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張久鑫,張山山,王大龍,王永慧,殷翠萍(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山東濟南 250000)
腦卒中屬于腦血管疾病中十分嚴重的一種,在威脅患者健康的同時, 未采取有效治療方式的前提下,還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多數(shù)情況下,腦卒中患者在治療活動結束之后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肌體功能障礙的問題, 為了有效提升患者康復后的生活質量,延續(xù)性干預手段的應用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以往,醫(yī)護人員多采用常規(guī)手段對患者進行康復干預,但是效果十分有限。 該院專家經(jīng)過長期研究,嘗試采用康復器械對腦卒中后患者的肌張力進行改善,以2018 年6月—2019 年5 月為研究段,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接診的腦卒中患者90 例為臨床觀察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45 例患者,男性25 例,女性20 例,患者年齡36~71 歲,平均年齡(52.3±3.5)歲,對照組45 例患者,男性23 例,女性22例。 患者年齡34~73 歲,平均年齡(53.6±3.2)歲。 該次參與研究的患者中, 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從整體來看,兩組患者在病情嚴重程度上以及基本情況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高的臨床對比價值[1]。
對照組腦卒中后患者采用常規(guī)手段進行治療,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肢體體位擺放、轉移鍛煉、平衡鍛煉、步態(tài)鍛煉等。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鍛煉的基礎上,加速康復器械進行鍛煉,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建立專業(yè)的康復醫(yī)療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谱o士、營養(yǎng)師、心理咨詢師、康復理療師等,借助信息技術,為患者建立個性化的康復檔案,確保醫(y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能夠實現(xiàn)高質量的互動,患者在訓練過程中遇到問題,醫(yī)護人員需要第一時間給予必要的幫助[2]。 針對部分需要回家參與康復訓練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定期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給予必要的指導。 其次,從康復器械選擇的訓練的角度來講,一方面,醫(yī)護人員需要加大對于器械選擇問題的關注力度,通常情況下,對于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來說,矯形器是最常見的選擇,對于環(huán)節(jié)運動障礙的患者來說,環(huán)節(jié)運動裝置是最常見的選擇,但是,實際選擇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需要具體進行選擇,另一方面,醫(yī)護人員要注意對患者的體位進行必要的干預,腦卒中后患者的體位會對肢體功能的恢復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患者在使用康復器械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重視。 最后,要加強對患者心理問題的關注,由于康復器械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方法,因此,很多患者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緊張心理,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不良情緒,這時就需要心理咨詢人員及時與患者溝通,使患者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康復問題,提升康復效果。
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和肌張力恢復情況進行分析,該院專家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國際上流行的Asworth 和Fuei-Meyer 量表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肌張力進行評價。 在對患者的肌張力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主要應用Asworth 量表,評價過程中,患者的肌張力越高,評分越低;而在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主要應用Fuei-Meyer 進行評價,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強,量表評分越高[3]。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整體的情況來看,接受康復訓練之前,兩組患者的Asworth 整體評分情況無明顯差異, 接受護理之后, 觀察組患者的Asworth 整體評分情況要遠低于對照組的整體評分情況,說明觀察組患者在經(jīng)過康復訓練之后,肌張力情況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平均評分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分析兩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前后的Asworth 評分情況[(±s),分]
表1 分析兩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前后的Asworth 評分情況[(±s),分]
組別接受康復訓練前 接受康復訓練后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1.72±0.21 1.69±0.19 6.1931 1 0.065 0.56±0.18 1.59±0.23 5.9681 1 0.011
從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來看,接受康復訓練之前,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評分無明顯差異,接受康復訓練之后,觀察組患者無論是從上肢的運動能力來看,還是從下肢的運動能力來看,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具體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分析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Fuei-Meyer 評分情況[(±s),分]
表2 分析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Fuei-Meyer 評分情況[(±s),分]
組別上肢接受康復訓練前接受康復訓練后下肢接受康復訓練前接受康復訓練后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16.7±5.3 17.2±5.4 5.692 2 0.067 48.5±11.8 23.2±11.2 6.799 1 0.015 12.7±3.9 13.2±3.3 5.894 1 0.057 31.5±5.7 17.8±5.1 6.893 1 0.025
以往, 腦卒中疾病的發(fā)病群體中以中老年人為主,但是,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腦卒中問題有向年輕人蔓延的趨勢,很多腦卒中患者康復后都會喪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由于患者的部分肢體功能缺失,因此,很難獨立完成穿衣、起床、自行吃飯、如廁、洗漱、走動等活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 臨床研究顯示,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能夠使他們恢復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病情較輕的患者可完全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其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家屬的生活壓力以及心理壓力,同時,也能有效降低患者自身疾病復發(fā)的概率。 以往,在對腦卒中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多數(shù)情況下采用的都是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方式,但是,對于醫(yī)護人員來說這樣的康復訓練方式壓力較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且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的過程中發(fā)生意外問題的概率較高,康復效果十分有限。 針對這種情況,該院醫(yī)護人員經(jīng)過研究,嘗試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式的基礎上引入康復器械對患者進行訓練,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減輕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與此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康復訓練的針對性,醫(yī)護人員可以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康復器器械,減輕患者康復壓力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康復的效益。
從該次研究結果來看,兩名患者在正式接受康復訓練之前,肌張力評分和肢體運動情況評分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接受康復訓練之后,雖然兩組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能力都有所提升,觀察組患者的提升幅度要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在對腦卒中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相比于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方式,康復器械訓練方式就有更好的效果,更有利于患者肌肉功能和肢體功能的恢復[5]。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式基礎之上加入康復器械訓練方式能夠更好地輔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和肌張力,提升腦卒中后患者整體生活質量的同時,減輕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在此基礎上,使患者的病情復發(fā)率大幅度降低,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 和單純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臨床推廣價值,受到了患者的廣泛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