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梅
全面體現(xiàn)學生語文思維、語言組織能力等。寫作過程中,如果學生“肚中無米”,也就難以完成作文構(gòu)建。課外閱讀能夠有效彌補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不足,幫助學生開拓作文思維,提供作文素材,讓學生在寫作時言之有物。鑒于此,分析課外閱讀在初中作文教學價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開拓視野,提供素材
作文是初中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的作文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沒有上千,也有數(shù)百次。在長時間的作文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作文素材上范圍狹窄,語言蒼白無力,并且缺乏情感,作文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在寫人時,學生總要寫母親白發(fā)、父親早出晚歸;寫難忘的一件事時,多會寫自己做過的好事。同時,大家的素材內(nèi)容也有著高度的雷同性。分析其原因,學生在作文學習過程中積累過少,一味地輸出胸中僅有的作文知識,學生作文水平自然得不到提升。課外閱讀作為豐富學生作文素材的有效渠道,可以解決作文素材不足這一問題。但教師需要注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較長,但沒有將其轉(zhuǎn)化為寫作過程中的“養(yǎng)料”,這與學生學習惰性、學習方法不當有直接關系。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有意識地積累素材。
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商議使用班費訂閱《語文報》、《初中生作文選集》等課外閱讀報刊,并開設課外閱讀學習角,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開拓視野,通過觀摩、學習其他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對寫作有全新的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將自己喜歡的優(yōu)秀作品通過朗誦、抄寫等方式,吸取精華,并摘錄在筆記本當中,由此為學生寫作提供素材。
二、實踐模仿,強化能力
作文是學生后天形成的一種語文能力,從牙牙學語到妙語連珠,學生需要先模仿,然后再內(nèi)化輸出。一直以來,教師都注重學生的寫作實踐,卻忽視作文模仿實踐教學內(nèi)容,認為模仿不利于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其實不然,古今名家巨作中都殘留著模仿痕跡,而作家們也均是從積累、模仿做起,然后再形成個人風格的。因此教師不必對模仿實踐教學心生排斥,應增加其教學比例,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課外閱讀為學生作文學習提供效仿對象,讓學生通過模仿優(yōu)秀作品,更加熟練地掌握語言運用技巧,并創(chuàng)作出屬于個人的作文語言,在日積月累之下最后實現(xiàn)作文水平的質(zhì)變。
例如:在《藤野先生》一課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我的老師》(莫言)作為模仿范本。首先,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分析《我的老師》中講述了什么,學生紛紛說“王老師一直處處幫助‘我、表揚‘我,引導我積極向上”;其次,教師對學生說“文章的內(nèi)容正如莫言所說內(nèi)容極為普通,卻讓人讀后產(chǎn)生同樣的情感,這是為什么”,學生紛紛說是因為莫言所寫的內(nèi)容具有真情實感,《我的老師》文章內(nèi)容普通,其中蘊含的情感卻很真摯。最后,教師讓學生模仿描寫“我”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變化,由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評價教學,經(jīng)驗分享
用課外閱讀推動初中作文教學,與一般教學模式無太大差異,同樣需要學生在作文實踐后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與反饋。教師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助力初中作文教學時,需要綜合運用評價教學方法,讓學生及時反思課外閱讀作文實踐內(nèi)容,通過其他人的綜合評價,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評價教學主要包括生生評價與師生互動兩個部分,借助小組模式讓學生相互點評作文,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作文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知曉個人在作文中的不足。在點評的最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享用課外閱讀助力寫作過程中的經(jīng)驗與體會,使教師了解學生在此種模式下還有哪些具體的學習需求,讓學生之間分享學習經(jīng)驗。
例如:在開展“學習故事”主題寫作后,教師讓學生收集課外閱讀素材,如《蘇菲的世界》、《動物莊園》等。首先,教師讓學生集中閱讀課外內(nèi)容,并在交流中獲取靈感。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寫作(800-1000字)。最后,教師讓學生相互點評作文內(nèi)容,從流暢性(10分)、藝術性(10分)、主旨(10分)等幾個角度做出綜合性評價,并讓學生在點評、鑒賞過程中提升寫作水平。最后,教師讓學生分享從課外閱讀中學習作文的經(jīng)驗,提升課外閱讀寫作教學的效益。
結(jié)語:初中作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用課外閱讀助力作文教學也要耐住性子,持之以恒,注意課外閱讀素材積累、模仿實踐、評價教學等活動的連貫性開展。教師不可固化思想,需要注意學生在課外閱讀助力作文教學活動中的學情反饋,以便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讓課外閱讀真正發(fā)揮作用,解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