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新蔡縣中醫(yī)院糖尿病科,河南 新蔡 463500)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臨床有90%以上的患者屬于2型糖尿病。本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的特點,并會引起全身各個組織慢性損傷及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本病的發(fā)病群體為中老年人群體,病因多為遺傳因素、肥胖及不良生活習慣。2型糖尿病以高血糖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長期較高的血糖水平會損壞胰島β細胞導致不可逆的β細胞凋亡,導致胰島功能異常,臨床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1]。臨床應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以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進一步增強胰島β細胞的功能[2]。二甲雙胍緩釋片作為臨床首選的一種口服降糖藥,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已經得到臨床的認可;但是部分患者單用二甲雙胍緩釋片臨床效果不理想[3]。本病病機關鍵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留滯血中無法濡養(yǎng)周身,應圍繞脾腎開展治療。2016年5月—2018年11月,筆者采用補腎健脾方聯(lián)合二甲雙胍緩釋片治療2型糖尿病22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新蔡縣中醫(yī)院糖尿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48~76歲,平均(60.26±1.42)歲;病程1~12年,平均(5.2±1.4)年。對照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齡50~79歲,平均 (61.36±1.35)歲;病程1~13年,平均(5.8±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4]相關標準。符合多飲、多食、多尿、不明原因引起的體重下降等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和隨機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1.1 mmol/L,糖耐量試驗 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選用與脾腎氣虛證相關的指標。主癥: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手足寒冷,腰膝酸軟,小便頻多,大便溏薄。次癥:脘腹脹滿,氣短懶言,水腫。舌脈: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患者必須符合舌脈的情況下滿足至少2項主癥及2項次癥。
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為脾腎氣虛型;③年齡45~80歲;④依從性良好,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診斷為1型糖尿病者;②合并有嚴重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慢性疾病者;③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④精神異常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兩組均采取控制飲食、堅持運動、規(guī)律作息、監(jiān)測血糖的措施,根據(jù)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而適當?shù)卣{整其用藥。對照組給予二甲雙胍緩釋片(由江蘇祥瑞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H20051653,0.5 g/片),0.5 g/次,1次/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補腎健脾方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30 g,五味子10 g,玄參10 g,牛膝10 g,丹參10 g,澤瀉10 g,山萸肉10 g,麥冬10 g,生地黃10 g,山藥10 g,枇杷葉10 g。1 d 1劑,水煎,早晚飯后溫服。
兩組均于治療3個月后判定療效。
①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胰島素抵抗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HOMA-IS)];②對臨床癥狀變化和不良反應及臨床療效相關情況予以檢測與記錄分析。
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顯效:經過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F(xiàn)PG及2 h PG水平下降在正常范圍,或降低幅度>40%,HbA1c水平下降在正常范圍,或降低幅度>30%。有效:經過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同時FPG、2 h PG水平降低幅度>20%,HbA1c水平降低幅度>10%。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FPG、2 h PG、HbA1c水平沒有降低,或僅有非常低的降低幅度。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40,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對比 例
見表2。
表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P<0.01。
見表3。
表3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胰島素抵抗指標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6例、腹瀉1例、食欲減退2例,未經特殊處理,停藥后不適癥狀消失;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1例、腹脹1例,未經特殊處理,停藥后不適癥狀消失。兩組對比,經卡方檢驗,χ2=5.93,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型糖尿病作為一種復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臨床主要以血糖水平居高不下、胰島素抵抗為特征性表現(xiàn)[7]。該病主要病機一是胰島素抵抗,減少了機體的胰島素含量,使胰島素含量相對不足;二是不可逆的β細胞凋亡而致胰島功能障礙,使機體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產生影響,從而引起絕對不足[8]。胰島素β細胞在本病發(fā)展的初期可以發(fā)生有效代償,使糖耐量維持在正常水平,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及病程時間的延長,機體內會形成越來越多胰島淀粉樣多肽聚合形成的纖維蛋白,這些纖維蛋白不斷沉積在β細胞和毛細血管間,引起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加速胰島β細胞的凋亡,患者的血糖水平會顯著升高,甚至造成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9-10]。本病作為一種相對復雜的疾病類型,其治療措施主要是調控血糖水平,保護并改善自身殘存的胰島β細胞功能,對代謝紊亂予以糾正,延緩患者的病情發(fā)展[11]。二甲雙胍緩釋片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一線口服降糖藥,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提高肌肉、脂肪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抑制肝糖原異生和分解,降低肝葡萄糖輸出量和脂肪酸氧化率,使機體的骨骼肌等組織能夠合理攝取和利用葡萄糖[12],提高葡萄糖運轉能力,加速胰島素及其活化受體β亞基的酪氨酸激酶相結合,促進糖原合成酶活性及 GLUT4及GLUT1轉位,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情況,保護與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糾正代謝紊亂,以達到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本藥除了具有降低血糖和胰島素增敏作用外,還具有減肥、調脂、降血壓和改善血管反應性等作用,最終實現(xiàn)降低血糖,特別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的目的[13-15]。二甲雙胍緩釋片的用藥劑量在0.5~2 g/d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療效依賴性,當劑量維持在1.5 g/d時可對胰島素抵抗情況予以改善,隨著用藥劑量的增加,則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16]。
本病屬中醫(yī)學“消渴”范疇[17],主要發(fā)病機制包括飲食不節(jié),五臟虛弱,氣陰兩虛。疾病早期,五臟虛弱容易引發(fā)氣虛,繼而出現(xiàn)氣陰兩虛,津停氣阻、津虧血瘀,脈中瘀阻水、濕、痰、瘀,瘀阻脈中,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本病屬本虛標實,治療應以標本兼治、協(xié)調陰陽、補脾益氣、滋腎養(yǎng)陰、扶正祛邪為主[18]。補腎健脾方方中黃芪升陽補氣;丹參、牛膝、山萸肉、生地黃補益肝腎,活血祛瘀,逐瘀通經;黨參、玄參、澤瀉養(yǎng)血生津,滋陰益氣,清熱涼血;五味子、麥冬、枇杷葉滋陰潤燥,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山藥溫腎陽,滋腎陰。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脾、活血祛瘀之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中的黃芪甲苷能夠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對于防治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19];丹參的主要成分丹參酮類物質對于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作用明顯[20];枇杷葉對于胰島素的分泌具有促進作用;玉竹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及胰島β細胞的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與西藥聯(lián)合使用能夠發(fā)揮多因素、多靶點的作用,保護并修復β細胞[21];山藥因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調節(jié)免疫和降血糖的功效而備受關注[22-24]。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運用補腎健脾方聯(lián)合二甲雙胍緩釋片治療方案明顯優(yōu)于單純服用二甲雙胍緩釋片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療效滿意,具有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