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實施后,許多教師喜歡追求課堂形式的熱鬧,忽視課堂教學的成本和效益,造成學生心理的浮躁和對知識的認識膚淺,加重了學生課外學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按教學的規(guī)律辦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具體策略體現(xiàn)和落實在課堂教學各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
關鍵詞:教學案例;新課程;課堂效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0-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20
課堂教學要講究效果、效益、效率,即用最小的成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有些教師熱衷于課堂活動,付出不少教學成本,結果卻得不償失,課堂教學效益不高。在現(xiàn)實中,不講效率的課堂不是個例。據(jù)某區(qū)最近的分析統(tǒng)計,課堂教學效率較高的課只占 5%~10%,課堂教學效率一般的課占 60%,而課堂教學低下的竟達30%。由于在45分鐘的課堂中沒有落實知識目標,于是不得不加班加點,延長教學時間,或者搞 “題海戰(zhàn)術”,對學生進行集體留堂補課等,增加了師生的教學負擔,造成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F(xiàn)在課改背景下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更需要我們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此,文章就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與對策,談談認識。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使用多種不切實際的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高中政治教材的內容層次清晰,也通俗明白,引用的事例非常全面、典型。以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學生自讀教材和教師稍加點撥就可以掌握,沒有必要搞很復雜的活動。但是有的教師為了順應新課改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政治課堂盲目采用新課標主張的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而且增大的教學成本也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方式單一
在高考的壓力下,高中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高中政治的教學方式仍然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無法讓學生主動去思考,主要目的還是應付高考,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學生的學習資料也是教師單方面提供的,學生習慣于從教師那里得到現(xiàn)成的知識,對于接受性學習已經習以為常,不善于思考,更不能主動提出問題,無法積極構建新的知識,這就不利于學生探究精神的養(yǎng)成。可以說,這是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引領下形成的一種不良的學習品質。
(三)未充分結合學生實際,完全照搬照抄某些模式教學
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先學后教”,摒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學”的重要性。對于學生而言,自己的“思”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是重要的一環(huán)。高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體驗,開始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會和人生,教師完全可以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及觀察、思考中得出結論。但是有些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考慮學生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低估了高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心理特征,不僅扼殺了教師自己的教學個性,也無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二、新課改背景下針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問題的對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也要求“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準確理解新課程精神,不要把某種教學形式標簽化
現(xiàn)在許多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有偏差,好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組織學生表演、辯論,等等,好像不搞活動就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因此不顧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學效果,為搞活動而活動,突出形式忽視內容,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表面上熱熱鬧鬧,教學效果卻事倍功半。這是對新課程實質的誤解。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此新課程倡導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發(fā)展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我們關注的是這種教學方式、方法能否既經濟又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提高,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不在于搞了什么形式。其實,新課程不一定每節(jié)課搞活動,搞活動也不一定就是新課程。不應當把某種教學方法標簽化、絕對化。
(二)課堂互動的形式要根據(jù)課程性質、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決定,要更加注重內容,特別是哲學教學
教學是有規(guī)律的。教師必須老老實實地研究規(guī)律,研究學生,一切按規(guī)律辦事。教學不能想當然,不能隨心所欲。我國教學藝術專家、國家級教師素養(yǎng)培訓主講首席專家吳松年教授在“有效教學十六條規(guī)則”中講,互動有顯性和隱性之分。真正的互動應當是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激蕩、智慧的啟發(fā)、情感的交流,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更高境界。特別是作為思辨性質的哲學,它是屬于形而上的東西,它的學習更需要思考和感悟,是不斷的批判、不斷的追問。課堂中過多的身體的運動和喧鬧,不僅無助于培養(yǎng)哲學思維,反而會造成學生心理的浮躁和知識的膚淺。例如教學“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教師可以依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扣緊學生的心弦,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情、學生情、教師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活動情境中不斷激發(fā)起新的學習沖動,從而以熱烈而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率。比如創(chuàng)設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回答:為什么不能只抓學習而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學習成績的提高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美國的金融危機為什么對中國有影響?世界上有沒有孤立的事物?然后引導學生自讀教材。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或者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典型、生動、有趣的有關事例。這更能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要強化效率和效益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取措施,用最小的成本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最大化
高中新課程實施以后,教師們普遍反映課時緊張,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效率意識和效益意識,要認真研究教學,研究在45分鐘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何實現(xiàn)高效教學。
1.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點、難點;要認真研究學生,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知識基礎準確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最大程度、最快速度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此要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集體備課,設計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有效性。
2.對教材內容的處理上,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自身職能,該管的管好,該放的放手。在知識原理的講解上,繁難部分精講、講透,簡易部分少講或不講,切實做到抓大放小,“能放手時且放手”。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認知經驗、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的差異性,依據(jù)差異來設置彈性方案。淺顯的內容應當交由學生自主學習。
3.在設計哲學教學情境時,主要設置問題情境,強調問題的質量。盡量設置富有教育性、啟發(fā)性、趣味性、多樣性的問題,幫助同學圍繞問題收集、加工、處理信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獲取新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必要時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情境,但應當精心設計,努力做到事半功倍。
4.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應當繼承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創(chuàng)新符合學生實際、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堅持“教學有法,法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選擇最典型、最生動、最形象、最經濟的教學方法。如有些內容適合講授法,有些內容適合演示法,有的則需要學生動手操作。舉例驗證法、對比法、實驗法、參觀法、討論法,等等,都分別適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綜合使用。
5.在設計學生參與方式時,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學生參與方式。比如課前讓學生自己找資料、故事、圖片、視頻,制作成Ppt或者相關視頻,在課堂上讓學生演示、互動,可以節(jié)省課堂時間,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可以課后布置有關活動任務,檢查學生活動落實的情況和收獲,以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6.在采用教學手段時,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傳輸、存儲、提取或呈現(xiàn)大量的語音、圖形、圖像乃至活動畫面信息,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時空界限,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也大大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但也要本著實用的原則,切忌一味追求華麗的形式,妨礙教學內容,以致造成本末倒置。
7.教師應當根據(jù)自身的特點,設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發(fā)揮自身的教學優(yōu)勢風格。不應當盲目模仿某些教學模式,以免弄巧成拙。教師還要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以準確生動、簡潔流暢、邏輯有序、形象、富有情感的語言傳授知識;切忌詞不達意、過于啰唆,使學生不知所云,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總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中,廣大政治教師要正確理解新課程的理念,要與時俱進,要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尊重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劉琳.試析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常用思維模式[J].中學課程資源,2014(1).
[2]陸月.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4(64).
[3]湯娟.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師生互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4]徐倩.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幾點嘗試與思考[J].學周刊,2018(16).
作者簡介:呂相斌(1965.9— ),男,漢族,廣西玉林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