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香
摘要: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對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等都具有關鍵作用.本文從提升學生學習獲取能力,培養(yǎng)模型構建能力,培養(yǎng)目標意識方面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物理解題能力進行探討,希望能為相關教學過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 物理教學 解題能力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下我國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但是在中高考選拔人才的過程中,還是以考試為主.解題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習成果的主要展現方式.初中階段,學生剛接觸物理課程,對于解題的思路及方法都不太熟悉,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此外,解題能力也是體現學生知識儲備及知識應用水平的一個重要的“特征量”,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如何提升學生物理解題能力作簡要探討.
一、提升信息獲取能力
初中物理所講授的知識一般都為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常識性問題.與此相對應的相關習題一般也是通過生活實際問題引出的.習題的設置一般是將實際問題進行簡化并給予物理上的理想化假設,但是題目中一般會包含多余的背景信息,以及有意設置的誤導性信息.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能力至關重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能力呢?可以讓學生采取“兩遍閱讀法”,即第一遍快讀,第二遍精讀.通過“快讀”讓學生了解問題所創(chuàng)設的物理情境,了解待求問題,對習題有一個宏觀的把控.“精讀”則是帶著待求問題仔細尋找已知條件,并想法與所學知識點建立起連接.在精讀過程中,要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如“勻速”“光滑”“不計阻力”等,這對排除未知數具有關鍵作用.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采用圖表等形式簡單明確地記錄相關物理問題.如對于問題:小明參加100m賽跑,前45m加速向前跑,之后勻速一致跑到終點,跑到終點時速度為6m/s,成績?yōu)?6s.他在前45m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做這類題目時首先篩選有用信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概念,并作出輔助圖形標記關鍵信息,以此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二、學會構建模型能力
構建模型是學習的一個基本方法,在各科學習中都非常重要.物理習題多以現實問題加以合理假設與簡化進行展現,每一道習題都對應著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如物體運動、光的折射等都是對現實物體或現象通過抽象化的簡化后所形成的物理模型,是對實際現象的一般性的、簡化性的描述.很多物理習題的解決都需要學生借助于物理模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構建模型的能力對于幫助學生快速而準確地解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三、目標意識的建立
物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探索性過程,解題過程中的思考與運算過程都不是無意識的活動,都是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進行的.解題時學生需要對題目有明確的感知,對相關條件進行科學決策,通過嚴密推理最終得出結論.所以在物理解題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意識,建立解題的目標框架.物理問題多具有復雜性,而學生的思維往往存在缺陷,不少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還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為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建立目標意識.如在對一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時,如果發(fā)現學生的解題思路偏離了準確方法,就讓他們在仔細思考信息的基礎上對解題目標進行糾偏,從而使目標回到正確方向上來.例如,對于某個電路問題,本來題目中涉及了串、并聯電路,但由于學生對問題分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其中一種電路,在解題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再次梳理,從而幫助其將問題把握準確.這也可以看出,物理解題過程應該是一個選擇過程和一個不斷嘗試的動態(tài)過程.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一讀到問題就可以在頭腦里建立直覺”的能力,從而幫助自己在進一步的已知條件的獲取過程以及與知識點的匹配過程中不斷選擇,修正解題思路,最終達到解題目標.
在當前各個重要階段還是以考試為選拔手段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學物理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多以實際問題為依托,相關習題也是借助于實際問題加以提出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就需要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獲取能力、提煉已知信息能力及建立構建模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意識,將問題求解視為動態(tài)過程不斷優(yōu)化解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高效、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柯.從學生終身發(fā)展看物理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44(18):16-17.
[2]高飛平.提高中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的策略[J].數碼設計,2017,6(1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