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上海某高校為例,探究高?!翱淇淙骸痹趥鞑デ闆r、學生使用情況、作用效果以及認同情況等方面的現(xiàn)狀,并對大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認為夸夸群的興起實則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舒緩壓力。正確地看待夸夸群,在不忘記現(xiàn)實的基礎上,滿足新需求尤為重要。
關鍵詞:夸夸群;大學生心理;高校
一、調查背景
“夸夸群”,是一種以夸人為主的網絡群聊,即“全方位地用華麗的辭藻瘋狂地夸獎、吹捧你”的網絡圈群。它的前身是豆瓣的相互表揚小組,組員在小組內可以和氣相處、互相表揚。
2019年3月,夸夸群逐漸被全國高校熟知。5月,清北學生更是進行了一場“夸夸群好還是噴噴群好”的辯論,夸夸群被頂上微博熱搜,瘋狂傳播于各大高校。更有人以此為商機,在淘寶上推出定制“夸夸群”,提供夸獎服務,一時問供不應求。相互夸獎的情況就是夸夸群的獨特“服務”。也許,一件件令人糟心的事情經過群友們別出心裁的夸贊就會變得溫暖、治愈。
本研究在閱讀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以上海某高校為例,調查高?!翱淇淙骸钡默F(xiàn)狀,包括夸夸群的傳播情況、學生使用情況、作用效果以及認同情況,探究夸夸群興起的原因及現(xiàn)實狀況?;谡{查資料,大學生參加夸夸群主要是由心理因素主導,它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本研究還調查了大學生心理狀況,包括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和壓力現(xiàn)狀,探究夸夸群與大學生心理狀況之問的聯(lián)系。
二、調查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使用文獻研究、深入訪談、問卷調查的方法。首先,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了解夸夸群基本情況,并設計訪談提綱;其次,深入訪談28人,并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得到問卷的選項內容;再次,初步形成問卷,進行小范圍的試填,對內容進行調整;再次,大規(guī)模發(fā)放問卷,得到數(shù)據(jù);最后,利用SPSS23.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三、調查分析
(一)調查者的基本信息
本次調研共收集到553份數(shù)據(jù),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536份,有效率97%。按照性別來看,男生209人,女生327人,各自占比39.0%和61.0%,男女比例將近4:6,與上海某高校的性別比例基本相符。按照專業(yè)來看,理工類學生的數(shù)據(jù)最多,其次是文史類,再次是藝體類,各自占比3 8.6%、34.0%以及27.4%。
按照年級來看,大一的數(shù)據(jù)最多,占所有人數(shù)的29.3%;大二、大三、大四依次遞減,各自占比22.8%、16.6%以及2.6%;供收集到129份研究生的數(shù)據(jù),占比24.1%。
(二)夸夸群的傳播情況
在536份數(shù)據(jù)中,有62%的學生聽說或了解過夸夸群,說明有超過六成的學生有了解過夸夸群,夸夸群的傳播范圍較廣。
(三)夸夸群的傳播渠道——以網絡渠道為豐
大學生了解夸夸群的渠道主要有微博、微信、QQ、B站等途徑,占比均超過35%。其中,微博占比最高,達到了59.05%(圖1)。網絡媒體起到“即時交流”的重要作用,是連接自己與他人的紐帶。夸夸群本身為線上群聊,以網絡媒體為依托,這主要由網絡媒體的特征決定。
第一,網絡媒體具有分享性和即時性。網絡媒體借助互聯(lián)網,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淇淙簝鹊某蓡T借助群聊的形式,能夠即時地與群內的其他人聊天、互夸,被夸者也能及時獲得反饋。
第二,具有高度自由性和平等性。網絡媒體的信息可以在法律的范圍內自由地傳播,人人都可以在群中發(fā)言交流,可以充當多種角色??淇淙簝瘸蓡T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話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第三,具有低成本性。大學生還不具備獲得工作收益的能力,免費的夸夸群更能夠吸引學生的加入。免費地建立群聊、加入群聊、參與討論,成本微小,更能受到歡迎。學生對夸夸群的加入情況——人數(shù)較多,吸引力較大。
從表1的絕對數(shù)來看,25.7%的學生選擇加入,4個人里面就有1個人加入了夸夸群。這個比例證明夸夸群的吸引力較大。
(四)學生加入夸夸群的原因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選擇夸夸群的原因主要有表2所示的幾種,都涉及了心理需求。
四、夸夸群的使用情況
(一)夸夸群中的角色扮演
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曾經在夸夸群中扮演過“夸人者”的角色,近半數(shù)扮演過“被夸者”的角色,也有四成經常在群里選擇旁觀。不少受訪者表示,扮演什么角色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劃分,通常取決于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若比較開心時,選擇扮演“夸人者”的幾率更大一些;而心情不佳時,一般會選擇旁觀。
(二)每次使用夸夸群的大致時常
學生使用夸夸群的時長并沒有很嚴格的限制,具有不確定性,但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在15分鐘之內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夸夸群對于很大一部分人來說只是一種消遣、娛樂的手段,并不會成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夸夸群的效果與認同情況
1.學生對于夸夸群的認同度——認同略多于不認同
有56%的學生認同夸夸群的存在,而也有44%的人不認同夸夸群的存在。這說明大學生對于夸夸群的存在的態(tài)度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且認同的人數(shù)略多于不認同的人數(shù)。有56%的人表示加入夸夸群后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這說明夸夸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學生的社交與認同感的需求。
2.學生認同夸夸群的原因——滿足心理需要
有近五成的學生認為,在夸夸群中,成員是一種弱連接的存在,彼此處于一種半公開、半匿名的狀態(tài)中,降低了防御心理,促進自我表達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
有四成的學生表示,夸夸群是一種溫暖正面的安慰文化的重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大學生渴望被關懷的心理狀態(tài);夸夸群的存在有利于建立高校正向陽光的社交網,緩解朋友圈異化、炫曬化、比較化、表演化帶來的焦慮;夸夸群緩解了壓力,讓自己從批評轉向表揚,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學生不認同夸夸群的原因——逃避現(xiàn)實,虛假性強
有近五成的學生認為,夸夸群的存在容易讓人產生“逃避”心理,在遇見挫折時第一反應不是如何積極應對并解決,而是尋求他人安慰;有四成的人表示,夸夸群是一種低質量社交,不應該浪費過多的時間在上面;認為盲目的夸獎會讓人變得更加浮躁、迷失,夸獎虛假性強,內容、語言也不切實際。
五、大學生心理情況調查
(一)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調查
使用大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Cronbach a系數(shù)=0.774,KM0=0.827)對大學生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平均值=3.050,處于中間分數(shù)。說明大學生對于生活的滿意度一般,會有一些挫折和壓力,但也不會太過于消極,能夠調整情緒。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在性別、專業(yè)上均有顯著差異。性別方面,女生遠高于男生。專業(yè)方面,文史類專業(yè)的學生生活滿意度最高,其次是藝體類,最后是理工類(表3)。
(二)大學生壓力現(xiàn)狀調查
使用大學生壓力現(xiàn)狀量表(Cronbach a 系數(shù)=0.792,KM0=0.824)對大學生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壓力現(xiàn)狀平均值=3.018,處于中間分數(shù)。說明大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壓力。
大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最大,生理壓力次之,再次是社交和實踐壓力,最后是生活壓力。學業(yè)是大學生最重要的一部分,現(xiàn)階段感受到的壓力最大,由此也帶來的一些睡眠、飲食上等生理問題。大部分的大學生日常開銷由父母支付,因此生活壓力最小。
大學生壓力現(xiàn)狀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男生得分為2.50,女生為3.35,P=0.OOO,說明在性別上有顯著性差異,男生比女生所感受的壓力更小。
(三)是否加入過夸夸群與生活滿意度的方差分析
加入夸夸群的學生生活滿意度得分為2.265,沒有加入夸夸群的學生得分為3.073,P=O.OOO,說明存在顯著性差異(表4)。夸夸群可以滿足人的一些心理需求,舒緩壓力。在人壓力較大時,夸夸群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六、調查結論
夸夸群興起的原因要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交與認同感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概括來說有五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已經獲得了生理、安全需求,渴望得到社交、自尊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由于國家政策的影響,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有時會感到孤獨。從信任關系來看,夸夸群實則是一個“朋輩互助”的平臺,群內的成員基本都是相同年齡段的學生,尤其是“高校夸夸群”的出現(xiàn)更是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家的社交需求。有不少受訪者表示,因為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愛等情感的表達較為含蓄,在生活中很難接收到來自父母等親人的鼓勵與認同,而同輩恰恰處于同一文化圈、生活圈,彼此之間的話題比較相似,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獲得激勵。
同時,夸夸群依托于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是一個比較“虛擬”的平臺,彼此之間互相熟識的可能性比較低,也有利于群內成員敞開心扉。
(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在線狂歡
巴赫金曾經提出了著名的“狂歡理論”:他認為,狂歡具有全民性、儀式性、顛覆性的特征。在他的理論中,他構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與生活:一種是等級森嚴的、權威的、有秩序的官方世界;一種是狂歡廣場,打破了等級、階級、規(guī)則、秩序,人人都是平等的,是一個無壓迫的自由世界。
而夸夸群則就體現(xiàn)出了狂歡的全民性、顛覆性與儀式性:夸夸群引起全民狂歡,媒體報道層出不窮;“求夸”、“被夸”的過程具有儀式感,猶如狂歡節(jié)中儀式交替的過程;每個人在夸夸群中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顯露出自己的本性。
(三)社交媒體帶來的媒介文化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根據(jù)上面的數(shù)據(jù),近40%的學生認為當代新媒體所傳遞的傳媒文化已經深深影響到了自己。由于網絡媒體的分享性與平等性,它變成了一個開放的平臺,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重塑了公眾的思維與價值觀,更加重了社會青年的焦慮。焦慮,更是一種由新聞社交媒體、文化、環(huán)境、社會與自我等交織在一起的精神感受。
(四)夸夸群的作用——積極消極并存
夸夸群的積極與消極作用并存。從積極的角度,它能滿足心理需求,派遣情緒,增強互動,帶來激勵;從消極的角度,它體現(xiàn)在浪費時間、過于虛假、容易讓人忘記現(xiàn)實。這也反映出夸夸群所提供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夸夸群所提供的虛擬網絡空間并不能從更深度幫助學生解決內心的疑惑與問題。一方面,群里成員互不相識,移情作用的可能性會降低,他人對自己所遇到的事情無法感同身受,在一味“夸夸”之后帶給被夸者的或許是內心的更加空虛;另一方面,夸夸群的形式較為單一,僅通過華麗的辭藻進行夸贊,長時間會使人疲勞,降低效果和作用。
七、結語
夸夸群的傳播范圍較廣,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在了解或聽說夸夸群的人中,4個人中就有1個人加入了夸夸群。大學生在群中扮演“夸人者”、“被夸者”、“旁觀者”多種角色,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心情。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一般,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心理上的亞健康帶來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淇淙旱某鍪滥軌驇椭鷮W生滿足心理需求,娛樂豐富生活;但同時,也會帶來浪費時間、忘記現(xiàn)實等問題。
根據(jù)百度指數(shù)顯示,2019年3月,夸夸群一躍成為網絡搜索最熱門的詞匯,搜索指數(shù)接近400 000,無數(shù)的人“爭先恐后”地人群。而截至2020年2月,夸夸群熱度明顯下降,逐漸走向沒落。
夸夸群實則是快速迭代更新的網絡文化的一個縮影。它擁有“娛樂、消遣”的“外包裝”,能夠突然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也會很快地被復制、升級、最后被取代。又一個新的形式就此形成,并重新引發(fā)“爆點”。獲得追捧的并非夸夸群本身,而是它擁有一種新型的、適合大眾的新奇模式。
無論如何,大學生不應過度沉迷于“夸夸群”這樣的模式,甚至忘記現(xiàn)實、自我欺騙;尋找適合且喜歡的事情,敞開心扉,接受現(xiàn)實,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努力將自己變得更加獨立與強大。自己認可自己,自己欣賞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參考文獻:
[1]梁雪蓮.新媒體時代青年群體自我呈現(xiàn)與表達研究——以夸夸群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5(8)
[2]張瀟,對“夸夸群”現(xiàn)象的傳媒心理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 (11)
[3]曾玲偉.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的追蹤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4]朱傳文.大學生壓力、時間管理傾向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D].湖南: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
作者簡介:張子涵(1999-),女,山東東營人,上海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