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華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要求教師更新教學思路及教學觀念,將教學視線聚焦于學生語用能力發(fā)展層面,培養(yǎng)學生合理、恰當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基于生活實踐,激發(fā)學生語用興趣;注重文本解讀,搭建感知橋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用教學;語用能力;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3-0057-02
語用教學作為語文教學領域的重點內容,以文字具體意義與所處語境作為教學關鍵點,旨在鍛煉學生于特定情景中合理運用特定語言進行語言表達的能力。語境作為影響語言生成與文字理解的重要因素,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立足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人文情感體驗,開創(chuàng)多樣化教學途徑,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
一、基于生活實踐,激發(fā)語用興趣
語文課堂中開展語用教學,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學生實際語用發(fā)展需求與身心發(fā)展階段性規(guī)律,緊抓引發(fā)濃厚興趣的關鍵點,結合學生生活實踐展開教學。教師應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歷并為其架構語言文字運用的“橋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生活中常見的語用現象,以此激發(fā)學生興趣。要注重良好語用意識的建立和語用思維的生成,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語言特色功能,進而有效推動語用教學活動開展。以《童年的發(fā)現》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以興趣為驅動力逐步形成語用意識。課堂開始時可通過展示題目和提問方式引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針對自己的童年發(fā)現展開討論。此時課堂氣氛被點燃,學生紛紛討論令其印象深刻的生活發(fā)現。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自主講述生活經歷,不僅可以緊扣文本學習內容,還可以調動學生的語用能力,從而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并構建語言的能力。在課文講解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文中作者從童年發(fā)現里獲得怎樣的啟發(fā)和體會,并聯(lián)系自身生活體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總結交流,各組可選派代表上臺發(fā)言。教師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用訓練,利用講述性語用訓練模式,有效連接生活實際與語言運用,從而鍛煉學生語用能力。
青少年學生處于具備一定生活認知基礎的年齡階段,要求教師采用教學引導的方式開展語用教學。教師應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教學基礎,致力于將語用知識接軌生活認知,密切語用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引導其養(yǎng)成自覺關注并深入探究語用現象的習慣,這對于學生語用認知構建有重要意義。
二、注重文本解讀,搭建感知橋梁
解讀文本是語文語用教學的基礎,文本內容的深入感知則是其教學前提。教師應以語言運用為主線,基于整體觀念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內容,深入挖掘并感知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由此強化學生對于語言表達特征及語言表現力的認知,實現教學文本語言內容與理解內容的統(tǒng)一,從而整體提升學生文本閱讀技能,鍛煉學生語用能力。以《少年閏土》一課為例,教師通過圖片或文字描述,對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著作及生活的時代背景進行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產生一定認知,從而引導學生為閱讀建立初步的情感基礎。教師可讓學生通讀課文,畫出不熟悉的詞語如“無端”“如許”“素不知道”等,由教師進行釋義,以引導學生流暢閱讀課文,為整體把握并解讀內容奠定基礎。教師可提出開放性問題,如“少年閏土給讀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基于文章整體進行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摘錄如“他見人很怕羞…我們便熟識了”等句段,及“圓臉”“小氈帽”等詞語,并通過“雪地捕鳥”等事件敘述,總結出閏土天真樸實、活潑健康、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學生通過層進式的人物性格解讀,在腦海中構建了生動的閏土形象,這利于其精準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為解讀下文建立基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文章閏土形象的刻畫手法,嘗試用語言描述自己的好友,如“她扎著一束高高的馬尾辮,一見到我就笑嘻嘻地拉住我的手邀我和她一起玩”,由此令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感知體驗,培養(yǎng)語用意識并提升語用能力。
解讀與感知能力作為語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擴展感知視野,基于整體閱讀體驗,深層挖掘并品味文本精巧的語言運用特點及整體意義。引導學生以多角度形式解讀文本,深入感知作者心理活動及思想情感,并將閱讀體驗落實于語言,從而實現語用能力的整體提升。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語用教學應以切實把握學生心理及語言能力發(fā)展階段為基礎。針對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思考深度尚淺的年齡階段特征,教師要注重建構生動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相應文本環(huán)境,并將其作為開展語用教學的思維平臺,以此引導學生收集并解讀文本有效信息,以親歷問題的方式促使其深化文本情感體驗。這樣可以在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豐富人文精神體驗的同時,提升學生語用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語用意識。以《草原》一課為例,教師可通過圖片展示廣袤無垠的草原風光與獨特的民族風情,通過誦讀課文等形式,創(chuàng)設文章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其中,并引導其對課文內容展開暢想,從而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教師可提問學生老舍筆下的草原風光美在哪里,提示學生從天空、天底、小丘和羊群等方面描寫進行解讀,摘取相關詞句如“一碧千里”“綠毯繡上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描寫進行鑒賞體會。在通篇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令學生安靜端坐并閉上眼睛,播放民族背景音樂,想象自己正身處遼闊草原之中,感受眼前的美麗風光與風土人情。想象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最吸引自己的草原景觀,整合組員成果并進行編排整理,由小組代表上臺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強化的情境體驗,從文字中領略到草原美麗風光與蒙漢兩族間的深厚友誼,這體現了語用教學深刻的人文性。而內心感受的嘗試性表述,可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語用教學既是學習文本語言的過程,也是人文熏陶的過程。情感體驗作為語用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要求教師基于體驗開展教學,創(chuàng)設豐富教學情境,以情境構建帶動內容體悟,由此內化情感并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自主表達出來,從而實現語用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致力于提升學生整體語言素養(yǎng)及語用能力。這要求教師基于生活實踐,激發(fā)學生語用興趣,注重文本解讀,搭建感知橋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為學生提供大量語言表達實踐機會,這樣才能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展.高效“語用”須打通四“關”——小學語文語用型閱讀教學冷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5).
[2]張婧瑜.小學語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6(07).
[3]范國強.“語用”理念下課文的角色定位及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