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芳
(南寧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廣西南寧 530012)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屬于一種腦血管疾病,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及復發(fā)率[1]。 此類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狀況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增加患者治療費用,給患者家庭經(jīng)濟造成一定影響。 因此,必須選取科學有效的康復策略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有效治療。 基于此,筆者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在不同時間窗應用朱璉針刺手法聯(lián)合內(nèi)科基礎治療進行探索,獲得了較好療效,以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為研究段,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50 腦梗死患者作為該次研究樣本, 通過數(shù)字表分組原則,分為早期(12~36 h)治療組(n=25)、晚期(168~192 h)治療組(n=25)兩組,早期治療組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3.24±15.4)歲。 晚期治療組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43~78 歲,平均年齡(64.21±12.4)歲。 兩組年齡、病情程度比較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共同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常規(guī)治療,具體如下:(1)依達拉奉注射液(生產(chǎn)批號為:H20080056)用法:30 mg ivdrip q12 h;(2) 注射用奧扎格雷鈉針(生產(chǎn)批號:H20063853) 用法:80 mg ivdrip q12 h;(3)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chǎn)批號:J20130078)用法:100 mg po qd;(4) 阿 托 伐 他 汀 鈣 片 (生 產(chǎn) 批 號:H20051408)用法:20 mg po qn。 早期治療組和晚期治療組分別于患者發(fā)病后12~36 h 和7 d 后展開朱璉針刺治療。 針刺取穴:患側:風池、新設(位置:風池穴直下,第四頸椎旁開約3.3 cm,斜方肌外側凹陷處)、天柱、肩中俞、巨骨、曲池、新義(橈骨粗隆與尺骨粗隆之間,肘前折量二節(jié),同手三里穴平高)、外關、陽池、合谷、環(huán)跳、秩邊、梁丘、足三里、太沖、腎俞、大腸俞、關元俞等。 健側:曲池、外關、足三里、懸鐘、三陰交、肺俞、腎俞、大腸俞、中脘、關元。 操作:癱瘓側肢體以朱璉興奮法二型手法治療, 每次上肢取4 穴, 下肢取4穴,軀體取2 穴,刺入捻進法進針,然后行短促的提插、搗針,淺刺、速刺,患者有脹、酸感或短時麻、觸電樣感覺。 留針5 min,期間行針1 次,迅速抖出法起針。取針后,取針刺的穴位上肢1 個,下肢1 個,做雀啄灸50 下。 針灸2 次/d。 此外,除針灸癱瘓側的肢體外,同時以朱璉抑制法二型手法針灸健側肢體及軀體部分的穴位,每次取4 穴,緩慢捻進針法進針,然后平穩(wěn)捻針,捻捻留留,患者有輕度的酸脹、麻或有觸電樣感覺,留針20 min,期間行針1 次。 輕捻提出法起針。 每3 d 針灸1 次。 再取1 個穴位做溫和灸15 min。 療程:10 次為1 個療程,共觀察3 個療程。
1.3.1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參照組所有參與該次研究的腦卒中患者均利用NIHSS 評估患者神經(jīng)缺損情況。
1.3.2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評分 采用Barthel 指數(shù)評分法[2-3]。 若評估過程中可正常大小便、進食、穿衣等日常行為得到明顯改善則表明患者具備較高的日常生活能力,評估方式為百分制,分值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相關。
1.3.3 中醫(yī)癥候療效評定標準 主要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藥物癥候積分進行評估,若30%為基準,若癥候積分在30%則表明此次治療結果為無效,若癥候積分在30%以上95%以下則表明此次治療結果為顯效。 若癥候積分超過95%則表明此次治療結果為治愈。
采用專業(yè)的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急性腦梗死不同治療方式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的檢驗方式為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在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期治療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相較于晚期治療評分得到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數(shù)據(jù)對比詳情見表1。
表1 對比應用不同治療方式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s),分]
表1 對比應用不同治療方式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s),分]
注: △與治療前比較P<0.05; * 與晚期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早期治療組(n=25)晚期治療組(n=25)t 值P 值16.04±8.37 15.68±6.99 0.293 4 0.770 4(7.76±5.20)△*(11.12±6.21)△2.074 1 0.043 5
治療后,早期治療組Barthel 評分明顯處于較高水平,晚期治療組Barthel 評分明顯較低水平,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Barthel 評分數(shù)據(jù)對比詳情見表2。
表1 對比早期治療組和晚期治療組的Barthel 評分[(±s),分]
表1 對比早期治療組和晚期治療組的Barthel 評分[(±s),分]
注: △與治療前比較P<0.05; * 與晚期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早期治療組(n=25)晚期治療組(n=25)t 值P 值49.60±22.12 51.60±22.63 0.316 0 0.753 4(74.60±16.13)△*(64.20±18.91)△2.092 1 0.041 7
早期治療組的總有效率較之晚期治療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有效率對比詳情見表3。
表3 對比早期治療和晚期治療組的中醫(yī)癥候療效[n(%)]
急性腦梗死是由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腦功能受損引發(fā)的以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失,致使患者相關神經(jīng)細胞功能發(fā)生障礙,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朱璉針刺手法創(chuàng)立學者為朱璉,是當代著名的針灸學家[4-5],主要根據(jù)大腦皮層活動興奮與抑制原理提出,屬于大腦皮層活動的兩個過程,通過此原理采用的針刺手法可有效刺激大腦皮層,調(diào)節(jié)大腦皮層的失衡,從而促進神經(jīng)感覺和運動功能恢復。 該研究顯示,患者急性腦梗死發(fā)作后,需首先應用內(nèi)科治療方式進行治療,隨后再應用朱璉針刺治療,應用此種治療方式需嚴格把控治療時間, 于12~36 h 的治療效果較之第7 天開始應用明顯較好,開始應用朱璉針刺治療治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越早干預腦梗死患者大腦皮層的失衡,越有利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減少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