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宇
摘 要:本文從散文的特征和實際意義著手,簡要分析了高中散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意在讓散文閱讀教學擺脫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促進學生對于實際生活的理解。作為一名高中語言文字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拯救”散文閱讀教學,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指導思想,從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兩方面深入剖析散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散文教學 方法探究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教什么,一個是怎么教。教什么意味著教師在課程設計階段確定教學的主體內(nèi)容和知識架構,而怎么教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的臨堂表現(xiàn)與授課技巧。
散文閱讀教學不同于小說閱讀教學,盡管教學內(nèi)容可能有所重疊,但是散文與小說相比更加側重于作者的思維和感情,換句話說,小說是作者中規(guī)中矩的體現(xiàn),散文是作者肆意揮灑的情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能夠區(qū)分小說閱讀教學和散文閱讀教學的側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
一、散文教學的雙視角展開
1.散文閱讀的三個維度
不單單是散文閱讀,幾乎所有的文本閱讀都要從三個維度展開:語言、文化和文學。
在語言層面,散文具有樸素自然、流暢簡明的風
格。多數(shù)散文大家的作品大都處于散中見整、靈動自然的階段,這是散文寫作的一種層次,更是一種境界。每個文字、詞語、句子的使用都是十分隨性且自然的,文中所使用的詞語大部分都是簡單明了卻不失韻味的。高中語文階段的學習,學生們主要聚焦于文章的結構模式,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重點的語句,這的確是高效的學習方法,但是也喪失了散文閱讀的精髓。
從文學層面分析,散文常常被人們稱為“輕騎兵”,文章短小精悍,結構看似松散,實則精干有力。當然,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是散文中的另類,盡管它們篇幅較長,但仍舊保留著散文迅速及時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情感的特征。散文的題材廣泛,作者可以選擇山村的一隅晴空,亦可選擇鬧市中的一片露臺,可以選擇現(xiàn)代社會的熱點焦點,也可以寄情于山水之間,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散文可以用一切的形式表現(xiàn)生活中有意義的一切,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來說,散文的局限性是最弱的,甚至有時候弱得不值得一提。
散文的文化屬性較為突出。在古代,散文是民間大儒引導輿論風向,參與社會議論的手段,更是官員們向皇帝進諫的重要手段。散文還是那些仕途不順者表達內(nèi)心憤懣抑郁之情的日記。散文是人性和人情的表達,更是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的重要載體。閱讀散文,理解散文,學會以散文的視角寫作和看待問題,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2.三個認知時空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存在歷時、即時和現(xiàn)時三個認知時空。
散文的認知時空這一概念受散文家徐成淼的影響,同時也有賈平凹的貢獻,筆者根據(jù)徐成淼的“時空情結”認識到,散文也是存在認知時空的,并將其分成歷時、即時和現(xiàn)時三種。
歷時閱讀,指散文在流傳過程中,不同讀者對于同一散文在不同時空和環(huán)境下的見解不同。閱讀散文如同鑒賞名畫,每一個讀者都試圖在散文中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每一個鑒賞者都想將自己的印章蓋到鑒賞的畫作上。讀者和讀者之間會進行思維的碰撞,促進文化精神的交流,讓散文更深刻。這些成果可能會隨著散文一同流傳,也可能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殆盡。無論最終的結果怎樣,過程才是散文閱讀的精髓,我思故我在,文字可能會消散,精神則會永存。
即時閱讀,指散文的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處于同一時代,讀者的處境與創(chuàng)作者相仿,或者很容易體驗創(chuàng)作者的處境。作者通過散文所表達的情感能夠引起同時代人的共鳴,讓讀者感受到真情實感。
現(xiàn)時閱讀指的是,師生將散文閱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閱讀賞析散文來拉近散文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試圖從散文中理解生活,參悟人生。通常情況下,審美高于創(chuàng)作,任何文學作品的問世帶來的不僅是贊揚,往往批評也是如影隨形。創(chuàng)作是一代人的心血,而審美是數(shù)代人的精髓,無數(shù)讀者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融入其所處時代的特色,對散文做出各種各樣的解讀。散文閱讀教學要注重不同時空的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而不是一個人的閉門造車。
二、散文教學的具體體現(xiàn)
在上文中,我們用了大量篇幅來講述散文的特性和意義,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呢?現(xiàn)代語文教學理論提倡先學后教,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因此,教師只需進行兩方面的引導即可達到提高學生散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散文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并不是所有散文都處于現(xiàn)時的認知時空,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是表達情感,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往往寄托于現(xiàn)實生活,那么,散文閱讀與實際生活結合就有了現(xiàn)實意義。無論是敘事類散文還是抒情類散文,或者是議論類散文,最終都會歸結到實際生活上。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散文與散文之間的共同點,同時也要了解敘事類散文重點探究的對象是人物、時間、地點和所敘述的事件。而抒情類散文的探究重點是作者在文中重點塑造的意境和意象,以及強調(diào)的情感氛圍。至于議論類散文則較為容易,學生只需要抓住議論的主體即可以迅速理解破題。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表達意圖和情感。盡管散文的行文結構松散,但是作者的情感線會始終貫穿于整篇文章。散文屬于文學類文本,文人喜愛散文的根本原因是它不受結構上的束縛,更符合大多數(shù)文人自由的性格。散文講究語言上的浪漫,表達可能模糊,可能清晰,可能界限不明,但是總歸會落到實處。散文審美的重要原則就是含蓄美。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讀者可以體會清華大學荷塘的優(yōu)美,同時也能夠深刻理解朱自清的郁悶和復雜。“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從該段描寫中,作者的郁悶與孤獨展現(xiàn)得委婉卻又不那么突兀,表達了想超脫現(xiàn)實卻又無能為力的苦悶,讓讀者心頭一顫。在高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關注最多的問題是散文如何寫,而忽略了為什么寫,這就是教學的盲區(qū),教師要抓住教學盲區(qū),深化教學改革,讓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肖代榮《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福建茶葉》2019年第10期。
[2] 沈佳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與改進對策》,《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2期。
[3] 蘇紅秋《新課程標準視野下高中現(xiàn)當代散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中國校外教育》201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