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年
摘 要:古文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但是,很多小學生在學習古文時會出現(xiàn)畏難情緒,這是因為古文總體較為枯燥,加之小學生的閱歷較少,很難對拗口的古文產(chǎn)生興趣。另外,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都會通過誦讀全文、串講意思和概括主題等形式進行古文教學。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影響小學生古文學習興趣的直接因素,嚴重削弱了古文學習的效果,也給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教師應更多地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進而優(yōu)化古文教學。
關鍵詞:兒童視角 小學語文 古文教學
無論是古文學習,還是語文知識的學習,都會涉及到背誦這一環(huán)節(jié)。而如何在背誦過程中提高效率、減輕壓力,則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單純的死記硬背只會給學生帶來反感情緒,甚至會在短時間內遺忘,所以,教師會一再強調不可死記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但是,小學生的閱歷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無法在課程學習中理解古文的內涵與深意,所以小學古文教學效果始終不理想。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站在兒童的視角看待古文,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開展古文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記住古文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基于兒童認知,合理進行課程導入
語文與其他科目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感性上的認知。一般而言,語文會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進行,而閱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古文教學是以熟讀和背誦為主,這種教學方式雖然使小學生完成了古文的記憶,但并沒有讓他們懂得古文的內涵,從而失去了教育意義。相對于現(xiàn)代文而言,古文的文字更加深奧,語言表述也有所不同,大多數(shù)小學生在閱讀古文時都會產(chǎn)生拗口難懂的感覺,所以很難產(chǎn)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基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引導其領會古文的韻味,體會古文的內涵,吸引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司馬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為切入點,引入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與司馬光相關的故事,不要直接說出司馬光的名字,而是就故事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測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當學生猜到主人公為司馬光時,教師即可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并在課文中找到描寫司馬光和小伙伴的句子。當學生找到:“眾皆棄去,光持石……兒得救”時,教師可以對其中的“棄”和“持”兩個字進行講解,分析主人公的表現(xiàn),領會主人公沉著、冷靜的態(tài)度和勇敢的精神。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古文的內涵,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感受到司馬光的勇敢和沉著。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用恰當?shù)恼Z調和語氣朗讀古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文章內容。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效果遠高于死記硬背,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二、基于兒童興趣,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小學生之所以不愿意學習古文,就是因為缺乏興趣,他們并未意識到古文當中的趣味性。情境教學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學加深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使小學生意識到古文的樂趣和奧妙,進而更好地理解古文,加深對古文的認知。長此以往,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都會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因為真實演繹了古文中的情境,學生會更容易發(fā)現(xiàn)古文的樂趣,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課程開始前,教師同樣利用小故事或者其他手段進行導入,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森林之王老虎,也可以是狐貍,或者是森林中的其他動物如兔子、小鳥等。表演過程中,學生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學生,給予適當?shù)囊龑Ъ纯伞1硌萃瓿珊?,教師可適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中心思想。當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后,教師要進行評價和總結。教師也可以列舉恰當?shù)睦?,來讓學生理解狐假虎威的含義。這種簡單的課文表演是落實情境教學的方式之一,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不僅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和思考,也讓學生加深了對古文的理解和記憶。
三、基于兒童生活,引導學生領悟古文的內涵
語文知識是人類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和探索積淀而來的,與實際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文教學時,同樣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思考。
例如,在學習《夸父逐日》時,很多學生并不理解夸父的行為,也無法明確文章的含義。此時,教師即可將實際生活與課文內容融合在一起。教師利用學生喜歡的“奔跑類”游戲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這種結合方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還可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體會兩種奔跑的差異,懂得人要有遠大的志向,但是不可“不自量力”。這是教師基于兒童角度所選取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優(yōu)化古文教學。
事實上,所有語文教師都已經(jīng)意識到不能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古文,也在不斷探尋提高小學生自主探究欲望的方法,但是,在如何優(yōu)化古文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還有所欠缺。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注重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了解小學生對于古文的態(tài)度,明確學生在學習古文時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原因。只有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視角思考問題,看待問題,才能與小學生產(chǎn)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小學生克服學習古文時的困難,優(yōu)化古文教學,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沈玉芬《聯(lián)比:基于兒童視角的閱讀教學策略》,《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3年第5期。
[2] 許娟《基于兒童視角優(yōu)化習作評語》,《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