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辰
近年來,隨著老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有很多高校把學生放在了管理的位置,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便利,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還有許多制度和管理方案需要磨合,以不斷的調節(jié)高校學生與老師的管理角度,并且為了加強學生對管理層工作的了解,還需要借助相應的經驗,來促進學生參與管理的主動性,以不斷的協(xié)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以使得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管理工作能夠更加順利的開展。
雖然說學生參與管理已經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但是由于這一觀念在很多地方的傳播,還是相對片面,所以說對于某些學生來說,參與管理的機會少之又少,具體的來說,我國高校大學生在參與高校管理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高校的信息發(fā)布與學生的信息獲得不能同步
很多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由于信息的傳播不夠全面,以使得很多同學不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信息,以參加相應的活動,往往在學生知道活動的開展時,活動已經開始或者已經結束,以至于大部分學生不能夠參與其中。
1.2 大學生缺乏參與管理的主動性
對于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他們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參加某項活動都是帶有目的性的,而目的也無非是為了加分,或者說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但對于其他事情他們并不會投入較大的精力和時間。比如說校園管理這一活動,并不能真正的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讓同學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真正的學到相應的東西。
1.3 高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渠道
在大學里,大學生接觸最多的人,除了室友就是輔導員了,而輔導員恰好又是與校園管理者的溝通橋梁,所以說學生在參與高校管理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輔導員處,得知相映的情況,并且使用這一橋梁與校園管理者進行交流。但是高校的輔導員往往都是五繁忙,需要處理的雜事相當?shù)亩?,以至于不能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意見,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參與高校的管理工作不能夠得到很好的開展。
1.4 管理模式存在漏洞
學生在參與管理工作時,在大多時候都只是掛著管理者的名牌,卻并未實施管理者的真正權利,其實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學校對相應學生管理工作,未能分配明確。而且在管理的活動中,參與這一活動的學生本就少,加之管理未能實施真正的意義,以至于學生只能機械化的參與管理工作。
1.5 學生在管理中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
而且在管理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進來,其實就是看了身邊的同學都參與了,帶著從眾的心理參與其中,以使得管理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沒有先進的方案,并且依賴性極強,所以這就需要學?;ê芏嗟臅r間與精力,去對這些參與管理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培訓,以使得高效管理工作能夠得到很好的開展。
2.1 參與主體,管理構成基礎
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工作這一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雖然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以符合高校發(fā)展的進程,因此也需要對高校長期以來,把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師作為中心的理念進行革新,并將此中心轉移到學生的身上,將大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不斷的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所以在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大學生為根本的管理理念,以使得大學生在參與管理工作時,其權利能夠得到實現(xiàn)。
2.2 參與內容,管理構成客體
學校的管理,大多數(shù)被分為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以及學生管理,行政管理也就是在校領導的辦公室,對相關的行政工作進行輔助管理;教學管理是學生通過教務處,對學生一些學習情況進行歸集管理;而學生管理這就是參與管理的學生,通過一些部門來組織活動進行高校管理。這些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方面大不相同,但他在每個方面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這項管理權的持續(xù)程度,都是高校學生參與管理工作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學校要對這些管理工作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內容能夠將學校管理創(chuàng)新的程度較好的體現(xiàn)。
2.3 參與制度,管理運行保障
當然學生在參與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相應的制度,對他們的管理權進行保障。一般來說,學生參與管理的形式有兩種,一是通過學校的相關部門,或者組織機構進行管理,其次就是通過一些信息傳播媒介進行管理。但隨著學校管理方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這兩種管理形式逐漸被合二為一,使得每個部門的工作都密切聯(lián)系了起來。并且,在言論自由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借助現(xiàn)階段流行的一些社交工具,發(fā)表自己的建議或意見,已參與到管理工作中。所以學校要根據這些情況,對學生參與管理工作進行制度保障,以使的管理工作能夠正常運行。
2.4 參與空間,管理運行環(huán)境
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元素,大學生參與校園管理的環(huán)境建設尤為重要。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需要良好參與客觀環(huán)境保障,環(huán)境的建設需要主體、客體、內容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及配合。因此,大學生在參與高校管理過程中,學校應積極完善學生參與的組織機構,拓展學生參與管理的方式及渠道,營造良好的校園管理環(huán)境,有效地調動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此同時,大學良好校園環(huán)境的構建,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為高校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支持。
3.1 完善高校管理體制,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俗話說:光說不干不是真本事。所以說高校在提出讓學生參與管理工作時,就應當把這項事,完全落實到位。當然這一管理模式的形成,還需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在這段路程中,要不斷的轉變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不斷的完善學生參與管理工作的體制機制。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生之間的溝通,也需要師生之間的溝通,而且在這一工作過程中,要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以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并在此過程中讓他們對高校管理工作的相關事宜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通過溝通,學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見,而不再一味的依賴學校,而進行管理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效管理的工作會不斷地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3.2 給予學生建議權,提高學生的管理主動性
在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因為只有自己低頭干事,以至于沒有方向和目的性,使得很多管理工作不能較好的開展,并且行動權,咨詢權與評議權也沒能得到實現(xiàn),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高校要據此對參與管理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建議,以讓他們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參與校園管理,以不斷地調動學生參與校園管理的主動性。并且要針對學生缺乏參與管理主動性的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管理活動。比如說學校在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可以舉辦一些學生有興趣的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形成競爭意識,讓學生在競爭中,主動的去明確自身的管理身份。
3.3 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管理意識
因為很多學生參與管理工作,是帶著從眾心理的,所以他們的工作能力并不能打到了相應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依賴性,缺乏主觀意識,以至于管理工作無法得到創(chuàng)新。所以,高校要對參與高校管理的大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對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進行革新,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民主參與的方式,讓大學生真正的接觸到高校管理工作,并逐漸的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使得他們的思想觀念不斷地得到強化。以使的參與高校管理的工作者,能夠在具有豐富文化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里,使得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意識不斷得到提高,文化和政治素養(yǎng)也能夠達到校園管理者的標準。
現(xiàn)階段,教育方式逐漸變得新穎,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工作,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培養(yǎng)的一種新形式。所以本文據此進行相應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校園管理工作的開展,使得高效的管理結構能夠得到細化,更是為了讓大學生對管理工作,了解的更加深入,以為今后的社會實踐提供豐厚的工作經驗。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