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隨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社會也在不斷進步,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小學語文的重視程度。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課程的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受到了很多的關注。本文主要是就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方式展開論述分析,研究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教師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的改革,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自主、合作。語文教師更加應該清楚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教學的課堂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教師積極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枯燥的學科知識轉變成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形象化知識點,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發(fā)揮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在課堂中深深地感染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社會發(fā)展所提出來的要求,在最近幾年,不斷地對教育進行改革。在這個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做好“導演者”的工作,扮演一個課堂的導演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地傳授知識。這種現象應該杜絕,在組織方面應該重視起來,策劃教學。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1]。
比如,教師在講授《錯誤》這節(jié)課時,在詩歌鑒賞中,聲情并茂地為學生誦讀,渲染氣氛,讓學生浮想聯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組織班級同學進行表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的課堂上,語文教師就是導演者,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帶領學生們學習,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要死記硬背,要掌握學習的技巧,做到會學習,這樣才能高效率地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自主。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和同學之間相互友好合作。
二、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為依據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有效結合,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教師有序地開展教學工作。
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往往是教師站在講臺。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為主導。在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給自己的定位過高,把自己定位成一位精明的“領導”,明顯比學生高一等級,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平等的。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學生、對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發(fā)展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的角色定位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需要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把引導學生學習作為重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教師要走下講臺,與學生拉近距離,近距離與學生接觸,增加對學生的了解,與學生一起發(fā)現問題,正確地引導學生,教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比如在語文課堂中,在講授《小蝌蚪找媽媽》這節(jié)課的時候,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在文章中找出擬人句、比喻句等,提出問題,允許學生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之間討論,嘗試解答。
三、加強師生互動,促進共同發(fā)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教師的的主導作用,但是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應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習具有一定的差異,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語言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的存在,不用劃定框架,規(guī)定答案,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正確地指導學生,在發(fā)現問題之后,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2]。
比如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講授《我的好朋友:大灰狼》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學生增加互動,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教師也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互動,與學生之間拉近距離。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給學生自信,促進學生形成獨立、自主思考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有效地發(fā)揮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春娟.考試改革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4,30(08):21-24.
[2]閆杰,沈世新.跟上課改步伐 ?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方式[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