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周川
(常州市新北區(qū)魏村衛(wèi)生院,江蘇常州 213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多發(fā)于老年人的下肢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 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治療,以恢復患者關節(jié)功能,股骨近端反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內固定術以其穩(wěn)定性強、抗壓、抗旋轉、對周圍組織損傷小等優(yōu)點,成為目前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首選的手術方式,但術后易出現(xiàn)固定物脫松、髖內翻等并發(fā)癥[2]。 由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力差、骨質疏松等情況,術后針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關節(jié)功能[3]。 該研究通過對照分析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以2012 年1 月—2019 年12 月為研究段,報道如下。
選取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40 例展開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PFNA 內固定術治療,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根據(jù)術后康復訓練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 觀察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61~78 歲,平均年齡(66.12±3.18)歲。 對照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60~76 歲,平均年齡(65.24±2.42)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均符合《外科學》(第8 版)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診斷標準;(2)均經X 線、CT 診斷確診,明確骨折移位狀況, 骨折分型為Evans-Jensen Ⅱ型;(3)60 歲<年齡<80 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2)術前患肢功能異常;(3)患嚴重內科疾病者;(4)手術禁忌證者。
兩組患者均行PFNA 內因定治療,患者全麻后,取健側臥位,C 型臂X 光線機透視下進行閉合復位,復位滿意后,在股骨大粗隆上方縱行切3~5 cm 切口,逐層分離,充分暴露粗隆部位,于大粗隆頂點處開槽置入導針,在透視條件下沿導針擴髓,置入主釘,調整插入深度,固定螺釘,沖洗并關閉切口。
1.2.1 對照組訓練方法患者術后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術后3~7 d 指導患者使用CPM 機進行康復鍛煉,進行下肢肌肉訓練,收縮和放松股四頭肌,踝關節(jié)跖屈,背伸及伸屈活動。
1.2.2 觀察組訓練方法 第一階段:(1) 術后1 d 即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舒張運動,踝關節(jié)及各腳趾行屈伸運動。20 次/組,4 組/d,最大屈伸動作保持3~5 s,患肢訓練強度以不痛為限。 (2)術后3 d 根據(jù)髖關節(jié)X 線檢查結果,進行主動屈髖、屈膝運動,5~10 min/次,4 次/d。直腿抬高訓練,抬高20 cm,保持5 s,10 次/組,3 組/d。(3)術后3~7 d,指導患者坐在床沿,小腿下垂伸屈膝關節(jié),持續(xù)3~5 min 后再次小腿下垂伸屈,4 次/d。第二階段:術后7~10 d 根據(jù)恢復情況,協(xié)助患者下床不負重站立、活動,5-10min/次,2 次/d。 第三階段:(1)術后2 周可柱拐下地不負重行走,5~10 min/次,2 次/d。根據(jù)患者恢復及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行走頻次,延長行走時間。 (2)術后6、12 周復查X 線片,觀察內固定位置、骨折端、骨痂生長情況,決定下地負重時間, X光片見骨折斷端有大量骨痂生成,可完全負重,進行提踵運動和半蹲站立運動,以增加肌肉力量,并進行臀部肌肉的阻力、屈撓和伸展鍛煉。 同時輔以口服鈣片補鈣促進骨折愈合防治骨質疏松。
(1)對兩組術后恢復狀況進行對比觀察(不負重活動時間、完全負重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術后對兩組進行6 個月的隨訪,采用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對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功能、畸形、疼痛4 項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 (3)以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制定的健康測量量表(SF-36)評價患者訓練前后的生活質量,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4]。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活動及骨折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恢復指標對比[(±s),d]
表1 兩組恢復指標對比[(±s),d]
組別不負重活動時間完全負重活動時間 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 值P 值5.19±1.34 12.27±2.38 11.593 0.000 30.09±2.43 45.64±1.79 23.041 0.000 99.23±11.17 119.34±13.78 5.070 0.000
訓練前兩組Harris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組患者訓練后Harris 評分均高于訓練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顯著更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Harri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Harris 評分對比[(±s),分]
注:與訓練前比較,*P<0.05;與訓練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Harris 評分關節(jié)活動度 功能 畸形 疼痛觀察組(n=20)對照組(n=20)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3.06±0.31(4.42±0.43)*#3.09±0.33(3.59±0.37)*26.22±4.36(42.31±5.47)*#26.43±4.72(33.16±5.51)*1.97±0.29(3.49±0.49)*#2.02±0.34(2.74±0.36)*26.08±3.18(41.36±4.59)*#26.44±3.73(32.75±4.16)*
訓練前兩組SF-36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訓練后觀察組評分(82.20±5.35)分,高于對照組(75.11±3.2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78,P<0.05)。
觀察組術后發(fā)生1 例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對照組術后發(fā)生1 例切口感染,1 例內固定松動,2 例下肢靜脈血栓,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286,P<0.05)。
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種內科疾病,保守治療需長期臥床,容易發(fā)生下肢脈血栓、褥瘡等并發(fā)癥[5]。 目前,臨床上治療股骨粗隆骨折以手術為主,包括髓內與髓外固定兩種,髓內以股骨近端髓內釘(PFN)術為代表,髓外固定以動力髖螺釘(DHS) 固定術為代表,PFNA固定術是在PFN 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起來的改良系統(tǒng),適應證更為廣泛,手術效果更好[6]。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質疏松, 對固定物強度和穩(wěn)定性要求更高,PFNA的螺旋刀片技術對骨質的錨合力更好,具備良好的生物力學性能,適用于骨質疏松、不穩(wěn)定性骨折患者,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負重及康復[7]。
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目的是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減少并發(fā)癥,采取遞增、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進行髖、膝、踝關節(jié)的功能運動和下肢肌肉鍛煉是恢復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8]。 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訓練有效防止由臥床引起的下肢靜脈血栓、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促進骨痂生長。 患者通過早期自主無痛活動達到動力加壓的效果,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及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同時較早的負重活動,可促進肌力恢復,避免關節(jié)喪失活動度。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PFNA 內固定術后的康復水平, 盡快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