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超 王安民 胡德鑫 郭 哲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1; 2.清華大學 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084)
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和客戶需求成為軟件開發(fā)團隊快速響應挑戰(zhàn)與機遇的客觀原因。團隊本身的周期性致使它在不同階段會面臨不同的挑戰(zhàn)。所以,進行有效管理的方向,就是根據(jù)團隊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特點和問題,做出及時的反饋。團隊如何快速響應市場采取行動,成為團隊發(fā)展關注熱點,敏捷性應運而生。團隊敏捷性是指在不可預測、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完成任務的速度[1]。
Tallon[2]認為,敏捷性主要受技術、行為、組織結構和環(huán)境四類因素的影響。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IT和知識管理成為與團隊敏捷性密切相關的兩種管理手段[3]。雖然已有不少文獻通過IT和知識管理兩個角度探究組織敏捷性的前因機制,但是在生命周期理論下去探究的內容較為薄弱。因此,本文主要研究IT資源、知識共享意愿與團隊敏捷性之間的關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論,探究團隊在不同階段下,這些因素對敏捷性產生影響的差異。
IT資源作為高市場價值的資源,是提高軟件開發(fā)團隊效率完成任務的堅實后盾。它能夠對變化莫測的市場環(huán)境和客戶需求予以快速反應。IT可以集合組織內部信息系統(tǒng)和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形成具有特色的IT資源。
Ross 和Beath[4]提出IT資源可以劃分為三類:技術、人力和關系資源。本文的研究中將繼續(xù)沿用。IT基礎設施資源就是指依附于互聯(lián)網的技術資源,提供共享的平臺和數(shù)據(jù)庫網絡,保證所獲取到的信息及時、有效。IT人力資源是指成員對IT的掌握和管理程度[5]。豐富的IT人力資源提高了成員利用IT快速制定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從流程運行看,IT人力資源使得團隊運行時信息的整合速度加快,工作的有效性提高。IT關系資源是指IT和團隊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團隊中IT關系資源良好時,成員在溝通協(xié)調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共享資源。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員的積極性提高,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增加,對團隊敏捷性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初期學者們認為, IT促進知識共享。但隨著研究的加深,發(fā)現(xiàn)IT并沒有辦法確保知識共享一定發(fā)生,知識共享能否實現(xiàn)在于知識共享意愿[6]。因此,知識共享意愿對敏捷性的影響機制仍值得關注。知識共享意愿是由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構成。知識貢獻意愿是擁有者將知識傳達出去的意向。知識貢獻過程中產生的貢獻精神,會帶動成員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提高敏捷性。成員關于私人化知識共享和使用的主觀意愿上升為團隊高效完成任務、靈活應對市場提供支持。知識的收集意愿指接受者學習知識并轉化成自有的意愿。成員主動收集知識提升技能,為提升團隊敏捷性奠定基礎。因此,
H1a:IT基礎設施資源對團隊敏捷性有正向影響。
H1b:IT人力資源對團隊敏捷性有正向影響。
H1c:IT關系資源對團隊敏捷性有正向影響。
H1d:知識貢獻意愿對團隊敏捷性有正向影響。
H1e:知識收集意愿對團隊敏捷性有正向影響。
關于團隊生命周期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采用塔克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論?,F(xiàn)有的文獻中,較多關注的是形成、震蕩和高效期[7]。因此,本研究主要是關注這三個周期階段下團隊敏捷性的影響因素。
團隊形成期,IT關系資源最為薄弱。成員剛剛加入,對于團隊的IT掌握和管理技能處于入門狀態(tài),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都會受到抑制。軟件開發(fā)的初始階段需要大量信息資源。完善的IT基礎設施為成員在工作中提供基礎保障。為了確保完成工作目標,提高團隊快速響應能力,IT基礎設施資源的建設尤為重要。震蕩期成員強調個性忽略共性,矛盾日益暴露出來。團隊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體系,成員認知不統(tǒng)一,共識度低。解決矛盾成為首要問題,IT關系資源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內部關系的穩(wěn)定,才能抵御風險。高效期IT基礎設施、人力和關系資源都達到了新高度。成員在完成工作時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感希望實現(xiàn)價值。即使產生意見分歧也會主動去化解,為團隊應對困難提供穩(wěn)定的內部基礎。
H2a:形成期,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中,IT基礎設施資源對團隊敏捷性影響最大。
H2b:震蕩期,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中, IT關系資源對團隊敏捷性影響最大。
H2c:高效期,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中,知識貢獻意愿對團隊敏捷性影響最大。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shù)據(jù)。收集對象是軟件開發(fā)團隊成員,共發(fā)放4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回收率為71.75%。變量的測量主要是采用國內外比較成熟且廣泛使用的量表。IT資源測量包括IT基礎設施、人力和關系資源三個方面[3]。知識共享意愿包括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8]。關于敏捷性的測量各有不同,本文中采用Sharifi和Zhang[9]對敏捷性的測量。
IT基礎設施、人力和關系資源,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0.925、0.963、0.905、0.878、0.911,均大于0.8,可信度較高。
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對量表效度進行驗證,計算出各個構念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0.5,且達到0.001的顯著性水平。測量模型包括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以及團隊敏捷性6個構念。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效果最好(x2/df=2.018,RMSEA=0.069,NFI=0.932,CFI=0.969,IFI=0.947),表明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
IT基礎設施資源(0.43,p<0.05)、IT人力資源(0.12,p<0.01)、IT關系資源(0.5,p<0.01)、知識貢獻意愿(0.42,p<0.01)、知識收集意愿(0.12,p<0.01)和團隊敏捷性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相關且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說明具有較高的區(qū)分效度。
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本文中的假設進行檢驗,得到路徑分析結果: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知識貢獻、收集意愿與敏捷性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621、0.498、0.13、0.184、0.152,假設1a、1b、1c、1d、1e成立。
根據(jù)標準化路徑系數(shù)得出直接關聯(lián)矩陣,用Matlab軟件計算出各影響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如表1所示。結果證明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是原因影響因素;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是結果影響因素。
表1 中心度值和原因度值
為了檢驗在形成、震蕩、高效期,對團隊敏捷性影響最大的因素,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按照不同生命周期分離出來,得到各個時期的樣本量為75、51、59、67、35。由于只涉及到形成、震蕩、高效期,因此只使用這三個時期的樣本。根據(jù)Cohen等[11]提出的方法,同一模型內回歸系數(shù)差異比較檢驗公式如下:
表2 自變量與團隊敏捷的回歸系數(shù)
注: ***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IT基礎設施資源、IT人力資源、IT關系資源、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對團隊敏捷性存有正向影響。其次,運用PLS-DEMATEL的方法判斷五個因素哪些是原因影響因素和結果影響因素。得出IT基礎設施、人力、關系資源為原因影響因素,知識貢獻和收集意愿為結果影響因素。最后,在團隊形成、震蕩、高效期,IT基礎設施資源、IT人力資源、IT關系資源、知識貢獻意愿和知識收集意愿對敏捷性的影響最大的依次是IT基礎設施資源、IT關系資源和知識貢獻意愿。
由于團隊在發(fā)展建設的過程中人、財、物的供給有限,如何利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優(yōu)的效果配置,是評估團隊發(fā)展狀況的重要方面之一。管理者應該結合當前的階段,有側重點的關注這些影響因素對敏捷性產生的影響,合理分配資源?;趫F隊生命周期的視角去探討軟件開發(fā)團隊中的敏捷性問題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為軟件開發(fā)團隊的管理者在提升團隊敏捷性時對不同影響因素的偏重提供理論基礎。
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采用的橫截面數(shù)據(jù)存在固有的局限,無法觀測到一個團隊從開始到解散過程中團隊敏捷性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在軟件開發(fā)團隊的背景下探究團隊敏捷性的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一定適用于其它類型的團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