玲 王延璞
【摘 要】 目的:探討局部圍刺聯(lián)合紅外線照射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臨床療效,方法: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36例,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局部圍刺治療,總有效率達 88.89% ; 結論: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局部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紅外線照射;局部圍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帶狀皰疹皮損愈合后,出現(xiàn)疼痛3個月以上的慢性神經痛綜合征[1]。其臨床表現(xiàn)為疼痛,常以脹痛、跳痛、竄痛、刺痛、灼痛為主,嚴重者可呈自發(fā)性閃電樣或撕裂樣,??砂樽灾鞑环€(wěn)定性[2]。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醫(yī)屬于“纏腰火丹”“蛇串瘡”范疇,蛇串瘡,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甑帶瘡者,繞腰生,此亦風濕搏于氣血所生,狀如甑帶,因此為名,有云此瘡繞腰匝則殺人”。
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得當,部分患者可留下持久而嚴重的神經痛,而西醫(yī)中運用神經營養(yǎng)藥及鎮(zhèn)痛消炎類藥物治療往往難以奏效,近年來,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已取得較實用的臨床經驗,其中圍刺療效較為突出。
1 資料選取和研究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本院皮膚科確診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隨機選取36例;
1.2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疼痛技術治療》[4]中有關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診斷標準。①急性帶狀皰疹臨床治愈后持續(xù)疼痛超過 1 個月或既往有急性帶狀瘡疹病史;②有明顯按神經支配區(qū)域分布的痛覺、觸覺異常,局部可有色素沉著;③疼痛的性質為自發(fā)性刀割樣或閃電樣發(fā)作痛或持續(xù)性燒灼痛、緊束樣疼痛;④患區(qū)內有明顯的神經受損后遺癥狀,如癢、緊束感、蟻行感、抽動或其他不適感。
1.3納入標準①綜合評定上述癥狀和體征,符合診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②年齡范圍35-80歲。③無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無糖尿病、無結締組織病及出血傾向的患者。④入選前未采取任何治療者。⑤同意接受針灸治療者。
1.4排除標準
①帶狀皰疹仍處急性期,可見明顯皰疹者。②屬于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者如眼帶狀皰疹、內臟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泛發(fā)性帶狀皰疹。
1.5研究方法 患者取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在阿是穴周圍0.2-0.3cm處,用28號1.5-2寸毫針,針尖朝向皮損處中心,以15°角,沿皮下圍刺,針距約1-2cm(每簇針數(shù)多少與皮損范圍大小成正比,皮損范圍直徑小于3cm者,按周圍神經走向前后左右各一針,直徑3-5cm者可6-8針,直徑大于5cm者則可10-16針)。針刺入后留針并用紅外線進行照射,1天1次,每次30分鐘。
2 結果
2.1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 《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5]制定療效評定標準。臨床痊愈:疼痛發(fā)作消失;顯效: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或疼痛明顯減輕,可忍耐,夜間正常睡眠,正常生活不受影響;有效:發(fā)作次數(shù)或疼痛較治療前減輕,但仍影響夜間睡眠;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
2.2.臨床療效 36 例患者 治愈 14例,顯效 9例,好轉 9 例,無效 4 例,總有效率達 88.89% .由此可觀察出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局部圍刺對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有臨床價值。
2.3.與療效相關的因素
2.3.1病程與療效之間的關系
依據(jù)患者病程的時間,將病例各分為個3小組段即:病程少于10天者,病程10-20天者和病程超過20天以上者。(見表1)
從表一 可看出患者患病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差。
2.3.2隨訪記錄
在治療結束后15天、30天對已治愈患者進行電話隨訪, 在隨訪過程中,治愈14例患者,其中治療15天后隨訪無復發(fā),30天后復發(fā)1例。
3 討論
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由于病程遷延不愈,濕熱余毒未清,致瘀血阻絡,形成“不通則痛”。其次,患者多為年長之人,其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易傷及陰陽氣血,致陽失溫煦,陰失濡養(yǎng),則形成“不榮則痛”。局部圍刺是對機體局部絡脈、皮部的針刺,可調節(jié)其病損處的氣血。圍刺主要是針對絡脈。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病變?yōu)椴课惠^淺、面積廣大,為內之毒邪外發(fā)于體表而形成。當采取局部圍刺時,即針刺絡脈,不僅可以清瀉在表之邪熱,還可疏通局部經絡,調節(jié)氣血運行,以達到治愈的目的。
針灸圍刺通過調節(jié)神經體液,提高機體痛閾,促進內源性鴉片肽類物質的分泌,使免疫功能增強而產生鎮(zhèn)痛的作用。針灸圍刺和紅外線照射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以減少或消除致痛物質對神經節(jié)的刺激,產生鎮(zhèn)痛效應;并可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促進組織修復,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同時紅外線的熱效應可以促進滲出液的吸收,使皰疹結痂,消除疼痛,達到“以熱引熱,拔引郁毒”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y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效果明顯,為進一步運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圍刺方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提供可靠依據(jù),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M]2版.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9:254
[2] Schmadark.Postlherpetic neuralgia in immunocompetent elderly people[J].Vaccine.l998.16(18):1768-17711.
[3] 楊紹基.傳染病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年第2版:88一90
[4] 倪家驤.臨床疼痛技術治療[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375.
[5]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