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蓮
摘 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在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的基礎(chǔ)上滲透德育。新的教學理念開始注重對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培養(yǎng),來促進學生個體和諧發(fā)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課堂上巧設(shè)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德育教學 策略研究
引言
小學語文科目作為基礎(chǔ)學科之一,不僅具有針對性和功能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教育學生學習語言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對文章中的道德情感、文化素質(zhì)、思想觀念等有所了解,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對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德育滲透工作這一問題,筆者根據(jù)自身多年的從教經(jīng)驗,對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實施策略進行了總結(jié)。
一、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意義
加強小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學對學校及學生來說意義重大。首先,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有助于實現(xiàn)小學德育教學目標。其次,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德育是潛移默化的,讓小學生在學會讀書識字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教育。第三,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大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好多語文課文都采用了感人的且充滿正能量的鮮活人物造型和典型的真實事例來感染學生,感化學生,在語文教學中也能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和素質(zhì)教育理念作出的明確要求,其不僅可以拓寬語文課程的教學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知識,進而提高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也可以強化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生指引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有益啟示,進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中卻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其一,教師對語文教學的德育作用不夠重視,認為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任務,因而在課堂上只注重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指導學生提高語文考試成績,這就導致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淪為空談,學生也很容易陷入“重知識,輕道德”的語文學習誤區(qū);其二,教師自身的德育示范意識不強,往往是在課堂上費心費力對學生作出各項嚴格的道德要求,卻不注重以身作則為學生作出良好的道德榜樣,甚至出現(xiàn)一些品德不端的行為,這就會大大削弱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使教師的德育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偏離,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造成阻礙。
三、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1.積極引導,促進發(fā)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認知懵懂期,在他們的思維認知形成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語文課本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學習,充分認識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qū)W生進行語文知識文化的引導學習,還能夠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進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傳統(tǒng)美德,這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重要前提。
2.樹立教師形象,滲透德育
老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人物,更應該不斷去進行有效的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在對小學生進行具體的德育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思想觀念,通過日常的學習與培訓來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德育教育教學工作,把語文教學過程與德育教育教學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語文老師作為向?qū)W生傳達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的主體,他們需要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他們不僅要成為一個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的好老師,而且更應該學會將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學生們進行有效的傳達。對老師們而言,在日常學習工作之余,他們應該不斷去參加一些教育教學學習和培訓,不斷提升自己,增強自身德育教學水平。只有這樣的話,老師在日常的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才能夠更好地將語文課本中所蘊含的一些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念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師德理念,是老師對學生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這兩者進行有機交融與滲透。
3.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強化良好行為習慣
生活即語文,社會是最好的課堂,語文教學需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走向更加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在具體生活中學習和應用,在現(xiàn)實社會中體驗和感悟,以此來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內(nèi)容,引導學生學會生活,適應社會,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開展語文課外學習實踐活動是學生進行德育實踐的有效途徑,在社會實踐中,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真正學會思考和分析。運用所學語文知識,鍛煉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更能夠感知生活;在具體社會生活中學會運用知識,還能夠?qū)W會做人。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德育內(nèi)容相結(jié)合,能夠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實踐能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踐行習慣。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將德育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改變學生的行為習慣,以此真正轉(zhuǎn)化為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悟助人為樂,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其奉獻精神,真正做一個對社會發(fā)展有用的人。
結(jié)語
綜上所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德育教育的熏陶,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的快速生長期,這時學生的心智漸漸成熟,不僅是身體外觀在變化,思想也在急劇變化,在這樣一個關(guān)鍵的時期,新課程的改革和整體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應滲透德育教育為主要的教學任務。我們的語文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課堂結(jié)合,讓語文能散發(fā)出德育教育的光輝,進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石榮云.對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幾點認識與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1.
[2]張紅麗.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7):139.
[3]陳秀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文存閱刊,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