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齋
歐陽修是引領北宋文壇的『一代文宗』,他的書法長什么樣?為什么身為多領域大家的他自認最不滿意的是書法,卻又癡迷書法一輩子?
提到歐陽修,人們首先會想到《醉翁亭記》中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醉翁形象。其實,醉翁不只醉于酒,還時常醉于墨,他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
讓我們一起走入這位“醉翁”的書法境界,感受九百年前書法珍品的藝術魅力。
最不自信是書法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修文、治史、從政、集古……對于歐陽修來說,似乎沒有什么不是最優(yōu)秀的,其文名之盛、威望之高,堪稱北宋中期大師級的人物。歐陽修書法造詣也相當深厚,并且銳意改革,對北宋書法的復蘇有很大推動作用,足可笑傲北宋書壇,但是他對于自己的書法并不滿意。
歐陽修曾自言,“每書字,嘗嫌其不佳……”“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歐陽修的不自信,與其說是自謙,倒不如說是一種自省自勵的治學態(tài)度。以古人為師,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滿足、不自大,正是其書法態(tài)度的可貴之處。習慣于自省自勵,才有可能臻于完美。歐陽修追求完美,常常用一種近乎苛求的眼光審視自己的作品,因此總覺得與古人有差距而不自足。從歐陽修的書法作品來看,他是十分重視法度的,而且相當嚴謹。這種嚴謹,不是小心翼翼、故步自封,而是在遵從前人法度的基礎上,適度調整,融入自己的筆意特征,賦予其與眾不同的藝術光華。
歐陽修對于書法是認真且充滿責任感的。北宋立國百年間書法傳統(tǒng)廢弛,日趨衰弱,這種現(xiàn)象甚至蔓延到了官場。歐陽修極具憂患意識,他站在政治家的立場和高度看待書法問題,不遺余力地為書法改革吶喊,極具震撼力和號召力,對于北宋中期傳統(tǒng)恢復和書法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些官員忽視書法,不好好寫字做學問,信筆涂鴉、自以為是,歐陽修發(fā)現(xiàn)了便會提出尖銳的批評,絕不姑息。例如,歐陽修曾兩度寫書信與石介辯論,據(jù)理力爭,指出對方書法的缺點及處事態(tài)度的謬誤,最終令其信服。如果沒有深厚的學識和高度的自信,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神采秀發(fā)老未遲
歐陽修少年時家境貧窮,母親教他用蘆葦畫地練字,很早就培養(yǎng)了他對書法的興趣。但相對于其文學領域早負盛名,他對書法真正的徹悟與精進來得有些遲,真正將其引入書法殿堂的是蔡襄。
歐陽修初學李邕,幾度臨池都未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曾一度認為自己沒有天賦,甚至開始厭棄書法。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他在給好友梅堯臣的信中,追述了自己早年學書法的苦悶經(jīng)歷。其中提到蔡襄曾對他說“學書最樂”,鼓勵他學習書法,但是寫來寫去,“如逆風行船,著盡力氣,還在舊處,不能少進”。當時蔡襄書法獨步天下,二人又同朝為官,自然少不了探討交流。歐陽修對蔡襄書法是極其推重的,在蔡襄的引領下歐陽修重拾信心,初窺書法堂奧,經(jīng)過不斷努力練習,進步很大。對于蔡襄的指點和幫助,歐陽修虛心接納并心存感激。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蔡襄從泉州回京城任職三司,歐陽修提議讓他“主盟”,蔡襄沒有同意。這固然有當時慶歷新政互相推重的政治因素,更多則是歐陽修對蔡襄從心底的崇敬與尊重。
現(xiàn)存歐陽修最早的書法作品是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灼艾帖》。此帖書于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已屆知命之年的歐陽修書風也開始趨于沉穩(wěn),初現(xiàn)自我面貌。《灼艾帖》縱25厘米,橫18厘米,計6行,69字,是一封行楷信札,內(nèi)容為歐陽修和友人探討關于中醫(yī)艾灸的體驗。此帖字的結體寬綽方闊,筆勢險勁果決,力求工穩(wěn),小有變化,有歐陽詢和顏真卿書法的味道,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受唐人影響,遵從法度,一絲不茍。有人言歐陽修的字軟俗,他的朋友江休復就說他筆勢弱,經(jīng)常用濃墨“以借其力”彌補弱筆的缺憾。實質上,借力于墨的變化營造不一樣的字態(tài),是歐陽修在探求自己的書法語言表達方式。《灼艾帖》后有明代書法家李東陽題跋:
醉翁常恨作書難,道是撐船上急灘。
畢竟晚年多自得,盡留風韻與人看。
宋代書家自不孤,當時只許蔡君謨。
若將晉法論真印,此老風流世亦無。
這是對歐陽修書法的概括總結,也是其書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歐陽修夜宿中書府,夜涼如水,安靜得只聽見城中的更漏之聲。已屆暮年的歐陽修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依舊憂懷天下,感慨萬千,寫下七律《夜宿中書東合》一首。此帖句中有涂抹修改痕跡,詩末有“攻字同韻否”之疑問,是一篇詩文草稿。其風格與《灼艾帖》風格相近,但用筆多了幾分老辣,轉折方硬,較《灼艾帖》更為挺健雋灑,變化也更為豐富,全無軟俗之風。歐陽修喜歡用干墨尖筆突出字的氣勢和墨色變化,蘇軾曾評其書“神采秀發(fā),膏潤無窮”。后人將此詩與寫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的《譜圖序稿》合在一起,裝裱成卷,是為《自書詩文稿》卷。此卷還有南宋名臣周必大及明代宋濂等人題跋,相映生輝,堪稱珍品,現(xiàn)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歐陽修反對“棄百事而以學書為業(yè)”,一再強調自己只是“聊以消日”,打發(fā)時間而已。他無意成為書法家,卻在聊以娛情的游戲中,成為一名執(zhí)著的追求者。那么他的書法果真是玩兒出來的嗎?當然不是。歐陽修對書法的深刻理解,源自其深厚的學養(yǎng)和廣博的實踐,他也是付出了辛勤汗水的。歐陽修自言,在年輕的時候愛好很廣泛,但是大多在中年之后就荒廢或厭倦了,唯獨書法“愈久益深而不厭”。他還為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單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一方面,執(zhí)著于書法這一愛好;另一方面,又要警惕自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荒廢光陰。歐陽修在這看似矛盾的選擇中,始終保持一種清醒態(tài)度。他的書法不取悅于時人,不求垂名于后世,只求自適而已。愈是如此,其書法境界也愈加高遠,老而彌芳。
集古錄今書論傳
正所謂厚積薄發(fā),與多數(shù)書法家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歐陽修是從理論殿堂里面走出來的書法家。他廣讀博覽,集古實踐,通過“論古今之書”提升了對書法藝術的認知,并進一步應用于實踐,使得晚年書法精進,獲得飛躍提升。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自言,此生藏書一萬卷,集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備好酒一壺,更兼自己一老翁,是為“六一”。這便是歐陽修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從早年的“醉翁”變?yōu)椤傲痪邮俊保柕淖兏w現(xiàn)了歐陽修性格的變化,中年的豪情意氣轉變?yōu)槔夏甑奶竦瓫_和,他的書法也因之發(fā)生了變化。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歐陽修完成了中國最早的一部金石學著作《集古錄》,他的書法也正是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成長起來的。歐陽修曾說,他最初對書法的認識很淺薄,因為“集錄古文”,看得多了,才對書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故雖不能書而稍識字法”。從慶歷年間開始,歐陽修歷時18年把家藏的金石銘刻拓本及所作題跋加以匯集,收錄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 400多篇,編成《集古錄》1000卷。后又“撮其大要,別為錄目”,撰成《集古錄跋尾》10卷。《集古錄跋尾》如今僅存文稿四紙,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晚年書法的特征。此卷除字形扁闊有些李邕書法的影子,基本上已經(jīng)化成歐陽修自己的面目,呈現(xiàn)出高古淳厚的精神風貌。
在編輯《集古錄》的過程中,歐陽修游弋于前代碑帖的海洋,通過甄別、分析、對比,提高了書法的認識高度和理論水平。隨著認知的逐步深化,歐陽修觸類旁通,徹悟了書法的真諦。他在談自己的學書體會時說:“最初得到李邕的書法,并不怎么喜歡,然而李邕這么有名,一定是有其道理的。然后從李邕那里學到了筆法,但是并不會刻意模仿復制。再上追鐘繇、王羲之,發(fā)現(xiàn)原來書法都是相通的,并不是哪一家獨好。學畫的人‘得其一可以通其余,我從李邕一人身上就得到了?!睆膽岩傻綇匚颍@是一個漸修頓悟的過程。遺貌取神,殊途同歸,歐陽修在晚年找到了一條學習書法的共通之路??梢哉f,《集古錄》是他對書法的最大貢獻,也是其書法得以大進的基礎。
在歐陽修之前,關于書法的論述如鳳毛麟角,沒有系統(tǒng)的書法理論著述。歐陽修在《集古錄》中體現(xiàn)的史學評論和書學理論,也成為后人學習書法的重要參考。歐陽修重視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人書法的關系,把人品作為評價書法作品的重要參考條件。這一標準也為后世很多書法家所認同,后人在評價歐陽修書法時往往也把其德行學識放在第一位,極盡推崇。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上,墨香猶存,醉翁何在?“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正如我們不知醉翁之樂,書法之樂,幾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