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2016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開啟了新時代教師素養(yǎng)提升的新征程。學校重視對新教師的入職指導,但投入多,收效甚微。存在的問題:一是系統(tǒng)性不夠;二是針對性不強;三是定位性不準;四是浸潤性不深。筆者以新辦校康城小學為例,用好“四面鏡子”,促新教師成長取得一定成效。
“聚光鏡”:頂層設計
目前,新教師入職指導大多忽略了對新教師需求的調研,指導缺乏整體架構,凌亂無序,甚至任憑他們在“試熟”中自然成長,對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非常不利。筆者認為:學校應高屋建瓴,用好頂層設計這只“聚光鏡”,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校級層面,把新教師入職指導工作的開展落實想清楚,構建好。
“十二字”指導思想 康城小學近3年在編新教師高達42人,占教師數(shù)的48.9%,人數(shù)眾多,良莠不齊。這支隊伍,引領得好,是學校走向內涵式發(fā)展的生力軍;引領得不好,是制約學校發(fā)展的瓶頸。學校立足實際,通過組織新教師座談、設計需求調查問卷、日常談話溝通等各種渠道,了解新教師困惑和難題,提煉出康城小學新教師入職指導“十二字”指導思想——“深練功 廣求師 立課堂 強保障”,同時依據(jù)“十二字”,分別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措施?!笆帧敝笇枷氲捻攲釉O計,是“面”的設計,既保障新教師入職指導工作的方向,又讓新教師明確努力的方向。
崗前培訓系列化 新教師初涉教壇,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及其他事務使他們焦頭爛額,“忙”與“?!背沙B(tài),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甚至影響他們從教信念。促使學校思考:如何在新教師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施于援手?“點”的頂層設計——“崗前培訓系列化”應運而生,旨在幫助新教師做到“融”與“序”。辦校以來,學校精心策劃每年的新教師崗前培訓活動。指導內容豐富,從學校文化解讀、教學指導、德育點評,到安全剖析、后勤保障、學校團隊拓展、師德師風引領。指導形式多樣,從參觀、團建到聆聽、體驗。崗前培訓,力爭讓新教師做到“教育教學常規(guī)心中有數(shù),內部規(guī)章制度了然于心”,為他們盡早、盡快融入新集體,做到教學工作中有序,為提升教學效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學校用好“頂層設計”這面“聚光鏡”,“十二字指導思想,崗前培訓系列化”,點面結合,長短線交融,構建出立體的頂層設計框架,將新教師置于橫貫相通的平面上,打通他們成長的“任督二脈”。
“三棱鏡”:錯位發(fā)展
新教師教齡不等,畢業(yè)院校不同、文化背景迥異,專業(yè)素養(yǎng)不一,能力水平不等。學校正視新教師隊伍的差異,用好“錯位發(fā)展”這面“三棱鏡”,針對性的催發(fā)新教師煥發(fā)異彩。
橫向梳理“三階段” 倡導錯位發(fā)展,即重視不同教齡新教師的差異,康城小學從發(fā)展階段、指導思路、成長方向、成長重點、成長內容和成長目標等方面,橫向梳理新教師成長“三個階段”的指導要素及成長目標(如表),使新教師發(fā)展能按圖索驥。學校指導呈從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做到指導工作的有的放矢。
縱向聚焦“不同領域” 倡導錯位發(fā)展,即每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既可以不同于不同學科的教師,也可以不同于同學科的教師。如語文教師,一個可以在閱讀上“拂袖起舞”,另一個可以在寫作上“指點江山”,還有一個可以在閱讀與寫作之間“左右逢源”“另立山頭”,等等。顯然,新教師“錯位發(fā)展”,實是一種正向發(fā)展。
橫向梳理“三階段”,縱向聚焦“不同領域”,猶如一面“三棱鏡”,為新教師的培養(yǎng)提供廣闊的時空,為新教師的差異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平臺,讓新教師各自綻放異彩。
“望遠鏡”:拜師結友
新教師猶如一張白紙好作畫。在新辦校新教師入職指導工作中,學校要切實用好“拜師結友”這架“望遠鏡”,通過高位嫁接,從而建構新教師優(yōu)質的精神家園及專業(yè)素養(yǎng)。
廣開渠道拜名師 筆者認為:新教師拜師不應“畫地為牢”,而應廣開渠道,各取所“需”。一是以校內外名師為師。二是以網(wǎng)絡為師。每位新教師首先要確定“我最崇拜的名師”,然后通過各種媒介廣泛收集該名師的教育教學資源,確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研讀、模仿、創(chuàng)造?!拔易畛绨莸拿麕煛表椖繉嵤蚱屏爽F(xiàn)實與網(wǎng)絡的界限,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尊重新教師的發(fā)展需求及期望,高起點引領新教師,行走在“網(wǎng)絡棧道”上,為其快速成長助力??傊?,學校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激發(fā)、建構新教師“求師”之途徑,促新教師走上成長的“快車道”。
電影課程為友 伯格曼曾說過:“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學校在新教師入職指導工作中,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電影課程。每月一次的“電影欣賞”及電影沙龍,對新教師無論是思想境界還是業(yè)務水平,都是一次極大地沖擊與洗禮。電影課程的實施,把看一部電影變成一次教育活動,我們用“攝影”成功接過“言語”的接力棒,使其成為學校新教師入職指導中新的“教育力量”。
擇“各類名師”為良師,挑“電影課程”為益友,猶如一架“望遠鏡”,讓新教師專業(yè)成長路上看得到遠方,汲取其精華,行走之間更多了份底氣與底蘊。
用好“顯微鏡”——課題研究
以往,新教師參訓目標不明確,參訓形式缺乏“浸入”,以觀望為主,成長受到局限。因此,學校要用好“課題研究”這只“顯微鏡”,堅持“教學即研究,問題即課題”,倡導教師在“研究的狀態(tài)下工作”,從而引領他們走上研究的道路。
微問題研究 新教師踏入教壇,有著無數(shù)的困惑與難題,這些痛點若未及時解決,將成為他們成長的絆腳石。康城小學敏銳捕捉到此信息,致力引領新教師嘗試“微問題研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帶領新教師通過頭腦風暴,梳理、歸納、提煉出新辦校新教師20個共性問題,即20個“微問題”。二是新教師通過自薦或推薦的方式認領話題。三是新教師以聊天、座談、聽課、觀察等方式,向老教師學習,并獲取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方法。四是新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隨筆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思考與實踐,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共性策略。五是學校搭建“成長·路徑”論壇,彼此分享、啟發(fā)、共鳴、認同。六是通過后期撰寫、修改、完善,最后編輯成冊《新辦校新教師的20個“怎么辦”》。微問題研究,改變了學校新教師入職指導思路。一方面“逼”著老教師回顧、反思、提升,力求用最簡潔、最形象、最直接的方法傳授新教師。另一方面新教師在快捷獲取實用、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同時通過自身的實踐、思考,從理論的高度總結自己的收獲,從而拉直自己成長的“彎道”。此舉措對雙方而言是雙贏。
新辦校新教師入職指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以“頂層設計、錯位發(fā)展、拜師挑友、課題研究”為指導的“四面鏡子”,建構學校新教師培訓的新藍圖,尋找驅動學校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點,也為其它兄弟學校開展新教師入職指導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新辦校新教師入職指導策略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18—40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康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