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愛暉
摘? 要: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山水畫大師,其作品重視效仿自然。張大千的山水畫精神是在不斷進行豐滿的,經歷了各種時期地演變歷程。本文將具體論述張大千山水畫演變的各時期特點以及張大千山水畫中蘊藏的精神思想。
關鍵詞:張大千;山水畫;精神思想
0.引言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藝術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繪畫藝術一直是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在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中,取得非凡成就的繪畫大師們都有其獨特的繪畫精神思想。在其中,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山水畫大師,其創(chuàng)作風格繼承了傳統(tǒng)的繪畫思想,并且將“師古”和“師造化”相融合。張大千的繪畫思想集合了百家之長,再加上其自身在藝術實踐中總結的思想精神,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繪畫精神思想精神。張大千主要繪畫山水畫,是我國的山水畫大家。在藝術形式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中,當代的許多山水畫畫家在藝術發(fā)展的潮流中迷失了方向,沒有明確山水畫的指導思想,部分山水畫畫家甚至背離了山水畫的原則,其作品中缺少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張大千的山水畫的繪畫精神思想,對于如今藝術繁榮的社會背景下迷茫的山水畫家們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而分析研究張大千的山水畫的精神思想對我國當代的山水畫是十分重要的。
1.張大千山水畫的演變的各期特點
張大千先生對于山水畫的精神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作品經過了漫長的實踐、沉淀、總結,才逐漸形成了其山水畫作品的精神思想。在張大千先生的創(chuàng)作之路上,其作品特點經過了三個階段的演變。在這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中,每個時期張大千的山水畫思想以及藝術特點都各有不同。
1.1仿古時期
張大千在日本留學過一段時間,留學歸來后師從上海的書法大家曾熙和李瑞清。開啟了其藝術的創(chuàng)作生涯。曾熙與李瑞清兩個人不僅只擅長書畫還擅長詩詞和金石篆刻,張大千在這二人身上學到的也并不局限于書畫,這一知識的鋪墊對張大千以后的藝術之路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因為兩位老師都十分喜歡石濤的山水畫作品,在老師們的影響下,張大千也開始欣賞石濤的山水作品。除此之外,張大千利用了許多時間學習臨摹石濤的山水畫作品,逐漸石濤的許多作品,張大千先生都可以熟練的臨摹出來,且在畫作中無論是筆墨技法還是繪畫思想張大千先生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在這一時期,張大千除了研究石濤的山水畫作品外,還臨摹其他的山水大家的歷史著作[1]。在臨摹過程中,張大千不僅注重筆墨技法的學習,還認真鉆研這些繪畫作品中蘊含的山水畫的思想精神。這個時期,張大千先生注重傳統(tǒng),喜好“以古人為師”感悟古人的山水畫的繪畫思想。張大千曾經臨摹了《臨王蒙春山讀書圖》等作品,這其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張大千對于傳統(tǒng)技法的重視,熟練的傳統(tǒng)技法掌握為張大千之后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礎。
1.2漸變時期
在張大千先生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歷史時期中,其畫作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繪畫創(chuàng)作受壁畫藝術的影響,其曾經臨摹了一百多幅的敦煌壁畫。在后期中,除了敦煌壁畫外,張大千還臨摹了從北魏到元代時期的許多壁畫,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為了更好地理解、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先生曾經長時間的呆在 古老的沙漠山洞里,近距離的觀察敦煌壁畫。張大千先生在后來談到在敦煌洞中的學習時,曾經說過;“學習中國藝術,還是得到敦煌去學習數(shù)年,大有收獲”。從此處,可以看出敦煌洞里的學習對張大千的藝術水平的提高有著顯著地影響,同時也不難看出張大千對于壁畫藝術的喜愛之情。敦煌的壁畫藝術一直是我國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蘊藏著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張大千對于敦煌壁畫的潛心研究,加深了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為以后其山水畫的精神思想作鋪墊。除此之外,張大千還更加注重寫生,閱歷逐漸豐富的張大千在重視寫作技巧的提高還同時注重眼界的拓展。張大千先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為其之后的創(chuàng)作生涯提供了基礎。后期中,張大千先生的山水畫融入了許多敦煌壁畫的技巧,使其受石濤影響的繪畫風格漸漸改變了許多,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1.3創(chuàng)新時期
張大千先生的山水畫風格逐漸成熟,在張大千六十歲之后的時期,其作品運用了水、墨、色的相互交織,還會運用各種潑、積等技法,其繪畫技藝已經十分成熟。張大千先生在這一階段的山水畫作品中會分為兩種。一是畫作整個用墨色鋪成,并不使用色彩暈染,單純的水墨畫的藝術,如《瀑布》等。二是在水墨運用的基礎上,使用色彩技法,將石青等礦物質暈染在墨色之上,體現(xiàn)了張大千先生高超的繪畫技藝。但是張大千先生對于自己的藝術作品仍然很謙虛[2]。張大千先生曾經說:“我近年的畫雖然作品的表現(xiàn)力的體現(xiàn)不同,但是只不過是借鑒古人的描繪手法,我并沒有創(chuàng)造什么新的繪畫方法?!睆埓笄米顙故斓睦L畫技法便是潑墨法,這種繪畫技法是張大千在唐代、宋代的繪畫大師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張大千結合敦煌壁畫的構圖手法,明艷的色彩也創(chuàng)造出了其獨特的色彩繪圖手法。張大千先生的繪畫的創(chuàng)新技術離不開他深厚的藝術功底。除了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藝術還有西方的繪畫技巧,張大千的畫作中真正集合了百家繪畫藝術之長處。
2.張大千的山水畫精神思想
2.1效仿古人,注重傳統(tǒng)
張大千在進行繪畫藝術之初,便是喜愛臨摹古代大家的繪畫著作,同時其極重視寫生,其認為只有進行身臨其境的學習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世間萬物的形態(tài)。張大千認為繪畫的基礎便是臨摹古人和自然寫生。張大千先生認為繪畫需要先從描繪古人的著作入手,練習線條的描繪。同時寫生需要先從了解事物的物理形態(tài)開始,進而體會景物所要傳達的感情。張大千的創(chuàng)作初始便是效仿古人,通過師古人之跡,來體會先師古人之心。張大千通過臨摹古人的繪畫作品,來體會古人創(chuàng)作時的繪畫思想。在寫生中也要以天地為師,親身體會自然萬物,從自然造化中吸取營養(yǎng)。簡而言之,張大千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時十分注重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創(chuàng)作元素,并且通過臨摹與寫生等手段不斷感悟傳統(tǒng)的精神文化。這也是張大千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精神思想基礎。
2.2博學與篤行并行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早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弟子子夏便提出了“博學”與“篤志”的重要性。張大千先生便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應該并行的,其創(chuàng)作的生涯中便深刻地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的重要。作畫和讀書是相似的,同樣需要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同時張大千先生也是一個實踐者[3]。他曾經臨摹古人的各類繪畫著作,反復研究,還親自臨摹沙漠中的敦煌壁畫。其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最佳實踐者。博學便是多讀書,這對繪畫也同樣極具好處。讀書可以洗滌浮躁之氣、污穢之氣,賦予作畫者靈氣。但是繪畫者需要讀書,更需要多讀書,最重要的是讀好書。而行萬里路其實也屬于讀書的過程,只不過,行萬里路是以天地為書,領會天地奧妙,書中的文章便是地上的山水、花草。張大千先生深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所以他臨摹古人的著作,親自到世界各地進行寫生。博學與篤行并行,理論與實踐并重,兩者相輔相成,是張大千山水畫中精神思想中的一個內容。
2.3.結合書法與繪畫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中,繪畫與書法便密不可分,兩者相互融合,相互聯(lián)通。第一,無論是山水畫的繪制還是書法的寫成,兩者的使用工具都是相同的,如毛筆、墨水、宣紙等。第二,無論是山水畫還是傳統(tǒng)的中國抒發(fā),二者的表現(xiàn)手法都具有相同的藝術特征。如在南齊時期,謝赫在“六法論”中就提到過“骨法用筆”的理論,這也充分說明了書法和繪畫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除此之外,還有元代的趙孟也曾說過“書法同源”,這些都體現(xiàn)了書法與繪畫是密不可分的。張大千先生在開始繪畫創(chuàng)作的初期便十分注重書法與繪畫之間的關系,其所選擇的老師也是書法與繪畫并重的藝術大家。而且張大千先生的藝術初始并不是繪畫而是書法,其是通過書法而轉向繪畫的。張大千先生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十分注重書法的訓練。在其教育弟子時,經常提到畫家應該會寫字,不會寫字的畫家無法在繪畫作品上題字。而難看的畫作題字會影響整個畫作的畫面感。所以,張大千先生的繪畫精神思想中就有書法、繪畫并行的體現(xiàn)。其對書法的高度重視也成就了其獨特的繪畫風格。
2.4.追求創(chuàng)新之法
中國是傳承千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同時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藝術形式逐漸多樣,繪畫技術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一味地效仿前人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而且一味的傳統(tǒng)繪畫風格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之感。中國的繪畫藝術現(xiàn)階段的任務便是傳承優(yōu)秀的古法繪畫技巧,同時便是追求創(chuàng)新之法,開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張大千先生之所以可以成為著名的繪畫大師,便是因為其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師古”卻并不“拘泥于古”。在張大千開始繪畫創(chuàng)作的早期,其繪畫思想深受石濤的影響。畫家石濤曾說:“我之為我,自有我。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這句話便生動地說明了石濤繪制山水畫時的中心思想,雖借鑒傳統(tǒng)畫技,卻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畫技。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應該勇于創(chuàng)新。張大千曾提出:“一個成功的畫家,畫技達到化境,便沒有畫法可以限制他”。這些說法都體現(xiàn)了張大千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思想。除此之外,張大千還曾經在敦煌壁畫前苦學三年,成就了其高超的色彩運用技巧,使其潑墨技法更加嫻熟。張大千先生曾經自述其潑墨技法源于古人,卻脫于古法。這也形象地體現(xiàn)了其“師古而不拘泥于古”的藝術思想。在山水畫地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該具有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思想。
2.5.畫品對應人品
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即“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在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繪畫作品見人品高下的說法。各朝代的繪畫家也十分注重作品與人品之間的聯(lián)系。藝術家們認為畫品可以體現(xiàn)作者的人格、思想,間接的反映人品特點。繪畫藝術可以完美地表達出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情感。張大千先生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取得極大的藝術成就與其的心緒、人格是密不可分的。徐悲鴻曾贊張大千是五百年來第一人。這從側面反映了張大千先生人品的高尚。繪畫作品是作者真情的表達、情感的流露、人格的體現(xiàn),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張大千先生經常教育弟子,作為繪畫者,只是忠于藝術,而不能追求名利。
3.結語
總而言之,山水畫是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是歷史悠久的文化財富。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中國延續(xù)至今的筆、墨、紙、硯是山水畫作的典型特點之一。因此,山水畫是我國的傳承文化,在藝術形式紛亂繁多的時代背景下,保持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研究張大千的山水畫精神思想可以引導當代山水畫家們把握山水畫的真正要義。
參考文獻:
[1]李東風. 張大千山水畫中的“山水文化”思想[J]. 美術界(5):70-71.
[2]黃文. 張大千山水畫的演變與創(chuàng)新研究[J].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101-103.
[3]謝華文. 張大千山水畫的演變與創(chuàng)新精神[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2(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