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砦 李春蘭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育改革與信息化教學已經(jīng)密不可分,在日常教學中廣泛的應用信息化平臺,有利于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文章以點線面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學設計方法及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有效地改善教學現(xiàn)狀,以信息化教學技術不斷增強教學質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體驗信息化變革型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關鍵詞:信息化;知識點;教學設計;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279-02
一、知識點的設計
(一)確定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同名端的概念。
2.應用目標:如何利用互感的概念分析含有互感電路;同名端的判斷方法。
3.態(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實踐、實驗出發(fā)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學習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如何引導學生關注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了微課中基本概念的學習,本部分引用實例“變壓器繞組的極性判斷”。
如果變壓器的線圈沒有采取正確的連接,后果是什么?變壓器將會燒壞,那么該如何進行正確的接線?此過程就是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引出同名端的重要性。在整個過程中所進行提的問題其間的邏輯關系要緊密清晰,如何從一個問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
(三)課前導入
課前利用微課完成互感和感應電壓兩個基本知識點的學習,為同名端的講解做鋪墊。引用實例“變壓器繞組的極性判斷”和微課中的互感和感應電壓兩個概念進行開場分析,在授課中可以采取兩種方案進行,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結果。
方案一:直接拋出問題,要求每位學生通過手機表決。此種方案可以了解每位學生的判斷結果,但是學生分析的思路不得而知。
方案二: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小組的人數(shù)為3-4人,抽出3組,并由小組負責人進行匯報。此過程要求小組討論時明確目的及與對應知識點的關系,通過小組縝密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小組負責人匯報完畢后,其他小組可以進行提問,提出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心得,此方案友好開放,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所在。
通過以上討論完成課前微課知識點與本節(jié)內容的有機結合。將課前微課碎片的內容“互感”的概念與“同名端”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將多個知識點的組合稱為一個模塊完成知識點的模塊化,知識點之間通過分析相互聯(lián)系,也可以通過作業(yè)、練習等進行銜接,可以將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
二、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
(一)確定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為一本專業(yè),學生基礎知識較扎實,已完成高等數(shù)學、線性代數(shù)、復變函數(shù)、大學物理等課程的學習,該專業(y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生已經(jīng)有了大學物理電磁的概念,能夠進行含有耦合電感電路自感電壓、互感電壓的簡單分析,以大學物理中的電磁部分作為鋪墊,本章問題較為抽象,而又與實際聯(lián)系較為緊密,需要解決的問題也相對比較復雜,要求學生對電磁理論有深刻的理解。利用互感的概念對耦合電感電路進行分析和計算以及對變壓器、理想變壓器的理解,為后續(xù)課程電機學奠定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設計。我們通常會定義“三位一體”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我們在教學中的教學目標要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結合電路課程中“互感”內容,教學目標共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知識目標:了解耦合互感參數(shù)及互感現(xiàn)象;掌握互感前正負號的判斷,耦合互感的電路參數(shù)及電路模型; 掌握同名端的定義;掌握耦合互感的伏安關系。(2)能力目標:利用物理知識判斷自感磁通鏈、互感磁通鏈的方向;學會通過實驗判斷同名端的方法,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綜合以及歸納;計算自感電壓、互感電壓。(3)素質目標: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達標要求。通過利用實驗法判斷同名端,通過磁耦合的概念分析和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
(二)基于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設計
關于教學目標的三層關系,教學活動設計與相應的教學目標相對應。在設置教學安排之前可以先明確教學目標,再明確知識點。教學目標將界定這門課程的學習對象、教學內容及達標要求。
在明確教學目標后,在教學中以知識點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設計,此處將知識點分為四大類,即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認知元。以電路課程中“互感”此節(jié)為例,教學設計步驟如下所述:
1.大學物理磁通鏈的概念(概念性知識)、動態(tài)元件(概念性知識);此處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并回答問題,本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要求達到知識目標。
2.互感的概念(概念性知識),此知識點是以微課的形式在課前完成,教師可課前了解學生對該概念的掌握情況,對課上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本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要求達到能力目標。
3.載流線圈之間的磁耦合現(xiàn)象(程序性知識);此處設問,點出本次學習的任務課題,學生思考,明確目標,本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要求達到能力目標。
4.互感在工程中的應用實例分析(認知元);此處通過教師設問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得出結論,本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要求達到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5.互感線圈的同名端(程序性知識);此處通過教師設問啟發(fā)學生,讓學生歸納總結互感同名端的特點,本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要求達到能力目標。
6.同名端的實驗測定(認知元);此處通過教師設問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得出結論,本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要求達到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7.總結,此處由學生歸納總結所需知識及特點。
(三)教學效果檢測
針對各知識點的類型,可以通過客觀題、主觀題、計算題,畫圖題、實踐題等形式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比如概念性知識可以采取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形式,程序性知識可以采取客觀題、計算題、畫圖題等形式,認知元則可以采取計算題、畫圖題、實踐題等形式。
實施教學效果檢測可以通過課前利用媒體終端進行檢測,本門課程利用“超星學習通”進行課前、課堂知識檢測以及單元測試。在線課程平臺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性測試,后測與前置學習中的前測不同,需要有難度的提升,學生在這個階段了解自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若有不完善之處還可以與教師在平臺中進行后期交流,解決了當前通過作業(yè)反應教學效果滯后的問題。
通過“超星學習通”構建的電路在線學習平臺完成學前指導、學習過程監(jiān)控和提醒、網(wǎng)上輔導和答疑,線上線下考試和成績報送;做出階段性的分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完成督學,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進行溝通解決。
三、小結
在線課程設計中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重構,要求課程整體設計要系統(tǒng)化,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考核要求等進行系統(tǒng)設計,完成了知識點的設計、基于知識點的模塊設計及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作為教學改革行動的主體,對原有抑制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習方式進行革新,改變了教學現(xiàn)狀與促進了專業(yè)的發(fā)展?;旌鲜浇虒W并不是完全新生的事物,而是實踐的延續(xù)和改進。翻轉教學模式有效的教學設計更加注重學生的差異性與自主性,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徐華勇.論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9(03):33-3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form,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platfor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daily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design concept, teaching desig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content are us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technology constantly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eets the students' personalized nee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learn and experience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brought by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knowledge poi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ix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