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亮
(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山東濟南 271103)
腦梗死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的特點, 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腦梗死的病死率明顯下降,但是其致殘率依然居高不下,其中吞咽障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其發(fā)生與假性球麻痹或真性球麻痹有關,其中真性球麻痹主要指的是因為機體發(fā)生延髓損傷,從而導致聲音嘶啞、吞咽障礙、攝食障礙、飲食嗆咳以及構音障礙等一系列癥狀[1]。 通常情況下,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發(fā)病后,若不及時治療,可出現(xiàn)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等情況,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該文對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運用早期吞咽訓練聯(lián)合康復護理的臨床價值進行了研究,以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為研究段,如下報道。
選擇該院收治的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124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2 例。 對照組吞咽功能分級:Ⅱ級28 例、Ⅲ級16 例、Ⅳ級13 例、Ⅴ級5例,其中男性38 例、女性24 例,年齡52~78 歲,平均年齡(64.4±11.6)歲;觀察組吞咽功能分級:6 例Ⅴ級、14 例Ⅳ級、17 例Ⅲ級、25 例Ⅱ級, 其中男性37 例、女性25 例,年齡52~79 歲,平均年齡(64.5±11.6)歲,其中25 例為女性、37 例為男性。 入選標準:(1)Gugging吞咽功能篩查量表(GUSS)評分≤14 分者;(2)臨床資料完善者;(3)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4)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合并交流、視聽功能障礙者;(2)精神異常或分裂者;(3)腦梗死前合并吞咽障礙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兩組的性別、年齡等資料無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康復護理,包括以下幾點:(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對患者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進行了解,尤其是內(nèi)心的想法,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耐心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安慰,并且及時幫助患者解決問題,使患者的緊張情緒消除,提高治療依從性;(2)飲食護理。在確保營養(yǎng)的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的個人喜好,合理選擇食物,主要為均勻、濃稠的膏狀液態(tài)食物,盡量避免食用稀水、熱、碎、脆、干樣食物,進食時,協(xié)助患者保持坐位或仰臥位,頭部朝前傾,喂食盡量緩慢,使患者的吞咽、咀嚼時間延長,并且進食后,及時清潔口腔,預防反流或誤吸;(3)常規(guī)訓練。協(xié)助患者開展下顎功能鍛煉,如空吞咽、鼓腮、微笑、吸吮、閉唇以及張口等動作,指導患者用力對上顎進行舔舐,并且做伸舌、卷舌等動作,增強舌肌鍛煉。 同時,護理人員要適當按摩患者的舌肌兩側,對患者進行辣、苦、甜等味覺刺激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再行早期吞咽訓練:(1)吞咽訓練。 對患者口腔周圍及舌肌群肌肉進行訓練,包括下頜開合、口唇閉鎖以及舌部運動訓練等,然后運用棉棒沾少量冰凍水刺激患者的咽后壁、軟腭以及舌根,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動作,并且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排除氣管異物,使防御反射建立,有助于促進喉部閉鎖;(2)攝食訓練。 根據(j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指導患者適當開展攝食訓練,即取坐位,保持頸部微微前屈狀,軀干與其保持一定角度,一般為45°,然后喉部上抬,使食物順利進入食管。 由于一些患者無法坐著,則取仰臥位,抬高軀干30°,運用枕頭墊高患者偏癱側,前屈頭部,避免頸后伸,預防誤咽。 同時,根據(jù)患者的吞咽障礙程度,合理選擇食物,剛開始以半固體食物為主如蛋羹、米糊、果凍以及香蕉等,逐漸過渡至固體、普食。 需要注意的是,要對進食量進行控制,剛開始為3~5 mL,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避免暴飲暴食。
1.3.1 評估吞咽功能 運用洼田飲水試驗(WST),即指導患者保持坐位,飲用30 mL 溫水后,觀察其吞咽情況,總分為5 分,其中嗆咳頻繁,且不能完全咽下為5分;咽下次數(shù)多且合并嗆咳為4 分;一次性咽下且合并嗆咳為3 分;多次咽下且無嗆咳為2 分;一次性順利咽下為1 分。
1.3.2 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運用改良Barthel 指數(shù)量表(MBI),包括樓梯、吃飯、穿衣以及如廁等多個方面內(nèi)容,總分為100 分,得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正比關系。
1.3.3 臨床療效 評價治療效果:(1) 顯效。 移除胃管后,患者可正常吞咽,飲水時無嗆咳情況,且WST 為Ⅰ級;(2)有效。 吞咽障礙改善明顯,且WST 為Ⅱ級;(3)無效。 吞咽障礙惡化或無變化,且WST 為Ⅲ~Ⅴ級。
由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對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分別用(±s)表示、[n(%)]表示,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兩組干預前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WST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BI 和WST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MBI 和WST 評分比較[(±s),分]
組別MBI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WST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62)觀察組(n=62)t 值P 值35.1±12.9 34.8±13.2 0.678>0.05 52.5±14.9 66.1±10.2 8.116<0.05 3.9±0.5 3.8±0.7 1.063>0.05 3.1±0.8 2.5±0.4 9.356<0.05
在腦梗死患者中,吞咽障礙是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并發(fā)癥,具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與諸多部位損傷如大腦皮質、 皮質下投射纖維以及延髓吞咽中樞等有關,當前治療以康復訓練為主[2]。 因為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飲食主要靠胃管攝入,不僅無法滿足機體營養(yǎng)需求,容易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情況,還增加了發(fā)生肺部感染、誤吸、嗆咳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并且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早期干預尤為重要[3]。 有研究發(fā)現(xiàn), 早期康復護理不僅可以修復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提高患者吞咽能力,還能恢復患者的機體活動能力[4]。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發(fā)生后24~72 h 是大腦皮質層運動區(qū)功能重塑的一個“黃金時期”,并且梗死區(qū)對應肌肉使用越頻繁,預后康復效果越好[5]。 而早期吞咽訓練主要利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代償和重組作用,并且盡量將時間窗前移,可以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6]。 同時,在早期吞咽訓練中,在對目標吞咽相關肌群進行訓練的基礎上,再行呼吸、面部運動訓練,可以增強興奮性和協(xié)調(diào)性,使吞咽反射提高,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吞咽相關神經(jīng)功能[7]。 在該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有效率高,且MBI 和WST 評分改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康復護理結合早期吞咽訓練可以使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其原因主要為通過反復訓練喉部、舌體以及下顎,能夠使吞咽肌群協(xié)調(diào)性提高,使相關神經(jīng)功能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過聯(lián)合運用康復護理與早期吞咽訓練,不僅能夠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改善,還可以使治療效果提高,使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