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英
【摘要】幼小銜接時期的語文學科教育一直是較薄弱環(huán)節(jié)。因為小學和幼兒園都不夠重視銜接階段,導致銜接方式較為簡單,無法合理解決學生從幼兒園剛進入小學時學習語文的不適應。小學和幼兒園的語文教學應從教學課程和教師教學方式等方面去改進。語文教學課程以學生為主導,結合語文教學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習更有意義。
【關鍵詞】幼小銜接;現實問題;語文教學;課程設置
一個人在從呱呱落地到生命終結的過程中,“銜接”存在于生命的各個階段。當前,幼小銜接問題已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廣泛關注。小學與幼兒園之間存在教學習慣,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差異,這導致了幼兒剛進入小學時有眾多的不適應。在小學一年級入學后設立了“學習準備期”,這加強了小學和幼兒園的課程間銜接。小學語文銜接教學的任務包括知識的轉移、行為的形成、習慣的發(fā)展以及與語言學習有關的興趣的激發(fā)。為使語文學科有效地銜接過渡,需要在渡過準備期后對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密切的觀察、深刻的反思和反復的實踐,為真正提高小學語文低學段的教學作有效的準備。
一、幼小銜接階段的內容
學齡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學生從學前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時,會發(fā)現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模式。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生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學習環(huán)境,學習風格和人際關系等差異。
盡管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內容之間存在差異,但從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過渡在一定程度上是連續(xù)和清晰的。幼兒教育確實為小學教育做了較充分的準備。所以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和主要方法,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二、目前語文學科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單向性
幼兒在幼兒園時期身體和心理特征與小學階段的不同。一方面,部分剛進入小學的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依舊停留在幼兒園時期的水平。另一方面小學與幼兒園之前的聯系非常缺乏。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幼兒園階段的家長或幼兒園單向地去了解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而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卻常常只關注本階段的學習。這種單向性的接觸與需要長期積累的小學語文學習產生的矛盾,導致了語文教學存在幼小銜接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二)片面性
語文是兒童在進入小學后接觸最多的學科。而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小學的語文教學就變得片面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向于單向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強調考試技巧的訓練,而忽視兒童的興趣、習慣和自主學習技能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兒童人際交往、受挫能力等方面。
(三)突擊性
一些小學的入學要進行考試和分班,其考試內容與課程設置密切相關。幼兒園的結業(yè)測試已成為評估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幼兒園為應付教學質量檢測,短期內對幼兒進行突擊訓練,這個過程容易使幼兒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
(四)表面性
大部分小學的幼兒銜接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例如,課堂上突然改變一年級學生的課桌布置,單純是為了延長游戲的時間。另外,學校為了滿足銜接工作的要求,通常帶領學生們參觀校園來補足銜接工作的時間……這些表面的工作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持續(xù)性的注意力、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律能力。
(五)盲目性
在短暫的學習準備期后,為了迎合家長的期望和應試教育的要求,學校加大了學習任務、作業(yè)量和學習難度。這種不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盲目、急進行為,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
幼兒和小學之間的銜接應是兩個相鄰的教育階段的過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使教育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是連續(xù)的和分級的。學齡前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階段。當學生從學前教育進入到小學教育時,這兩個階段的特征既有延續(xù)又有差異。幼小銜接階段正是這兩個階段的交替、轉化和升華的過程。小學教師應重視兒童在這個階段身心特征,認真研究幼兒與小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身體發(fā)育的不同以及為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使學生能順利過渡。
若部分學生進入小學后,仍習慣幼兒園的教育模式,教師應降低對這部分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要求,而應著重日常管理,甚至可以參考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和相似案例,使學生更加熟悉班級和老師。
其次,重點放在學習能力和社會化適應上,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學習方面的適應包括基本知識、技能、抽象思維、觀察力、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社會化方面的適應則包括口頭指示的理解、對于規(guī)則遵守、人際交往能力等。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還應注意針對學生提供適應能力的訓練提供指導,重視影響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和環(huán)境等因素,以促進兒童智力、身體、情感、社交等全面發(fā)展,讓學生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最后,小學語文教學應從終身教育原則出發(fā),樹立積極銜接意識,主動和幼兒園進行提前銜接,不應該等幼兒園單方面的主動銜接。
(二)適應課程內容的轉變
學生在幼兒園學習的方式不同于小學,因此在課程內容方面,兩者存在根本差異。幼兒園的語文教學強調識、讀、說,作為小學主要課程的語文學科則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書寫、準確地理解。所以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吸引學生參與到新內容的教學活動中來。
(三)開展生動活潑的課程活動
學生在幼兒園學習期間通過做游戲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因此,在銜接階段,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游戲應成為一年級語文學習主要教學手段。在游戲中學習,可以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并能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集體活動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弱化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和困境,減少對語文學科的排斥。
(四)重視培養(yǎng)閱讀習慣
閱讀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幼兒園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納入學校課程中,這是學生快速融入小學學習的必要準備。
首先,應該設置早讀課。幼兒園應注重在各種活動中逐步滲透早讀。善用多種幼兒閱讀書籍,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使其有強烈的閱讀欲望。
當然,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撫養(yǎng)人應每天和學生進行親子共讀,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將使學生終生受益。所以,撫養(yǎng)人自身首先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如果父母經常在業(yè)余時間讀書,通過言傳身教,學生肯定會對讀書感興趣。其次,家長應為學生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為他們選擇寓教于樂、積極向上且內容豐富的圖書。
四、總結
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而幼小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開端,其地位尤為重要。幼兒無法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話,將嚴重阻礙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應直面現實問題,才有研究的實際意義。學前教育是學生進入小學教育的準備期,對于年幼的學生來說,只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抓住學習的關鍵期,重視幼小銜接過渡階段,改革教學課程,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對其進行耐心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教師應研究語文課程的標準,更新教學方式,進行靈活多變的“教”與“學”,進行有效的“實踐”和“思考”,才能讓學生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黨志強.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分析和思考[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31):141-142.
[2]鄭華.幼小銜接視角下學生學習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4-15.
[3]任雪敏,謝宇飛,馮春葉,袁建川,侯佳,李云萍.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以H區(qū)為例[J].科技風,2019(30):199.
[4]馬淑蓮.讓幼小銜接在繪本閱讀中起航[J].學周刊,2019(3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