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忠
【關(guān)鍵詞】歷史故事;高中;歷史教學
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歷史故事就是一個良好的媒介,其將每個知識點都進行了良好的詮釋。在歷史教學中,良好地融入歷史故事,可以改良教學模式,推動師生交流,使教學氛圍更加和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在課改模式推廣之下,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歷史故事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問題存在著,使很生動、真實的歷史故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很多情況都是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卻又沒有了下文,或是引入的下文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等。本文將從歷史故事在高中教學中的作用、方法來進行研究分析,從而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成效。
一、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是極為枯燥的,其主要體現(xiàn)在近代史部分。如果教學中還采用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手段,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內(nèi)容,學生學習起來會非常吃力。在學習中引入真實、生動的歷史故事,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從而扎實地掌握所學課程。
(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叛逆的階段,學生對學習沒有足夠的熱情,但一般對于各種知識的領(lǐng)悟水平非常高。一般歷史知識都是較為枯燥的,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如果在歷史學習中適當?shù)匾肷鷦拥臍v史故事,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全方位投入學習當中,增強其對歷史科目學習的興趣。
(三)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
高中歷史教材中存在很多基礎(chǔ)性的歷史內(nèi)容,其中也有很多生動、真實的歷史知識點,因此可以把這些真實的歷史故事作為講解對象進行講授,這樣可以使這些歷史內(nèi)容更加具備真實性、趣味性,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領(lǐng)悟,加深印象,增強記憶。
二、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
(一)歷史故事的真實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盡量選擇一些具有真實價值的歷史故事,即為能夠通過各種歷史資料可以保證其歷史故事的真實性。所選的歷史故事所表達的中心思想要和教材內(nèi)容吻合,對于一些趣味性極強但故事是虛構(gòu)的這一類型的歷史故事是不能夠采用的,還有一些沒有經(jīng)過證實的歷史故事,教師在對這類故事進行講解的時候,要細致地向?qū)W生說明狀況,可以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高其分辨能力。比如,在進行趙匡胤歷史課程的教學時,要搜集和趙匡胤有關(guān)的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教師在講解趙匡胤有關(guān)故事時,要保證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保證其有一定的歷史依據(jù)。比如趙匡胤參加過的知名戰(zhàn)役,參加過幾次戰(zhàn)役等。
(二)歷史故事的針對性
歷史課堂中融入的歷史故事要有一定的針對想,所選內(nèi)容要和教學中心思想吻合。所選歷史故事要和教學體系融為一體,相互適應,要將歷史故事和歷史教學更好地融為一體,防止脫節(jié)。比如,在針對“古代文化和科技”一文時,可以向?qū)W生講解張衡發(fā)明地動儀、魯班發(fā)明等一系列真實故事,通過這類故事能夠表達出人類的聰穎智慧,另外這些故事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在講授故事過程中,學生對于古代文化、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能夠更加容易地領(lǐng)悟所學內(nèi)容。
(三)歷史故事的趣味性
歷史課應該充滿趣味性,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單純地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講解,無論是歷史情節(jié)、人物,都應該對其內(nèi)容分別進行合理的拓展、豐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lǐng)悟內(nèi)容。在選擇了相應的歷史后,教師要通過風趣、生動的話語來對人物或者故事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度。比如在學習清代文化時,教師可以選擇《四庫全書》作為歷史故事進行講解,《四庫全書》是由紀曉嵐編纂的,紀曉嵐和皇帝之間發(fā)生了很多的趣事,對這些趣事進行講解,學生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了當時文人編寫書本的過程,對古代文化有了極為深刻的領(lǐng)悟。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策略
(一)應用歷史故事進行歷史課堂的穿插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nèi)容和歷史故事進行穿插講解,使學生始終保持聚精會神的狀態(tài)。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大部分知識內(nèi)容是很抽象的,比較枯燥,如果還采取教師臺上講課,學生臺下聽課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學生是很難深入領(lǐng)悟所學知識的,長期下去,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會逐步消退。而在教學中采取穿插講解歷史故事的教學方式,能夠使歷史教學得到很大的改良,學生能夠長時間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從而增強教學效率。
(二)應用歷史故事進行知識難點的講解
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科目時,基本都是從感性上對其進行認知,對于歷史中較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專業(yè)名詞,學生是很深入領(lǐng)悟的,高中生自身思維水平還不是很強。所以,其在學習歷史理論知識時時常出現(xiàn)概念不清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講解專業(yè)名詞的過程中可以添加一些生動、真實的歷史故事,這樣能夠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比如,對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知識點中,學生對此知識點會較為模糊,沒有清晰的概念,學生大多都是從表面上的政治半殖民,思想封建的角度來理解的,但這樣的解釋缺乏一定的精準性,沒有深度,并不全面。這時,教師可以引入故事情節(jié):這段時期外國人能夠?qū)徲嵵袊耍袊藚s無法審訊外國人;這段時期外國人肆意開采我國礦山等等,從這種簡單故事的敘述中,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領(lǐng)悟所學知識。
(三)應用歷史故事巧妙地設置懸念
在講授完一堂課程之后,教師只向?qū)W生布置了預習下節(jié)課的任務,這種方式之下,學生對下節(jié)課是沒有太大期待的。其實,教師不妨通過故事來設置一些懸念,這樣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式之下,學生就會對下節(jié)課程抱有較大期待。比如,在講授西安事變知識點時可以將“張學良軟禁了蔣介石”作為中心點,進行提問:如果你身為張學良,你會怎樣對待蔣介石呢?西安事變最后是如何在中央的幫助下順利解決的呢?緊接著,教師給學生詳細描繪這段時期的復雜情況,描繪中共中央的大局觀念。教師還可以向?qū)W生說明,蔣介石職能順從停止內(nèi)戰(zhàn),聯(lián)合共產(chǎn)黨共同來抵抗日軍,并同張學良共同去往南京。這時,可以向?qū)W生留下疑問:二人到達南京之后,張學良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置呢?提出了這些問題,為學生留下了懸念,從而引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使學生更加愿意深入研究歷史,從而整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結(jié)語
近年來,課改制度得到了大力普及,高中歷史教學也應該做出對應的調(diào)整。傳統(tǒng)的教師臺上講課、學生臺下聽課的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前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如果不修正改之,長期下去,學生會逐步消退學習歷史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生的成績。因此,教師要摒棄老舊的教學手段,從歷史學科性質(zhì)出發(f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歷史學科內(nèi)容中有大量理論性的知識點,較為抽象,高中生理解起來會非常困難,因此不妨在每個知識點中都合理融入一些歷史故事、片段,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增強學習興趣。但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注意選擇對象的真實性、可靠性。歷史故事的引入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極為重要的,其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所學知識有更生層次的領(lǐng)悟,從根本提高學習興趣。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