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鐵煤總醫(yī)院急診科 (遼寧 鐵嶺 1127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電風暴患者采用急診體外自動除顫儀頻繁電除顫搶救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電風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實施體外自動除顫儀頻繁電除顫搶救干預措施,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焦慮、抑郁的情況。結果:干預后患者的HAMA和HAMD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診體外自動除顫儀頻繁電除顫干預能改善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有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指患者的心臟發(fā)生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出現壞死。隨著經濟不斷發(fā)展,中國近幾年的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也發(fā)生明顯的上升,超過200萬受到此病的困擾[1]。超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臨床上會出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前2d或2周左右會有加重或長時間的心絞痛以及對硝酸甘油等藥物效果變弱等前驅癥狀[2]。大多數情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后容易出現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為主,而電風暴主要是指一天內自發(fā)兩次或以上的伴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的室速、室顫,間隔竇性心律導致患者發(fā)生心臟性猝死,必需電除顫、電轉復來緊急救治的一種臨床癥候群[3,4]。2006年美國“室性心律失常的診療和心源性猝死預防指南”第一次明確定義了“室速風暴”,患者在電風暴發(fā)作期,需盡早的實施電除顫和電復律來穩(wěn)定機體血流動力學[5]。本研究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電風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采用急診體外自動除顫儀頻繁電除顫搶救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電風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34.3~76.5歲,平均(46.4±6.1)歲,患者均在入院后實施傳統急診治療。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住院期間死亡,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腫瘤的患者?;颊呒覍倬橥?,且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實時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持續(xù)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記錄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血壓、電解質、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神志紊亂、肢體抽搐等癥狀。根據患者的心電圖的變化,正確識其動態(tài)演變過程,一旦發(fā)生室早、多源性室早、連續(xù)出現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等情況立即匯報醫(y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同時除顫儀。異常心電圖變化及時發(fā)現對于搶救至關重要。正確使用除顫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確診為室性心律失常后需警惕發(fā)生電風暴的可能,及時實施電除顫對于患者搶救意義重大。因此,需要預見性將導電膠備好在除顫儀電極板上,方便隨時實施除顫。為防止除顫儀灼傷患者的皮膚,應將導電膠均勻的涂抹在電極板上,除顫時緊緊地將電極板貼在皮膚處,用10kg左右的力緊壓除顫部位,降低電擊損傷皮膚的可能性,在允許范圍內更換放置電極板的位置。心電監(jiān)護過程中不要將粘貼電極片的位置和電除顫位置重復,避免其對除顫的影響。除顫后讓患者穿著較為寬松的衣服,保持除顫部位的皮膚干燥、清潔,避免刺激。起搏器的護理:穿刺右股靜脈置入起搏器,術后取平臥位,妥當放置并固定好起搏器后,定期檢查接頭連接處,保證起搏安全。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心電圖變化,記錄皮下穿刺處是否出現滲血、血腫、電極移位脫落、感染等并發(fā)癥。熟悉起搏的頻率、閾值、電池消耗、感知靈敏度等,必要時立即對癥處理。心理護理:患者極度緊張、恐懼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極易產生電風暴,護士通過多關心,多注意其情緒變化,根據患者的心理評估及時進行干預,消除其恐懼、緊張心理,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康復。健康教育:和患者及家屬講解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的疾病、治療方式以及日常飲食、休息的正確的生活習慣,并向其介紹各種藥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不隨意增減藥量;出院時指導患者家屬如何進行心肺復蘇,防止心室電風暴再次發(fā)生,爭取搶救時間。叮囑患者2周進行1次復查,平穩(wěn)后改成每月1次,半年后復查造影結果,出現不適后立即就診。
干預前后的患者抑郁、焦慮情緒分別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焦慮量表(HAMA)評估,得分越高表示越嚴重。
采用SPSS 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0.05作為檢驗標準值,當P<0.05時,數據差異顯著。
患者均未發(fā)生死亡,且干預后患者的HAMA和HAMD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發(fā)病機制可能由于其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然后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發(fā)生斑塊破裂,導致破裂的血小板等物質開始大量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動脈管腔阻礙其中的血液流動,不能及時輸送氧氣以及營養(yǎng)物質,最終引起心肌缺血壞死[6,7]。過往臨床傳統的急診流程中對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僅依照醫(yī)囑進行機械式的搶救,無固定的負責人和明確的目標,缺乏靈活性,這些因素導致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遭到耽誤[8]。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電風暴患者大多起病急、變化復雜、病情兇險,患者不及時救治極易造成猝死,因此醫(y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電除顫、心肺復蘇以及氣管插管等相關急救技術。為保證搶救成功,醫(yī)護人員在緊密合作的基礎上,還需要明確分工[9]。醫(yī)師明確的給出藥物名稱、劑量等醫(yī)囑;護士必須嚴格遵循醫(yī)囑用藥,完整、準確、清晰地記錄搶救過程,詳細標注好時間[10]。本研究發(fā)現,患者均未發(fā)生死亡,且干預后患者的HAMA和HAMD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是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護理人員通過1d的心電監(jiān)護,有利于準確、快速地識別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發(fā)生,讓患者能夠及時采用電除顫,從而降低患者發(fā)生猝死的可能。此外,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實施對應的治療和疏導,達到降低其焦慮、抑郁的情緒,最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11-13]。
綜上所述,急診體外自動除顫儀頻繁電除顫干預能改善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有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