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鑒璋
摘?要:讓孩子們在寬松的氛圍、充足的體驗中,培養(yǎng)會生活、會學習、會共情的身心健康的兒童。在區(qū)角活動中,我們應該很好地培養(yǎng)幼兒能分享這種親社會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
關鍵詞:分享;激勵;培養(yǎng)
帶小班的一個學期下來,筆者發(fā)現孩子們之間最大的矛盾,常常起源于對某件物品的爭奪,有可能是積木,也有可能是一把椅子。還有的孩子連對上廁所的小馬桶也有強烈的獨占意識,覺得這個是自己喜歡的,誰占了,他就要把它搶過來。雖然我們在毛巾、茶杯這些一人一物的東西上都做了標記,沒人爭奪,可是更多的物品、玩具等是沒有規(guī)定這個誰的。那么,該怎樣讓孩子們減少這些不好的情況產生呢?所以,這成了筆者的心里特別想探尋的問題。
在家園調查表中發(fā)現,孩子在家里獨占玩具、食品等行為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孩子們在家中缺乏分享意識,在集體生活中也常常發(fā)生爭搶玩具,獨占書籍之類的行為。這其實也和孩子的年齡特點分不開。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考慮問題時總是從自己的感覺、觀點出發(fā),而不知道別人觀點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覺地從別人的立場或角度上考慮問題。這使他們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快樂,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別人的渴望心情。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嘗試著在區(qū)角活動里,激發(fā)幼兒的分享意識,懂得分享意義.分享行為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通過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來培養(yǎng)幼兒自發(fā)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一種品質,首先要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的原因,培養(yǎng)分享意識也是如此。只有讓孩子體會到,分享是快樂的,他們才樂意去做。鑒于小班幼兒年齡小,有他自己的年齡特點,比如:愛模仿。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伙伴。小班幼兒正是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
而我們幼兒園的辦學理念,就是讓孩子們在寬松的氛圍、充足的體驗中,培養(yǎng)孩子會生活、會學習、會共情的身心健康的兒童。在區(qū)角活動中,我們也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幼兒能分享這種親社會行為。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覺得,培養(yǎng)孩子們的分享意識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樹立孩子們的正面示范作用
孩子們的發(fā)展都是不一樣的,雖然在調查結果中顯示在家里都有或多或少的獨占行為,但是有些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屬于樂意分享的,這個分享,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比如:我們在開展閱讀打卡的時候,有很多小朋友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書,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在閱讀區(qū)分享。我們就專門制作了一個分享欄,把孩子們分享的過程記錄下來。我們會在分享前請孩子介紹自己分享的東西,以及得到的原因,在分享的時候會記得讓孩子們道謝,讓孩子們知道了分享的快樂是無窮的。同時,也讓孩子獲得了更多的友情,使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更加合群。也教給那些平時獨占意識強烈的孩子,原來把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是那么快樂的一件事。
二、表演區(qū)讓幼兒進行分享再現
在很多故事里,有很多關于分享的故事,例如,在我們的繪本周里,有非常非常多的優(yōu)秀的關于分享的繪本出現,比如有一個故事叫《有那么多的高興》,故事中,小狐貍把自己最愛吃的冰淇淋讓給了小兔買,小兔買了冰淇淋,又和小狐貍分享這樣的過程,讓孩子們從中感受給予也是一種快樂。我們把這個內容放進了表演區(qū),提供了頭飾、故事錄音。在一遍遍的游戲里,孩子們主動分享意識明顯多了起來,并且能在其他地方也顯現出來。比如在玩積木的時候,以前,好玩的積木總是會被搶來搶去,但是現在,他們會商量這一起玩。
三、語言區(qū)的角色扮演
美國心理學家費拉維爾(Flavel)的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分享行為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在這個時期,教育他們“共同分享成功”“共同分享快樂”的最好辦法是游戲,特別是角色扮演。在《小熊做客》這個故事里,孩子們就體會到了,客人來的時候,我們作為小主人可以怎么招待別人,一起游戲一起分享美食。在這個扮演童話劇的角色里,孩子們自然體會到了什么是分享。讓幼兒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喚起類似的情緒體驗,并且學習如何分享,極大地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四、五角星的激勵
小班幼兒對五角星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在教室里創(chuàng)設了一面獎勵墻,每一次孩子們的友好表現,都能讓他們獲得一枚閃閃發(fā)光的五角星,使孩子每一次好的分享都能通過激勵而逐漸養(yǎng)成習慣。
五、教師的正面強化法
口頭語言強化,指老師用適當的語言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強化幼兒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fā)幼兒再次嘗試分享的愿望。例如,仔仔帶來了巧虎拼圖,惹得大家都特別想玩,可是仔仔拒絕了所有人,連看不讓她們看。這時,筆者走過去假裝也很羨慕地說,這個玩具是什么呀?怎么玩啊?仔仔把玩具推到筆者面前,我說,仔仔真大方呀!還有很多小朋友也很想玩呢!你教一下他們吧?仔仔接受了我的建議,同意讓小伙伴來看,過了一會兒,還把拼圖給了子研先玩。這時,筆者又進一步強化:“你看因為你把玩具分給小伙伴玩,他們玩得這么開心,你真了不起!”
肢體語言強化:指教師運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眼神、姿態(tài)等變化來表達對幼兒分享行為的肯定。如有的小朋友經常熱心幫助別人,教師看到后都應及時用肢體語言向他們點頭、微笑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此帶來滿足和快樂,從而在今后更愿發(fā)生類似的行為。
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我們發(fā)現,孩子們的分享主動性有了大大的增強。一方面,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幼兒贏得玩伴,使幼兒在活動和交往的過程中獲得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幼兒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帶給大家的各種條件,促進幼兒的社會化。讓他們從充滿童趣的分享活動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這對他們正確理解分享以及他們將來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我們繼續(xù)教育孩子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促進每個孩子健康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