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韜
隨著新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應試教育的弊端就日益的明顯,我們培養(yǎng)的高材生大多是讀書的機器,除了考試成績棒以外,基本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一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是只有從書本上才能學到的,不是光會背一些理論知識就可以解決的。更高的素質培養(yǎng)是從家庭、社會、還有其他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得到的。一個人能否成才還取決于他的再學習的能力、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社會的能力,與周圍人的處理關系的能力等,而這些我們必須從小抓起,美好的未來在等他們。因此課程改變迫在眉睫,它是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發(fā)展的媒介。那么, 課改到底要改么。如何改變?
當我們教師課改時,思想不一,有的教師認為他們小時候都是這么讀出來的,不也照樣成才了嘛!有的教師第一反應就是胡鬧瞎搞啊 !我都教了二十幾年了,教材熟讀于心,講起課程來頭頭是道,教出來的學生不也沒有差到哪里去嘛!有的老師看到課堂死沉沉,學生懨懨欲睡,也想改,可不知道從何改起!課改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一定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耙磺袨榱藢W生的發(fā)展”讓課堂活躍起來,讓效果提高起來,而核心是“活躍”起來,圍繞“活躍”千方百計地彰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課改的精髓體現(xiàn)在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學習上,主張能讓學生學會的課才是好課,一切以學生的“學”來體現(xiàn)教師的“教",課堂必須體現(xiàn)出教師的"教",真正實施教師的課改。用新課程理念教學,學生明顯地愛上學習了,自信心增強了,自己提出問題并能尋求解決方法了,對今后的發(fā)展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就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總而言之,課改的關鍵是為了學生,我認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學生的思想觀
過去的上課,課堂氣氛還是太死,太沉悶。老師沒精打采地講,學生沒心地聽。課堂一點氣氛都沒有,課堂上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流,思維呆滯,悶課的結果是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抑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課改的課堂較之傳統(tǒng)的課堂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活”起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平常的后進生來說,在優(yōu)秀的學生的帶領下,差生會主動去學,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再也不用擔心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啦!師生關系的轉變,師生之間相互學習,學生在互評中彰顯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對于在以后的學習中的綜合素質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改變教師的觀念
新課改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教師不能把教科書當作主要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解釋者,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新課程的民主性、開放性、科學性讓教師找到了不一樣的教學觀,形成了新課程的研究意識,以教材為平臺和依據(jù),充分地挖掘、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已經(jīng)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學中再也不以課本為本,把教材作為“圣經(jīng)”解讀,而是十分注重書本知識向生活的回歸,向兒童思想的回歸,十分注重對書本意義的多樣化解讀。因此,教師并不只是忠實的傳遞和接受課程者,而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研究者。
三、改變教師的扮演角色
在新課改中“教師即研究”這一理念擺上了議事日程,促進了這一理念向現(xiàn)實的轉化。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探討者,實際上,在新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體現(xiàn)出來了。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開展研究,促使開展研究與教學“共同互補”。教師與學生之間隨時能在一起討論實驗教學中的問題,主動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請別人為自己提供幫助。這樣研討,能把教師身邊發(fā)生的、與教師密切關系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適時解決,也使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教學成功的喜悅。
四、課堂教學目標的改變
新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的有機整合, 在知識教學的同時, 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把過程方法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和創(chuàng)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實施結論和過程有機融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fā)展。二是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種對人的情感和道德普遍關注是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本為的課堂教學所難以想象的。用我們自己的話說:“現(xiàn)在的課堂不能只有知識的授受不只是傳道解感者了?!边€要關心學生是怎么學會的, 他們學的過程有什么樣的體驗,還得對學生的互評做出合適的激勵評價,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思想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