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耀
摘? 要:小說《西游記》里面的孫悟空,是廣大群眾通過無數(shù)傳說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理想的英雄典型,一直為廣大勞動人們所喜愛,其主要原因是孫悟空的精神之美,孫悟空的精神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他漠視神權(quán)、敢于斗爭、追求自由、樂觀進取﹑敢作敢當(dāng)?shù)男愿裆稀?/p>
關(guān)鍵詞:精神之美;漠視強權(quán);戰(zhàn)斗精神;追求自由
吳承恩著的《西游記》中的主要角色孫悟空的外形或許不算美,他火眼金睛、面容贏瘦、尖嘴縮腮、雷公毛臉,羅圈腿、紅屁股、拐子步、長尾巴,真是其貌不揚,活象一個怪物。這或與傳統(tǒng)文學(xué)作品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傳統(tǒng)文學(xué)作品中,寫正面人物不是相貌堂堂,就是面目清秀,總是一幅美的形象;寫到反面人物不是橫眉怒目,就是齜牙咧嘴,總是一幅丑的嘴臉。[1]孫悟空外表丑陋,所到之處,引來人們爭相觀看,有的人看到其“丑頭怪腦”的樣子,不免有些害怕,因此唐僧不得不一再解釋:“我三個徒弟(包括孫悟空),相貌雖丑,心地俱良,所謂面惡人善,何以懼為?”說他們“丑是丑,甚是有用”。人的美關(guān)鍵在于其內(nèi)質(zhì)美,在于他們的心靈,在于他們的精神世界。孫悟空正是這樣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接近廣大勞動人民,為勞動人民所喜愛,在人民的心中是“美”的,被人們稱為“美猴王”。他的精神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他漠視神權(quán),富有主動戰(zhàn)斗的精神,追求自由、樂觀進取、不怕困難和敢做敢當(dāng)?shù)刃愿裆稀?/p>
第一,孫悟空對神權(quán)是極度漠視的。小說寫他出世不久就當(dāng)了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 、不伏王位拘的“三不伏”猴子王,整天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后來,他鬧龍宮、闖地府,直到大鬧天宮,“打得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蹤”,搞得玉帝一籌莫展。在與天宮諸將作戰(zhàn)時,孫悟空自稱“天生圣人”“齊天大圣”,企圖與神仙世界的皇帝平起平坐。他初見玉帝時,蔑棄君臣等分,挺身不禮,玉帝問:“哪個是妖仙?”他答到 :“老孫便是?!眹樀媚且回灨┦滋南汕鋫冏冾伿?,連說“該死了”。后來孫悟空雖然受了點化、皈了佛門,但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把神佛看得至尊無上,卻在神佛面前不卑不亢,獨立不羈,還常常褻瀆神佛的尊嚴。他不把太上老尊等神仙放在眼里,經(jīng)常調(diào)侃他們,使其狼狽不堪。他敢詛咒觀音,說她“該他一世無夫”。尤其孫悟空說的那句話“神仙還是我的晚輩”,將所有的神都嘲笑捉弄了??傊?,無論身為美猴王,還是作為佛教徒,孫悟空一直都是不尊重神權(quán)的,有時是極為輕蔑和鄙視的。如果把神仙世界投影到人間世界,孫悟空褻瀆神佛、不尊重神權(quán)的實質(zhì)就是對以皇帝為首的統(tǒng)治者的不敬,對世俗皇權(quán)的漠視和輕慢。
另外,在虛構(gòu)的人間國度里,孫悟空對皇權(quán)的不敬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與皇帝的接觸中,孫悟空表現(xiàn)得高高在上,傲然睥睨那些世俗的皇帝,一副“俺老孫”乃天下第一的模樣。有些國王為乞獲幫助,不惜放下身段,向?qū)O悟空下跪,直呼“老爺”,把孫悟空樂得點頭接受。這些異國君王實際上是中國本土封建皇帝的翻版,文明程度不相上下。當(dāng)烏雞國的國王欲讓位于孫悟空時,孫悟空笑曰:“老孫若肯做皇帝,天下萬國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在朱紫國,孫悟空又說:“我老孫比那王們還高千倍?!边@些大不敬的言論把中國本土的皇帝都包括進去了??傊瑢O悟空對于帝王之權(quán),無論是仙界的,還是人間的,包括地下的,都是極度漠視的。這是他性格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
第二,孫悟空富有主動戰(zhàn)斗精神。在往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所遇的妖魔鬼怪并非個個都阻擋孫悟空取經(jīng)的。但只要妖魔鬼怪加害于人,孫悟空必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欲除之而后快。在陀羅莊,一老者請求孫悟空去除妖,孫悟空對老者邊行禮邊答道:“承照顧了!”就連一旁的豬八戒忍不住取笑孫悟空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預(yù)先就唱了個喏?!碑?dāng)然,妖怪也很害怕孫悟空主動尋事。九曲盤桓洞的妖精一聽說孫悟空的名字,便大吃一驚,說是“專意尋人的”“闖禍的都頭”來了??梢姛o論敵友,都是深知孫悟空是嫉惡如仇,主動出擊,勇于戰(zhàn)斗的。
另外,唐僧的形象對于表現(xiàn)孫悟空這種主動戰(zhàn)斗的性格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這主要通過唐僧和孫悟空師徒之間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出來。在小說中,孫悟空是一個嫉惡如仇 、敢于斗爭、除惡務(wù)盡的勇士,而作為師父的唐僧卻是一個慈悲為懷、護持凈戒、絕不殺生的善人,他信奉佛教義理,主張善心善行,反對斗爭殺戮,以至于善心被利用,雙眼受蒙蔽,人妖不分,黑白顛倒,屢遭妖精欺騙,成為取經(jīng)道路曲折不平的內(nèi)部原因。因此,孫悟空在取經(jīng)路上既要斬妖除魔,又要說服唐僧,聽信自己。當(dāng)要求師父收起慈悲心的勸說無效時,孫悟空進而告誡唐僧:妖精乃害人之根,只顧行善,你命休矣。但唐僧都不予理會,還將孫悟空逐出師門,趕回花果山,孫悟空也只好懷著痛恨傷感的心情毅然與之決裂。師徒之間尖銳的矛盾表明,雖然二人同為佛門弟子,但修行得道的態(tài)度和方式卻迥然不同。一個佛學(xué)科班出身,喜靜,反對斗爭,消極逃禍避禍,另一個山林草莽出世,好動,敢于斗爭,積極惹禍闖禍。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之后,孫悟空一路降妖有功,功行圓滿,修得正果,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這個名號充分體現(xiàn)了孫悟空富有主動戰(zhàn)斗精神,這與佛教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馳的。
唐僧之所以能夠走到西天、取得真經(jīng)、得道成佛,離不開孫悟空一路大無畏的斬妖除魔的斗爭精神。當(dāng)然,我們不能把孫悟空的主動戰(zhàn)斗精神僅僅歸為與佛學(xué)的對立,其實產(chǎn)生《西游記》的年代并不是佛教泛濫的年月,它也無意于批判宗教。要弄清楚孫悟空這種性格的真正意義,必須看到這種性格是出現(xiàn)于理學(xué)支配著思想領(lǐng)域的時代,而理學(xué)的基本特點則是援佛入儒。理學(xué)鼓吹“心包萬理”“不假外求”等唯心主義觀點,排斥實踐,反對斗爭,和佛學(xué)主張的“明心見性”一樣都是要人沉浸于精神上的自我滿足,安于自己的處境。正是這一點,出現(xiàn)了孫悟空的性格同理學(xué)的對立。孫悟空摒棄“內(nèi)省”而注重斗爭,恰好是憑借“外求”而成了正果。他的主動戰(zhàn)斗精神的真正意義在于:借與佛教宗旨對立的形式而表現(xiàn)反對宋明理學(xué)的傾向。如果再把孫悟空漠視皇權(quán),不肯安分守己的表現(xiàn)也考慮在內(nèi),那就可以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看出他的思想性格與宋明理學(xué)的對立??傊瑢O悟空這種漠視皇權(quán),機智,幽默,才能出眾,胸襟坦蕩而又瀟灑脫略的主動戰(zhàn)斗精神,是擺脫理學(xué)拘束的結(jié)果,迎合了當(dāng)時人們的心里,為人民所愛。在人民的心里,孫悟空的這種主動戰(zhàn)斗精神就是美的。
第三,孫悟空從出世到取經(jīng)的功德圓滿,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追求自由-而努力奮斗。這同樣是孫悟空精神之美的一個方面。孫悟空出世不久,并未有過生存的困惑與生活的重負,童真未開,混沌未鑿,在花果山水濂洞過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悟空忽然煩惱,自覺這花果山“福山洞地,古洞神州,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但壽辰終究要被閻王爺所控制。于是,孫悟空自此奮起,獨自登筏離開花果山,求仙訪道歷經(jīng)十?dāng)?shù)載,終拜菩提祖師學(xué)法術(shù),開啟了孫悟空追求自由之路的第一步。接著他從三星洞學(xué)成仙術(shù)后,入海大鬧東海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大鬧閻羅地府,一筆強銷生死簿,上天大鬧玉皇天宮,震怒十萬天兵圍剿等等,這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孫悟空追求自由的性格。
另外,五百年后的孫悟空即使作了赴西天取經(jīng)唐僧的護法也沒有放棄追求自由的本性。從表面上看,孫悟空似乎歸順屈服了如來、觀音等菩薩,西天取經(jīng)路上敢為唐僧出生入死、為人間除妖降魔,無絲毫勉強之意,好一副忠臣做派。究其原因,是孫悟空自大鬧天宮被擒之后明白一點:那就是憑他目前的資歷和所為,縱使有出神入化的通天本領(lǐng),仙界大神們也一樣不會認可和接納他,只會蔑視和羞辱他。于是他跳出來,以西天取經(jīng)名義混跡神仙世界,以退為進,以讓為爭,下界到人間獨自往來,天馬行空,悠游自在。正是有了西天取經(jīng)這塊金字招牌,就連如來佛、觀音菩薩、玉帝天神、太上老君等天上尊神做了孫悟空的仆差嘍啰,任由差遣,出力效勞。西天取經(jīng)與其說是孫悟空將命運賭注押給了如來、觀音與唐僧,去執(zhí)行他們的使命,還不如說是孫悟空看準了唯一能自由自在、能實現(xiàn)愿望和價值、能施展拳腳本領(lǐng)的理想途徑。此外,如來觀音讓唐僧去解救孫悟空是有兩個條件在先的:一是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要確保唐僧安全,二是讓唐僧會念緊箍咒,并騙孫悟空戴上。這一招確實狠毒,如來觀音深知孫悟空天性頑虐,任性妄為,無法無天,自由放蕩,如果不用緊箍咒套住他,唐僧根本無法駕馭和降服的,縱有解救之恩,路途遙遠,行程坎坷,時間長了孫悟空不一定買賬,因而出此狠招。于是孫悟空西天取經(jīng)路上也就有了第二門心思:去掉緊箍咒,擺脫這殘忍的束縛。他曾嘗試偷偷用金箍棒撬掉緊箍咒,也曾請求在唐僧三番五次趕他走的時候把它退下來。直到西天取得真經(jīng)成佛的時候仍念念不忘這可惱可恨的緊箍咒,他還對唐僧說:“師傅,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不還戴金箍兒,趁早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币虼耍f八千里西天取經(jīng)路其實就是孫悟空反束縛反壓迫的追求自由之路。
從最后結(jié)果來看,作為勝利者的孫悟空達到了他一生的終極目的: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在這長達十四年的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是在暗地里改變了斗爭的方式和天界諸神斗智斗法,他嘲笑、驅(qū)譴、利用他們,用一條金箍棒進行著一場除妖掃魔、開啟新天地的西征革命,在人間橫掃出一片清朗太平的世界,這是他當(dāng)年大鬧天宮神圣事業(yè)的繼續(xù)與深入。他要把人皇天帝、菩薩佛主、神仙圣人們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妖魔橫行、豹狼擋道的世界重振乾坤,整它個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來本意是要通過西天取經(jīng)一路的磨難漸修使悟空達到修心,達到心寧神寧、四大皆空、無嗔無怒的境界。然而到頭來,他不得不承認也接納了這個“斗戰(zhàn)勝佛”。悟空勝利意味著他達到了人世間生命的最高境界-自由境界。而他這種追求個性和自由的精神剛好與明代新萌生的文化思潮是相拍合的,迎合了人們的意愿,在人們的心里這當(dāng)然是一種美的精神。
第四,孫悟空在神的世界里還是一位好打抱不平的硬漢。他永遠是樂觀積極、不怕困難、信心十足和敢做敢當(dāng)?shù)?,這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一個亮點。悟空一生只哭過兩次,就是無端被逐的兩次,其實正是因功得罪的兩次,唐僧未免太冤枉他了,以至他 不禁放聲大哭。此外,他都是興高采烈、隨意自在,從無憂慮,從無悲愁。失敗被擒,固然毫不在乎;就是把他放到老君爐中,壓在五行山下,他也從不叫苦。釋放后保護唐僧西行,路遇無數(shù)妖怪,他都是抱著必勝的信心,去和妖怪們周旋,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即使一時失利,他也從不消極,必然尋根究底,克服困難。因為需要調(diào)查其中妖怪的來歷,或去天宮,或入地府,也不辭勞苦。抱著大無畏的精神,只有前進,決不后退,天大的禍事,都愿一身承當(dāng)。他見義勇為,濟困扶危,不但清掃取經(jīng)的道路,而且路遇不平,扯棒相助。如當(dāng)他被幽冥界拘去時,那勾死的人對他說:“你今陽壽該終,我兩人領(lǐng)批,勾你來也?!焙锿趼犝f道:“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服他管轄,怎么朦朧,又敢來勾我?”……悟空拿過薄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摔下薄子 道:“了帳,了帳,今番不服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殿閻王不敢相近,只得奏聞上天了。由此,便激起他大鬧天宮。直到最后不可開交是,驚動如來佛出來問他道:“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大圣道:“我本是天地生成靈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煉就 長生多少法,學(xué)來變化廣無邊。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庇终f“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不讓,定要擾亂,永不清平!”這里,他干脆不承認有什么封建世襲制度,什么“金科玉律”的法條,和命運注定的事件了。他只是見義勇為,想把神界的不公和“官官相衛(wèi)”的偏私,給它一種打擊。
后來盡管孫悟空皈依了佛教,但他卻不是在無可奈何的遭遇里,做了這一切事情的。這正像古希臘的神話英雄赫爾古力士,雖然受著神的旨意的支配,但他從事了很多勞動,克服了很多困難,并不因為有著神的意旨,而失去他這種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表現(xiàn)出來的“勞動英雄”“萬能家”的激動人心的藝術(shù)魅力一樣。而這里我們要贊揚的是悟空具有堅定的信心。在師徒四眾中間,孫悟空自從接受了這取經(jīng)事業(yè)的重任以后,就很少有退縮之心,全力地為實現(xiàn)取經(jīng)目標(biāo)而艱苦奮斗。在這里,取經(jīng)事業(yè)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孫悟空。孫悟空在這個事業(yè)里肩負了一切重擔(dān),保護唐僧需要他,斬妖誅怪需要他,堅定“信心”需要他。連唐僧都發(fā)出或“西天這等難行”的低調(diào),豬八戒更是經(jīng)常要“分行李”跑回高老莊的“夯貨”,只有悟空一往直前,永不退縮。就是在被紅孩兒火燒,險些弄得火氣攻心的生死關(guān)頭,也不灰心,就是被金山兜大王幾次套去了金箍棒,也要想出一切辦法救出唐僧,甚至被唐僧兩次放逐,受盡悶氣,他也仍然忘不了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終于還是滿腔熱情地主動回來克服重重困難,繼續(xù)前進??梢姡瑳]有悟空這種死心塌地的堅定信念,取經(jīng)之路是走不到盡頭的。
另外,孫行者做事是敢做敢當(dāng)?shù)?,從不諉過于人,甚且 替人擔(dān)過。[2]例如從他在五莊觀偷“人參果”一段公案時,即可看出這種情形。如后來“人參果”的事情鬧大了,他們師徒四人統(tǒng)統(tǒng)被捉起來,帶到鎮(zhèn)元仙的座前審問,當(dāng)時是決定先用龍皮做的七星鞭拷打的。一個有力量的小仙把鞭執(zhí)定道:“師父,先打哪個?”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行者聞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頓鞭打壞了啊,卻不是我造的孽?他忍不住,開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推倒樹的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于是鞭打了行者三十鞭,他絕不叫苦。大仙又吩咐道:“還該打三藏教訓(xùn)不嚴,縱放頑徒撒潑。”那小仙正掄鞭來打 ,行者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是,我?guī)煾覆恢诘钌吓c你二講話,是我兄弟們做的勾當(dāng),縱是有教訓(xùn)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dāng)替打,再打我罷!”結(jié)果,他又挨了三十鞭。這不是很明顯的既不諉過與他,而又替人擔(dān)過嗎?綜上所述,孫悟空是一位積極樂觀、不怕困難、信心堅定和敢做敢當(dāng)?shù)挠⑿郏谏竦氖澜缋锸浅錆M反抗斗爭精神的。
總而言之,從悟空出世到大鬧天宮,再到取經(jīng)的大功告成,作品通過刻畫一個恣意“放心”的“大圣”,向讀者充分展示了其精神之亮點:漠視神權(quán),富有主動戰(zhàn)斗精神,追求自由,以及樂觀積極、不怕困難、信心堅定和敢做敢當(dāng),尤為鮮明地飽含著作者的理想和時代的精神,[3]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理想的英雄典型。[4]當(dāng)然,悟空身上也存在著某些無傷大雅的缺陷,如過于自尊自信、逞強好勝、心高氣傲、自命不凡等。這些缺點的存在更增強了這個形象的真實感和可親性,使其性格美更加突出和鮮明??梢?,孫悟空既是人民愿望的化身,又是人們理想的寄托。這就是美猴王的精神美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呂晴飛.西游記的主題思想[J].北京社會科學(xué),1999,(4).
[2]張默生.談西游記[J].西南文藝,1953,(8).
[3]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下)[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