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偉中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圖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這是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在幾次來古陽羨,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宜興游玩之后寫下的著名詩句,也經(jīng)常被紫砂展覽及圖書雜志等列為主題或引用。關于紫砂的歷史,最早從宋代的詩歌和文字記載中可見端倪,可是并沒有發(fā)現(xiàn)宋代出土的紫砂文物實器,所以紫砂壺究竟起源于何時,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和論斷。目前最早的出土實物就是明代的“吳經(jīng)提梁壺”,由此可見紫砂壺在明代的時候已經(jīng)比較流行,明代紫砂大家從供春開始,傳及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皆有佳作傳于今世。到了清代,紫砂壺制作工藝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文人與紫砂藝人的交往日益頻繁,并將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與紫砂器制作相結(jié)合,成為一時風尚。直到如今,一代一代的紫砂藝人在前輩們的基礎之上傳承不斷、創(chuàng)新不止,紫砂藝術未來大有可觀。
對于我們一般的紫砂愛好者來說,如何從琳瑯滿目的紫砂世界之中挑選出自己稱心如意的壺呢?作為紫砂藝人,從直觀的感受方面來談一談我自己的認識。第一,泥料必須是宜興的紫砂原礦,且沒有經(jīng)過酸洗,沒有添加化工原料。只有這樣的泥料制作燒制而成的紫砂壺,才具有更好的透氣性。目前黃龍山原礦已經(jīng)限制開采,但是過去開采累積、風化陳腐的紫砂泥料也足以使用很久,宜興每一家傳統(tǒng)制壺工作坊中基本都會自己囤積一些泥料,所以大家只要慧眼識珠,找到正宗的紫砂泥料也不難。第二,端握拿捏必須舒適,出水必須流暢。這是根據(jù)我們平常的使用感受來說的,因為一般的紫砂壺,我們都是用來泡茶使用的,且不論價格高低,壺把的端握和壺鈕的拿捏舒適度、出水的流暢度,這都是最為基本的功能體驗,當然藝術純陳列欣賞的除外。第三,器型必須和諧、氣韻流暢。壺的各個元素設計和諧、大小搭配,讓人看起來沒有特別的突兀之感,事實上繁復的造型和顏色乍一看讓人驚艷,時間長了反而會有膩味之感,只有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的器型才會成為我們永恒的心頭之選。
紫砂套壺“龍行天下”(見圖1)由一壺兩杯組合而成,,在最初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考慮到平時喝茶的方便性和實用性,這樣的組合既能凸顯出主客之便,又能更好地表達紫砂作為一個茶器整體的藝術魅力。此壺壺身宛如玉璧一般,線條清晰分明,底部微微收起,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同時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壺身的穩(wěn)重和挺拔;壺嘴宛如神龍卷起的浪花一般,微微上揚,出水流暢利索,上面還有精細的紋飾裝飾,更加彰顯了創(chuàng)作者的精益求精;壺把采用了龍形把手造型,圈卷之然渾圓,端握特別舒適,與前面的壺嘴遙相呼應,仿佛巨龍潛水,神游天下一般;壺蓋平壓壺口,如雙唇輕抿,嚴絲合縫,氣密性非常好;壺鈕設計為抽象的龍玨,點綴在頂端非常精妙,拿捏非常稱手,卻又表現(xiàn)出龍行天下、舍我其誰的風格特征。與之相匹配的兩只杯子,杯身和壺身造型統(tǒng)一和諧,讓人一目了然,龍形把手的設計更加惟妙惟肖,我的靈感來源就是遠古時期的龍形玉玨造型,龍頭宛如在杯沿戲水,龍尾自然卷起,讓人在把玩之中禁不住嘖嘖稱贊。縱觀此組套壺“龍行天下”組合,無論是壺和杯的玉璧造型,還是龍形元素的裝飾和點綴,把中國龍文化的精髓表達得淋漓盡致。
龍行天下,上善若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龍的形象可謂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圖騰和象征,從遠古先民抽象出龍形象以來,國家的旗幟一直就是龍旗,直到清朝還是以龍旗代表國家的象征和權利,由此可見華夏兒女對于龍的崇拜有多么的根深蒂固。龍作為我們心目中吞云吐霧、變幻莫測、無所不能的抽象力量和審美的象征,這套紫砂套壺“龍行天下”也寓意著我們中華兒女行走于世界各地,用向水一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對待所有的人們,紫砂藝術也正是東方文明的象征,凸顯出我們宜興紫砂藝人在新時代對于紫砂創(chuàng)作文化環(huán)境的高度自信和自覺。
紫砂藝術造型之所以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其根本就在紫砂成型方式區(qū)別于一般的陶瓷容器以內(nèi)外模具或者手拉坯來成型的方式,而是采用手工拍打泥片和鑲接泥片成型,這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紫砂藝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設計理念,只要具有相當?shù)淖仙凹妓?,充分利用紫砂可塑性強的特點,就可以完全地運用“我手塑我型”的方式來完成紫砂造型的藝術設計和創(chuàng)作。所以,紫砂藝術迷人的魅力和文化內(nèi)涵,其實都是我們紫砂藝人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也期待與各位壺友引起共鳴,一起促進紫砂事業(yè)的大力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