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玉
摘?要: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傳授者,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利用先進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有限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完成各項活動,自主學習語言,提升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并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參與度;教學效率;教學質量
引言:
英語屬于語言類學科,不僅強調理解記憶,還強調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實現(xiàn)以上目標有賴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賴于師生課堂上的有效互動,有賴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質量的互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希望參與課堂,樂于參與課堂。二是課堂互動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我。三是有秩序性,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互動中有所收獲。
一、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意義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提出,教育應該為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把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包容性、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三者的協(xié)調作為教育的立足點。這反映了教育價值觀的調整方向——立足人文主義。知識不僅被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也包括價值觀和態(tài)度。學習過程也要改變,因其不僅是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能力以及正確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過程。教育就是有組織地進行這樣的過程,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學校以外的教育。
二、課程教學設計理念
(一)以情境營造氛圍,多給予學生代入感
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可以在知識點與情境之間建立鏈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情境設計進行探究,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以圖片描繪具體內容。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圖片相結合,在展示圖片過程中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學習新知識。2.以多媒體演示具體情境。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動畫、音樂、視頻等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3.以實物展示情境。用直觀形象的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加快學生對新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以八年級下冊“Unit7Foodfestival”教學為例,該章節(jié)教學內容涉及許多西方國家的餐飲文化,其中也具體滲透了許多禮儀。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準備的導入主題是“How to be a host”,以視頻演示的方式讓學生觀看各個國家的餐飲文化。學生在觀看各個國家特色美食和餐飲文化的過程中,紛紛感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注意力全都被視頻所吸引,學習欲望更加強烈。
(二)創(chuàng)新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基于新課程理念、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協(xié)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學習形式,這種形式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小組合作學習時每個學生都有交流、發(fā)表自己見解、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此過程中獲得同伴、教師對他的尊重與認同,獲得自我激勵,從而激發(fā)出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意識、參與熱情,以及表現(xiàn)和交流的欲望,使課堂活動更加高效,吸引學生投入課堂學習。同時,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也使得合作學習有更多思維上的碰撞,便于教師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現(xiàn)在進行時教學為例,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講解完現(xiàn)在進行時的含義、用法、謂語構成后,就這一時態(tài)進行肯定句變否定句、疑問句、對劃線部分提問等口頭練習,教師舉例提問,學生回答,這時候是教師與單個學生間的互動,教師說一遍,學生只能聽一遍。而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以上活動,6人小組內練習的話,一個學生至少要聽5遍其他人說的內容,組內成員間的交流面、活動面擴大,每個學生鍛煉、實踐的機會增多,聽的次數(shù)、練習量相應增加,其交流、獲取的信息量也就增加了,學生對現(xiàn)在進行時的用法也會掌握得更好。
(三)以互動增強交流,促進師生互幫互助
交流是有效互動的載體,教師只有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才能找到學生學習的薄弱點,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舉手回答問題的總是極少數(shù)學生,其他學生很少參與課堂互動,教師雖感到不妥,但也很難找到突破口。筆者認為,出現(xiàn)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沒有層次性,與多數(shù)學生學習能力不符,他們不會回答。因此,教師需要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讓問題有層次性,讓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在回答問題中獲得自信,逐漸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四)深入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
實施因材施教時,教師很難掌握學生實際的英語水平。一些教師僅根據(jù)學生的月考成績,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而未考慮學生口語、課堂表現(xiàn)等因素,導致在劃分學生層次時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嚴重影響分層教學效果。另外,教師還應研究判斷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有效方式,提升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而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
(五)重視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
形成性評價是師生雙方檢測學生學業(yè)精熟程度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注重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在學習中的體驗,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形成性評價可以使教師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取得的成績和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評價,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fā)展?jié)摿Γ源思钭约簩W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其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通過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展情況,獲取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為教師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提供參考。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構建與運用、跨文化認同感、小組合作能力等都是重要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有效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障學生參與的有效性,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吳瑞榮.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