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良
摘 ?要:當前,我國的體育教學改革正在邁入深水區(qū),一切都在向著既定目標穩(wěn)步發(fā)展。人們對身心健康越來越關注,從以人為本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fā),高校開設體育保健課程成為了大勢所趨。體育保健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保證體質弱勢大學生享受平等體育鍛煉的權利,更能夠促進其身心健康級養(yǎng)成良好社會適應性。本文從針對高校體育弱勢群體開設的體育課程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了當前課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路徑,并對課程的設置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教學改革 ?體質弱勢群體 ?體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046-02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學生,要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1]”。基于此,從以人為本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fā),高校應該開設相關體育保健課程,以幫助高校體制弱勢群體矯正身心缺陷、增強體質、培養(yǎng)良好品質、增強自信、提高學習和生活的適應力等,從而為其日后邁入社會奠定基礎。
1 ?高校體育保健課程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內蒙古自治區(qū)14所開設體育保健課程的高校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參加體育課程的方式主要有3種:針對病殘學生的體育保健課程、跟隨普通班上課、體育免修。
1.1 社會關注度不夠
長期以來,體質弱勢群體一直處于體育教育邊緣,對該群體進行特殊教育的觀念,也一直沒有樹立起來。從源頭上看,首先是社會缺乏對體質弱勢群體的關注,其次是相關單位并未為體質弱勢群體建立保障機制,保障公民均能公平地享受體育鍛煉,最后是針對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免修和體測免測政策更是加劇了社會和高校對該群體的平等接受體育教育的忽視。因此,社會和高校必須對體質弱勢群體加以關注,采取多種措施,來推動體育保健課程的開設。
1.2 學生認知存在誤區(qū)
健康,不僅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沒有疾病或者身體虛弱,還要包括其生理、心理和對社會的良好適應力等多個方面的內容[2]。筆者在對內蒙古自治區(qū)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僅有少量學生認為體育保健課程的開設是教育公平的體現,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確認為該課程是對其身體缺陷的暗示,對參加課程表現消極。另外,免修體育課、體測免測的特權也讓該群體很多學生對身體鍛煉較為忽視,對身體健康缺乏認知,這些都需要社會、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1.3 專職教師匱乏
體育保健課程教師,不僅要懂得體育教學的相關原理,還要根據體質弱勢群體人員構成情況,對運動醫(yī)學、保健學、康復學、運動訓練學、教育學、營養(yǎng)學及體育心理學等多方面內容多有涉獵,更要能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以真正達到運動康復的效果。筆者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專業(yè)化對口教師。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現在國內尚未設置相關專業(yè),培養(yǎng)對口教師,而現有的體育保健課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又相對不足,其次則是當前我國教育界在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尚存一定不足,這些因素都加劇了體育保健課教師專業(yè)化不足的問題。
1.4 課程體系不健全
當前,有些高校雖然開設了體育保健課程,但是體系仍不健全。如教學對象單一,教師沒有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能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體育保健知識和健身指導;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考核方面,有著較大隨意性;在課堂管理上,很多教師往往不重視,甚至出現懈怠現象;等等。這些都說明,高校亟需以學生為本,從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真實體育需求出發(fā),建立健全體育保健課成體系,增強學生體質。
2 ?開設體育保健課程的有效途徑
2.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科學有效指導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高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專業(yè)化的體育保健教師隊伍。筆者認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們要從優(yōu)化結構和提高素質2個方面展開。
從優(yōu)化結構方面來說,高校應該從學歷、職稱、教齡、人才引進等幾個方面來優(yōu)化,著重培養(yǎng)骨干教師和專業(yè)帶頭人,以保證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從提高素質方面來說,高校應該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培訓,提升教學技能和專業(yè)素質,同時通過行業(yè)實踐來提升專業(yè)素質,如參加專業(yè)教學梯隊、教材編寫、課程建設等,以達到理論和實踐水平的雙重提升[3]。
2.2 因材施教開展教學
高校內的弱勢群體,身體狀況各不相同,所學教師應該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體育保健課教學。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以保證學生能夠成功參與體育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相應改進,以適應教學需要;其次,對身體有功能性缺陷或者機能缺陷的學生進行運動處方的矯正性體育教學;最后,則是在學生在完成適應性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再對其進行體適能或動力性體育訓練,提升其身心健康素質。
3 ?高校體育保健課程建設
3.1 教學目標
體育保健課課程目標,主要是以特殊群體學生身體情況為關注中心,充分考慮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筆者將課程目標設立為“樹立生命意識,追求個性自我發(fā)展”。
3.2 課程內容
筆者認為,體育保健課的教學內容要充分體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終身鍛煉習慣的目標,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fā)展奠定基礎。基于此,筆者將體育保健課劃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2部分,詳見表1。
理論課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增加理論學習內容,主要學習體育保健、體育運動和項目理論基礎3方面內容;實踐課中,筆者主要選擇了適合該類型學生的一些運動項目,包括項目導引養(yǎng)生功、太極、瑜伽、普拉提、健身操舞、健身走和乒乓球,項目的多樣化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促進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于曉東,李雪峰,錢來.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0(5):90-92.
[2] 曾錫銀,徐芝芳.寧夏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活動現狀調查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85-288.
[3] 武金萍,趙亮.天津市普通高校體質弱勢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J].當代體育科技,2015(17):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