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利
《中國考試評價標準》明確提出高考語文命題以情境為載體,在相關闡述中,“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導下,在開放性的綜合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結果或結論”,這正與2015年以來高考命題實踐中呈現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精髓高度吻合,因此,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再次成為2020年作文備考的重點。
基于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和Pica等人“任務語言教學法”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命題形式,在本土化的實踐過程中,借鑒了原體系拼板式、決定式、交換意見式、信息差寫作、解決問題式五類任務形式,增加明確的寫作驅動任務,形成六種題型,并在近年的高考試題中精彩呈現。
第一種,拼板式寫作任務。拼板式寫作,即試題情境要求學生圍繞一個目標明確的寫作任務而把散亂的若干信息拼成一個整體。例如,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目給出12個詞語,要求學生任選2~3個詞語,發(fā)現關聯,確立主題,展開寫作,向外國青年介紹中國。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在多元的材料中辨析發(fā)現內在關聯,傾向于多元選擇與有機相關聯哲理表達,指向關聯性寫作。
第二種,決定式寫作任務。試題情境呈現的往往是一個帶有爭議性的、可能有多個結果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選擇一種結果,并進行充分論述。2015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要求考生對女兒告父親高速公路上打電話事件及相關處理、多種反應的事實寫信表明態(tài)度、發(fā)表看法即屬于此類。此類題目指向思辨性寫作,體現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公正說理,其價值觀導向明顯。
第三種,交換意見式寫作任務。題目情境提供一個具有可討論性的話題,讓學生可充分發(fā)表意見,但不必達成一致,這種寫作側重分析性寫作,以滿足學習與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論證。如2015年高考全國Ⅱ卷中三位風采人物的評選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第四種,信息差寫作任務。試題情境給兩個或兩組有互補作用的信息,為了完成交際任務,寫作方必須協商或想象以探清對方的信息,完成相關任務。比如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要求現在18歲的學生給2035年18歲的青年寫一篇文章,就需要考生立足眼前,暢想18年后情形,彌補信息差,當然這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背景、豐富的想象力及推理能力。
第五種,解決問題式寫作任務。廣義地說,所有任務驅動型作文都是解決問題式寫作;狹義地講,特指給學生一個問題及一系列信息情境,讓其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比如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要求針對學生中不重視勞動的現象,圍繞“熱愛勞動”發(fā)表演講并提出建議。再如2020年高考模擬題要求考生在學生、教師、家長中任選一種身份就手機能否進校園的問題撰寫會議發(fā)言稿,發(fā)表看法,提出方案。這種寫作,為著實際應用的目的達成而寫作,屬于實用性寫作,同時具有說服性寫作特質,是基于交際情境的說服。
除以上形式之外,2019年高考全國Ⅱ卷還出現了超市式群任務題型,在“強國有我,青春接力”母題下設計了五個拼板任務供學生任選一個完成,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我們相信,在《中國考試評價標準》明確提出情境載體背景下,任務驅動型作文會有更精彩的呈現。
如何指導學生完成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寫作呢?筆者以為,不論題目以哪種任務形式呈現,只要是基于情境的寫作任務,教師就必須強化四個意識。
首先,強化實用意識,落實實用文寫作指導。真實情境載體下的驅動任務,往往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而寫作,因此,實用文體常常成為試題標配,諸如演講稿、會議發(fā)言稿、書信、建議書、申請書、開(閉)幕詞等常見實用文體的文體特征及格式的學習,既是語用“得體”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寫作任務的必備知識。
其次,強化綜合意識,構建以論述能力為主、兼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表達體系。與傳統的文體寫作觀念不同,任務驅動作文更強調根據實際情境表達的需要,靈活調動議論、說明、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來完成交際任務,這必然對以往按文體模板套路出牌的作文訓練形式提出挑戰(zhàn)。再者,即便題目明確提出“表達你的觀點和思考,提出建議”要求,傾向于議論文體寫作,也要綜合議論和實用,做到內容和形式的融合。
第三,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通過整合寫作要素來完成嶄新情境任務的意識。高考作為國家級別的選拔性考試,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大道上前行,生活情境有多么豐富,試題形式就有多么精彩。文無定法而教學有法,用心的教師要在研究作文規(guī)律、在思維訓練上下功夫;而訓練有素的學生總能在陌生的題目中發(fā)現熟悉的因子,調動、整合已有經驗完成挑戰(zhàn)性的任務。
第四,強化基礎意識,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文基本功。正是由于情境考查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所以尤其需要我們夯實寫作基本功,詞匯、句法、章法、文體、材料、思辨、審題、謀篇布局,都要訓練到位?;A扎實加之思維靈活、視野開闊、積累豐富、價值觀正確,好文章產生的概率才會變大。
在實際訓練評價中,可遵循一個公式:任務驅動型情境作文=實用文的得體 + 論述文的思路+ 文學文的筆法。
所謂“實用文的得體”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當題目明確提出實用文體要求時(如2019年高考全國Ⅰ、Ⅱ卷作文題目),文章格式和內容要到位地體現所要求文體的特征,做到文體得體。二是指試題沒有明確提出文體要求,這時要充分考慮試題情境對寫作對象、目的的潛在的要求,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和文體,做到文體和語體的得體。比如2017年驅動任務是寫文章向外國青年介紹中國,選擇用第二人稱寫解說詞或如錢鍾書先生《談中國詩》那樣的筆調寫論述文都是很好的選擇??傊?,根據寫作任務,選擇適合情境的文體、語體,到位地解決實際問題,是任務驅動作文的要求,也是作文命題改革的方向。
所謂“論述文的思路”,并不是說所有文章都要寫成議論文,而是指情境作文一般遵循“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什么樣)”的內在思緒,而這正是議論文的思路特征。任務驅動作文終究是指向任務的完成的,而完成任務遵循的邏輯思維就是解決問題的思維,解決問題一般又建立在分析和認識問題的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而言,訓練思維,正是寫作的核心目的之一。
至于“文學文的筆法”,指能夠有意境地、有文采地完成任務,當然這是在得體前提之下的高級要求。在這個公式的三個構成要素中,“實用文的得體”是基本要求,“論述文的思路”是核心要求,而“文學文的筆法”則屬高級要求,指向文學素養(yǎng)突出的文章。語文素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總是善于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運用寫作能力,完滿地完成情境規(guī)定的驅動任務。至于三者占比則因題因人而異,重在實際效果。
總之,以設置真實情境、指向運用寫作能力解決實際交際問題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較好地體現了高考命題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要求,能高信度地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以及核心價值觀,是適應時代人才需要的作文命題形式。把握以上特質,潛心研究教學,我們的作文教學有望迎來高效的春天。
(山西省實驗中學;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