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佳 徐 文 李 薇 馬 茜 汪 洋
(西安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部病原生物學教研室,西安 710021)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作為聯(lián)系基礎理論和臨床的橋梁課程,是基礎醫(yī)學的核心學科之一,為臨床科室中的感染性疾病、傳染病、超敏反應疾病和腫瘤等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檢驗手段[1]。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程,作為理論課的實踐課程單元,是基礎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醫(yī)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對醫(yī)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機理、檢查和診斷方法都至關重要,也是培養(yǎng)醫(yī)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徑[2]。
實驗課的評價是實驗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的實驗評價體系是評估學生綜合素質和反饋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對實驗教學也能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實驗課的評價體系由2個部分構成,即平時的實驗成績評價和期末的實驗考核評價。然而在我校目前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平時的實驗成績評價多采用“報告式評價”的方法,評價形式簡單,標準單一。期末的考核評價往往缺失,長此以往,已經(jīng)造成學生“理論重、實驗輕”的思維定式,極大地磨滅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使得實驗教學難以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也有悖于實驗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這一宗旨。近幾年,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的需要,我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實驗教學模式,結合我?,F(xiàn)有的實驗教學條件和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形勢,改革了現(xiàn)有的實驗考評辦法,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綜合性評價為核心的實驗教改體系,并在2016級臨床、藥學本科專業(yè)中進行了試行,收獲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實驗教學改革是指在科學的實驗思想體系指導下,以熟練掌握學科實驗的基本技能為前提,研究科學方法,體會科學研究過程,鍛煉探究、整理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實驗教學體系[2]。
教改前,由于實驗考核的缺失,學生最終的綜合實驗成績由平時每次實驗的平均成績和實驗考勤成績兩部分構成,而平時實驗成績是由教師在每次實驗課后根據(jù)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質量來給予的。教改前綜合實驗成績的構成如圖1所示。
我們進行實驗教改的做法是在課前布置自學任務和測驗,根據(jù)學生自學情況和課前測驗給予課前成績;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實驗態(tài)度和實驗結果給予學生課中成績;課后根據(jù)學生完成的實驗報告給予其課后成績,并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成績給予學生單次實驗成績,同時在學期末通過實驗考核給予學生期末考核成績,平時實驗成績、實驗考核成績和實驗考勤成績共同構成學生最終的實驗成績,教改后綜合實驗成績的構成如圖2所示。
2.1平時實驗成績評價的改革 目前對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程的評價方法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報告式評價”,即學生在每次課程結束之后提交一份實驗報告,對實驗的目的要求、實驗方法、實驗結果進行文字和繪圖描述,并分析實驗結果,完成教師留下的思考題。教師通過實驗報告對學生本次實驗課的完成質量進行評價,同時給予學生本次實驗成績。
圖1 教改前綜合實驗成績構成Fig.1 Composition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before reform
圖2 教改后綜合實驗成績構成Fig.2 Composition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after reform
在這種評價機制下,報告質量成為學生唯一關注的問題,但實驗報告寫的好壞并不能充分反映出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甚至有的學生在實驗課堂上不進行任何操作或者實驗根本沒有得到正確的實驗結果,也能通過“借鑒”別人的成果完成一篇高質量的實驗報告從而獲得教師的高分好評。而對于在課堂上積極動手、認真操作、結果準確的學生,也無法通過實驗報告進行分辯[2,3]。
正因如此,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我們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加入評價環(huán)節(jié),通過綜合性的評價方法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報告評價,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機制來客觀評判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效果,激勵和督促學生進行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也正符合了目前提倡的“形成性評價”的特點和要求[4]。
2.1.1課前評價 在實驗課前,教師通過網(wǎng)絡平臺發(fā)放本次實驗的微課教學內容(圖3),學生通過對微課的觀看和實驗指導教材的學習完成對本次實驗內容的預習工作。這一過程由學生獨立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平臺觀察到學生的微課觀看情況(圖4)。為防止部分學生點開微課進行播放,但實際并未認真觀看的“刷課”行為,我們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一次5 min左右的在線測驗,以掌握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熟悉程度。測驗依托網(wǎng)絡教學平臺開展,時間截止后測驗成績可以即時查看和分析,教師根據(jù)學生觀看微課情況和課前測驗的結果給予學生課前評價成績,滿分為10分,具體評價標準見表1。
圖3 觀看微課的任務點Fig.3 Mission points of microlectures watching
圖4 學生觀看微課情況Fig.4 Situation of microlectures watching by students
課前評價的進行,起到了督促學生預習的作用,也減輕了課中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了學習效率。通過課前測驗的結果,教師亦很好地掌握了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熟悉程度,在講解時更容易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節(jié)約了課堂講解時間,使學生有更加充分的時間去進行動手操作,提高了實驗教學效率。
2.1.2課中評價 在課堂上,教師不再花費大量時間去完整的講解實驗原理和示教實驗操作,根據(jù)課前評價反饋的結果,教師僅針對學生掌握不佳的實驗內容進行強調和講解,再由學生分組后進行實驗步驟的討論與回顧,最后進行實驗操作。
表1 課前評價標準
Tab.1 Standard for pre-class evaluation
項目評價標準得分觀看微課任務完成度(滿分4分)0~29%030%~59%260%~89%3≥90%4課前測驗(滿分6分)課前測驗結果0~6
在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則在課堂巡視過程中針對學生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同時根據(jù)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時的實驗態(tài)度和所展示的實驗結果分別給予0~5分的評分,評分之和即為課中評價成績。具體評價標準見表2。
通過課中評價,不同水平的學生,將因為對待實驗課的認真態(tài)度、實驗方法的規(guī)范性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不同的課中評價成績,而那些“渾水摸魚”打算“借鑒”別人成果的學生將因為沒有實驗結果而無法獲得評價成績。通過課中評價,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到真正的實驗內容上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積極性。
2.1.3課后評價 通過課前的微課和測驗、課內的討論和動手操作,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知識的傳遞和內化,在課后我們則通過完成實驗報告和思考題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實驗報告仍采取常規(guī)報告的形式,而復習思考題的設置則不拘泥于教材和實驗內容,可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和探索,比如“你是否有其他方法能迅速區(qū)分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若患者咳痰標本中未檢出抗酸陽性細菌,是否能排除結核病?”,“血漿凝固酶試驗中菌懸液制備完成后為什么不能立即加入兔血漿?”等。教師根據(jù)完成報告和習題的質量給予學生課后評價。具體評價標準見表3。
2.1.4綜合評價 在每次實驗課結束后,授課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評價成績,按照課前成績占比30%、課中成績占比40%、課后成績占比30%的比例給予學生本次實驗的綜合評價成績。
表2 課中評價標準
Tab.2 Standard for in class evaluation
項目評價內容得分實驗態(tài)度認真參與小組討論,積極主動進行實驗操作,就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教師交流,主動向教師展示實驗結果根據(jù)符合程度給予0~5分實驗結果實驗方法正確,實驗操作規(guī)范,實驗結果準確,節(jié)約實驗材料根據(jù)符合程度給予0~5分
表3 課后評價標準
Tab.3 Standard for after class evaluation
評價標準得分(根據(jù)符合程度)實驗報告格式規(guī)范、書寫工整、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實驗項目名稱、實驗學時記錄完備0~1.5繪圖部分內容完整,所繪微生物形態(tài)準確、結構清楚,并標注放大倍數(shù)、染色方法及特殊結構0~2.0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敘述完整,言簡意賅。根據(jù)實際情況寫明所用實驗儀器、實驗材料0~2.0對實驗步驟記錄詳細、方法正確、條理清楚,對實驗結果分析詳細透徹、規(guī)范全面0~2.5獨立完成復習思考題,回答有科學性,有創(chuàng)新性0~2.0
在這種綜合評價體系的要求下,學生通過“借鑒”一篇漂亮的實驗報告獲得高分成績的情況將不再發(fā)生。課前評價使得學生不得不去認真觀看微課,做好預習來應對課前測驗;課中評價又要求學生必須在實驗課上足夠積極和認真,同時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和結果,才能獲得教師的認可拿到高分;而課后的報告不再是決定本次實驗成績的唯一因素,但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又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綜合性評價的要求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2期末實驗考核的改革 考慮到醫(yī)學生學期末課業(yè)任務重、復習時間緊張,教改前的實驗考核環(huán)節(jié)往往是缺失的,僅僅是通過在期末理論考試中設置一部分實驗內容相關習題來完成對學生實驗技能掌握的檢測。但這種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而無法客觀反映出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另一方面,缺少了“正式”的實驗考核壓力,也導致學生平時對實驗課的懈怠,長此以往,使學生形成了“理論重、實驗輕”的錯誤觀念。
為了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提升實驗課教學水平,同時也比較教改前后學生實驗課的學習效果,我們在每學期實驗教學結束后對參與教改項目的班級組織實驗考核。我們將考核分為三個部分:標本辨識、實驗操作和筆試,分別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學習和思維能力,三部分成績之和為學生的最終實驗考核成績。
2.2.1標本辨識 隨機選取本學期實驗課上觀察過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染色標本片10張,隱去標本片名稱,由教師在顯微鏡下調好觀察視野,學生領取答題卡后進入考場,在規(guī)定時間內觀察所有標本片,并將所辨認的標本片名稱填寫在答題卡上,本部分考核內容在實驗考核中所占比例為30%。
2.2.2實驗操作 隨機選取5個實驗課上學生進行過獨立操作的實驗內容(如革蘭氏染色、抗酸染色、血漿凝固酶實驗、補體溶血實驗、玻片凝集實驗等),由學生臨場抽簽決定自己要考核的實驗操作,考試必須由本人獨立操作完成,這就促使學生必須對基本訓練模塊所教的所有基本操作技術全部熟練掌握,也可以扭轉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2]。在實踐考核過程中,學生需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全部操作過程,并向教師展示實驗結果。教師在觀察學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操作規(guī)范性和結果的正確性進行評分,該部分考核內容在實驗考核中所占比例為40%。
2.2.3筆試 筆試的考核形式與期末考試相同,筆試內容主要考察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的掌握情況,以及對相應實驗結果的分析。筆試題型包括單選和簡答,該部分考核內容在實驗考核中所占比例為30%。匯總觀察標本、實驗操作和筆試成績,即得到學生的期末實驗考核成績。
3.1教學改革的實施對象 本次教學改革是在本校2016級臨床和藥學專業(yè)開展的,共計實施2個學期,參與教改人數(shù)累計近200人,我們在每個學期選取相同專業(yè)的2個班級分別設置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同學在課前、課中、課后加入評價環(huán)節(jié),每次實驗課成績采用綜合性評價方式評定,而對照組同學仍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每次實驗課成績根據(jù)實驗報告評定。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授課均為同一批教師,授課內容完全相同,但不論實驗組或者對照組,均參加期末的實驗考核,在實驗考核結束后,通過實驗考核成績來判斷2組學生在學習效果上的差異。
3.2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 對教學模式是否有效的評價可以從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兩個方面來進行,前者包括教學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否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理解和深化知識以及減少實驗操作錯誤次數(shù)、一次性操作成功率等方面;學習結果則主要為是否提高學習成績等。
3.2.1學習過程評價 在兩學期的教學任務結束后,對參與教改的實驗授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和結果見表4。
從問卷結果來看,實驗組的學生在課堂紀律以及課上與教師的交流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學生,在分組進行實驗操作時也更加積極主動,一次性操作的成功率也更高。這可能是因為通過教改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去對待實驗教學。
表4 授課教師問卷調查結果
Tab.4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teachers
內容結果實驗組對照組沒有區(qū)別你認為哪組學生的課堂紀律表現(xiàn)更好400你認為哪組學生在實驗操作上更積極主動301你認為哪組學生和教師針對實驗內容交流更多400你認為哪組學生的操作成功率更高301你認為哪組學生的實驗報告完成質量更好202你認為給哪組學生上課更加輕松040
但在完成實驗報告的質量上面,一半的教師反映實驗組和對照組沒有本質區(qū)別,這可能是因為對照組的學生成績評價全部來自于實驗報告,學生們在報告完成上面更加認真所致。在問及教師給哪組學生授課更加輕松時,所有的教師都選擇了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對照組,在進行教改的過程中,實驗組的教師盡管講授的內容更少,學生課堂紀律和表現(xiàn)也更好,但要在課中對每個學生進行課堂評價,這無疑要付出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多的精力。
此外,我們通過問卷星平臺向兩學期所有實驗組的同學發(fā)放了調查問卷,發(fā)放179份,回收155份,回收率86.6%,具體結果見表5。
通過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在采用綜合性評價替代傳統(tǒng)的報告評價后,由于評價內容的增多,使得學生獲得的實驗成績更加客觀、公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多數(shù)學生對教改給予了比較正面的評價。超過90%的學生對教改后的教學效果表示滿意;約86%的學生表示采用綜合性評價后提升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約72%的學生喜歡教改后的教學模式;75%的學生認為采用綜合性評價能激勵他們更加認真去對待實驗教學;約78%的學生認為采用綜合性評價之后;在掌握試驗技能和實驗原理方面對自己更有幫助;約52%的學生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模式,綜合性評價增加了自己的學習負擔,考慮到綜合評價增加了較多的評價內容,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不少的教學和學習壓力,這一結果也并不出乎意料,這也和以往一些其他的教改項目一致[5]。
3.2.2學習成績評價 學習成績是評價學習效果的最直觀的依據(jù),也是檢測教學改革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指標。
教改實施的過程中,各項教改內容,評分標準,考核方法也在不斷地進行完善,在教改的第一個學期,即2017~2018學年第2學期中,期末實驗考核的形式僅有標本辨識和筆試2個部分,其中標本辨識占30%(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題型為看圖填空,筆試部分占70%(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筆試部分的習題包含單選和簡答,部分題目內容見圖5。
表5 參與教改學生問卷調查結果(n=155)
Tab.5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n=155)
問卷內容贊同人數(shù)(所占比例)你對教學效果是否滿意141(91%)采用綜合性評價是否提升了你的自學能力133(86%)你是否更喜歡教改后的教學模式111(72%)采用綜合評價是否增加了你的學習負擔80 (52%)采用綜合評價是否使你更加認真對待實驗課116(75%)教改后在掌握實驗技能和實驗原理方面對你是否更有幫助121(78%)你是否愿意在其他的實驗課中使用綜合性評價模式75 (48%)
在實驗考核結束后,對考核結果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的平均考核成績(67.51±13.8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學生的平均考核成績(54.23±13.84),且考核成績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說明通過綜合性評價引導的教學改革,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知識的掌握程度上優(yōu)于對照組學生,分析結果見表6。
由于標本辨識和筆試都無法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實驗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及獨立的實踐操作能力[6]。因此,我們在第二學期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的同時,期末的實驗考核除了觀察標本(占考核成績30%)和筆試(占考核成績30%)外,又增加了實驗操作考核(占考核成績40%),以期更加客觀公正的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在考核結束后,我們對三部分考核成績分別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觀察標本的平均成績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但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操作和筆試成績上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學生,且兩組成績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圖5 2017~2018學年第2學期實驗考核標本辨識部分題目Fig.5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specimens identification in second semester of 2017-18 academic year
表6 第一學期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考核成績比較
Tab.6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in first semester
組別n成績(x±s)t值P值實驗組6167.51±13.885.3140.000對照組6254.23±13.84
分組n觀察標本實驗操作筆試實驗組11827.31±2.0626.97±5.5023.17±3.37對照組12227.10±2.3623.37±6.5721.25±3.68t值-0.498-3.223-2.961P值0.6190.0020.004
通過2個學期的教改可見,采用綜合性評價的方法能鞭策和激勵學生更加認真對待實驗教學,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而更容易掌握實驗課的相關內容。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實驗考核成績上的顯著差異也正是教改后提升了學習效果的良好印證。
3.3實施過程中的一些不足 同其他教改項目類似,在采用綜合性評價之后,約一半的學生反映增加了學習負擔[5]。原先輕輕松松的實驗課,現(xiàn)在課前要看微課做測驗,課上操作起來也是大意不得,唯恐步驟出錯得不到正確的實驗結果。而授課教師也普遍反映,采用綜合性評價以后要花費比平時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更多的精力,課前的測試,課中的打分,1對1的實驗考核都增加了授課教師不少的工作量。增加操作考核后,實驗耗材的用量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些問題可能會對該教改模式的大規(guī)模推廣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7]。
綜合性評價方法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該評價模式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綜合性評價代替?zhèn)鹘y(tǒng)的“一紙報告定優(yōu)劣”的報告評價體系,重新將學生引回到實驗教學的課堂上來,不管這種引導是“主動”還是“被動”,從最終實驗考核和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教改都激勵了學生更加認真地去對待實驗教學,有效提升了醫(yī)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實現(xiàn)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見,這種評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負擔,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還無法進行全校范圍的推廣。在后續(xù)的教學改革中,我們仍將不斷地去進行探索和嘗試,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考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以滿足現(xiàn)代醫(yī)學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