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玲
內(nèi)容提要 | 不同的歷史境遇賦予美好生活不同的思想內(nèi)涵。西方古典哲學用倫理思辨的方式來闡釋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好生活是生命的自然目的,因其完滿自足而成為最高的善?,F(xiàn)代科學心理學用實證的方法研究美好生活,出現(xiàn)了二元對立的概念劃分。在這種哲學與心理學的思想演進中,美好生活的研究呈現(xiàn)出了享樂論與實現(xiàn)論兩種研究進路。美好生活受到重新審視有其現(xiàn)代性根源,其研究逐漸走向一種多維度的整合。
美好生活是一個亦新亦舊的詞語。其新在于,美好生活作為表達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一個政治話語而被提出,在當代中國語境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舊在于,美好生活作為古今中外人們的追求和向往而存在。循著古典哲學的倫理思辨走向,美好生活也作為當代心理學實證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被不斷闡釋。在新舊視域交融的背景下,美好生活的內(nèi)涵遠比我們能想到的還要復雜和多面化。本文依據(jù)歷史和理論發(fā)展的邏輯,梳理美好生活的思想內(nèi)涵,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美好生活研究的兩種傳統(tǒng):享樂論與實現(xiàn)論,以期在時下正興的美好生活理論研究中,提供一個分析的視角。
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這是西方哲學史要回答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本特·布瑞德(Bengt Bruide)曾指出:“美好生活的問題是一個經(jīng)典的哲學問題。”2Bengt Brülde, Happiness and the Good Life, Introduct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8,2007, p.1.古希臘早期思想認為eudaimonia 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生活進展順利”,3Julia Annas, 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 New York:Oxford, 1993.意指一種所有人都向往的生活。而關(guān)于最好生活是什么則存在一些分歧,有的看重物質(zhì)上的富足,有的看重生活上的體面,也有的看重健康、快樂或者有德性地生活。加拿大布蘭登大學的亞歷克斯·C.邁克洛斯(Alex C.Michalos)與史蒂文·R.羅賓遜(Steven R.Robinson)教授曾梳理過公元前8 世紀到公元前3 世紀西方思想史上關(guān)于美好生活思想的研究。1Alex C.Michalos and Steven R.Robinson, The Good Life:Eighth Century to Third Century BCE-, in Kenneth C.Land et al(eds.), Handbook of Soci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New York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Springer, 2012, pp.23-62.基于他們的研究,挪威北極大學學者喬爾·維特素(Joar Vitters?)又做了進一步的整理(詳見表1)。
表1.古代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12種觀點2 Joar Vitters? (ed.), Handbook of Eudaimonic Well-Being,Suisse: Springer, 2016, p.2.
在古代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不同觀點中,亞里士多德第一個系統(tǒng)地研究一般倫理理論和美好生活,后來的希臘學派都是沿著他的路徑往前走。當代積極心理學中關(guān)于幸福的討論也是延續(xù)著亞氏的幸福研究模式。因此,我們首先要集中梳理一下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觀點。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美好生活(eudaimonia)是作為完整(as a whole)的最好生活而存在。這種生活具有以下特征:3Blaine J.Fowers, Aristotle on Eudaimonia: On the Virtue of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in Joar Vitters? (ed.), Handbook of Eudaimonic Well-Being,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6, p.69.( 1)倫理概念(Ethical Concept):亞氏倫理學的核心是良善生活,行動的被選擇是由于能幫助構(gòu)成良善生活;此外,個人的幸福深深依賴于和他人的良好關(guān)系。(2)本性實現(xiàn)(Nature Fulfillment):通過功能(ergon/function)論證的方式,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好生活是對作為人的本性中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他強調(diào)人是理性的和社會的存在。(3)活動(Activity):美好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主觀狀態(tài)。(4)構(gòu)成性的活動(Constitutive Activity):當“活動即目的”時,行動和目的是不可分的,這種不可分離性意味著行為構(gòu)成目的,這樣的活動就是構(gòu)成性的。比如藝術(shù)創(chuàng)造、友誼以及民主都是構(gòu)成性的目標。與構(gòu)成性相對應的是工具性,比如財富,工具性活動為構(gòu)成性目標的追求提供基礎(chǔ)。(5)多種構(gòu)成成分(Multiple Constituent):人是理性的社會存在,需要建立友誼、公正以及最佳政治形式等構(gòu)成性的善。(6)快樂(Pleasure):美好生活是快樂的,這種實現(xiàn)的快樂伴隨著高貴的追求(如學習),排除了低俗的快樂(如暴食)。(7)德性(Virtue):只有當一個人品行卓越時才能稱得上過得好。(8)完整的生活(Complete Life):作為整體的生活,而不是一系列短暫的心理狀態(tài)。(9)終極目的(Final End):作為完全自足的終極目的,是人類生活的最好形式。此外,美好生活的特點突出表現(xiàn)為:人在經(jīng)驗層面做出和諧一致的道德行動。亞里士多德從完滿意義上理解幸福,而不是采用主客觀二分法來分析,這是古典哲學與當代科學心理學在美好生活概念研究上的最大區(qū)別。
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代表人物列維·施特勞斯(Levi Strauss)認為概念圖式常演變成二元對立,這種二元對立屬于人類思維的基本結(jié)構(gòu)。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也體現(xiàn)在當代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研究。細說起來,有沃爾夫?qū)じ窭瓭桑╓olfgang Glatzer)的主觀與客觀之分,1Wolfgang Glatzer,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Quality of Life - an Introduction, In W.Glatzer, L.Camfield, V.M?ller and M.Rojas (eds.), Global Handbook of Quality of Life: Exploration of Well-Being of Nations and Continents, Dordrecht, Netherlands:Springer, 2015, pp.1-11.烏爾里?!な柴R克(Ulrich Schimmack)的認知與情感之分,2Ulrich Schimmack,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Eid and R.J.Larsen (ed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8, pp.97-123.丹尼爾·哈布龍(Daniel M.Haybron)的心理與審慎之分,3Daniel M.Haybron, Two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1, 2000,pp.207-225.科里·李·M.凱斯(Corey Lee M.Keyes)和朱莉婭·安娜斯(Julia Annas)的人的感覺與功能之分,4Corey Lee M.Keyes and Julia Annas, Feeling Good and Functioning Well: Distinctive Concepts in Ancient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vol.4,2009, pp.197-201.亞瑟·斯通 (Arthur A.Stone) 等人的經(jīng)驗與評價之分。5Arthur A.Stone and Christopher Mackie, Subjective Well-Being: Measuring Happiness, Suffering,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3.值得一提的是,邁克洛斯與羅賓遜認為判斷美好生活有兩種變量,一個是實際生活條件,一個是個人關(guān)于這些條件的感受和評價。即客觀和主觀兩種成分。根據(jù)這兩種變量的組合,可以產(chǎn)生以下四種可能的類型。真正的樂園(Real Paradise):好的生活狀況與好的主體評價;真正的地獄(Real Hell):壞的生活狀況與壞的主體評價;愚人的樂園(Fool’s Paradise):壞的生活狀況與好的主體評價;愚人的地獄(Fool’s Hell):好的生活狀況與壞的主體評價。根據(jù)這四種類型的劃分,我們普遍認同和追求的應該是主客觀一致的“真正的樂園”。
關(guān)于美好生活,西方思想史上存在“精神上的”(mental)與“完整的” (complete)兩種理解。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從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目的論(Telos)出發(fā),把這種區(qū)分解釋為,存在一種“偶然成為的人”(man-as-he happens-to- be)與“一旦意識到自己自身本性后可能成為的人”(man-as he-couldbe-if-he realized-his-essential-nature)6DAlasdair C.MacIntyre, After Virtue (vol.99),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1, p.52.之間的對照??梢哉f,美好生活的概念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判斷,而不同的時代和人所認可的價值標準不同,要找到一個普遍認同的名字來指稱相近的價值內(nèi)涵是極富挑戰(zhàn)的。比如,用來描述“完整意義上的美好生活”的說法有尼拉·K.巴德沃(Neera K.Badhwar)的“最高的審慎的善”,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的“完整的人類生活”,而用來描述“精神狀態(tài)上的美好生活”的說法常見于心理學家的研究視域,具有代表性的有諾曼·布拉德伯恩(Norman Bradburn)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埃德·迪納(Edward Diener)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丹尼爾·卡內(nèi)曼(Daniel Kahneman)的“享樂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我們可以從表2 便捷地了解到一些當代研究者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論述。
表2.一些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描述(節(jié)選)1 Joar Vitters? (ed.), Handbook of Eudaimonic Well-Being,Suisse: Springer, 2016, pp.10-11.
如前所述,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美好生活給出了許多不同的概念,這些探討的前提在于對人生活的一種目的論假設(shè)。即人的行為都指向某種終極目的,這種目的雖然不具體但是卻統(tǒng)一我們的行為。有分歧的是關(guān)于目的到底是快樂(伊壁鳩魯主義)、美德(斯多亞主義)還是基于合適條件的美德實踐(亞里士多德主義)。這個古代倫理的爭辯仍然延續(xù)至今。2Julia Annas, 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 New York, NY:Oxford, 1993.
1.享樂論的哲學基礎(chǔ):享樂主義與功利主義
享樂的詞源是希臘語的?δoν?(hēdonē)。享樂論源自古代伊壁鳩魯(Epicurus)與阿里斯蒂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哲學傳統(tǒng),根據(jù)這一傳統(tǒng),唯一內(nèi)在的善是快樂與避免痛苦。快樂和痛苦是唯一具有終極意義的東西。哲學上的享樂主義者十分關(guān)注快樂在美好生活中的價值。作為一種價值理論,他們認為所有且只有快樂具有內(nèi)在價值,所有且只有痛苦不具有內(nèi)在價值。享樂主義代表人物伊壁鳩魯?shù)恼軐W圍繞著什么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生活展開。享樂主義有四種大致代表形態(tài),民間享樂主義、價值或?qū)徤鞯南順分髁x、動機享樂主義、規(guī)范享樂主義。1Dan Weijers, Hedonism, https://www.iep.utm.edu/hedonism.其中規(guī)范享樂主義有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與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兩種。規(guī)范享樂主義代表人物伊壁鳩魯強調(diào)快樂的持久性,即快樂不只是物質(zhì)上或身體上的愉悅,還包括精神上的心靈寧靜。他提倡限制對不必要東西的欲望,因為無論我們多么富有,我們的欲望都會超出自身能力。最終干擾我們過上平靜幸福的生活。
沿著伊壁鳩魯?shù)南順分髁x傳統(tǒng),在18、19世紀經(jīng)驗主義的全盛時期,出現(xiàn)了極富影響力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代表人物是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與約翰·S.密爾(John Stuart Mill)。邊沁提出了最大快樂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如果行為似乎不能使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人的幸福最大化,那么它就是不道德的;只有看起來能使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人的幸福最大化的行為才是道德上正確的行為。邊沁提出享樂計算(Hedonic Calculus),根據(jù)確定性、接近性、廣度、強度和持續(xù)時間來確定快樂的價值。還利用了行為中與未來快樂或痛苦相關(guān)的兩個方面——繁衍性和單純度。繁衍性即一種快樂或痛苦中能否隨之衍生出另外的快樂或痛苦的可能性;單純度即不產(chǎn)生相反感覺的可能性。根據(jù)這些因素并按照邊沁所給定的步驟就可以計算出某種快樂或痛苦的量值。
邊沁的不關(guān)注快樂來源的定量享樂主義做法受到了質(zhì)疑和詬病,并被后人喻之為“豬的哲學”。他的學生密爾也不例外。雖然密爾和邊沁一樣,也屬于審慎享樂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以及動機享樂主義,但是他最大的不同在于對快樂本質(zhì)的理解。快樂有高低層次,低層次的快樂是與身體有關(guān)的生理快樂,較高層次的快樂是與心智有關(guān)的,是人類特有的,如藝術(shù)欣賞、德性行為和哲學沉思。在密爾看來,高層次的快樂更具有價值。所以密爾更關(guān)心快樂的質(zhì)量而非數(shù)量。他的享樂主義是一種定性享樂主義做法。
2.享樂論的心理學研究
享樂論,作為觀察幸福感的一個觀點,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方式。既有狹義上關(guān)注身體愉悅,也有廣義上關(guān)注欲望和自我利益。享樂論心理學家的一個共同觀點是,幸福由主觀的快樂組成,涉及快樂和不快樂的體驗。2Richard M.Ryan and Edward L.Deci,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52,2001, pp.141-166.關(guān)于享樂的理解,心理學傾向于采用廣義上的界定,即對生活中好壞因素的判斷,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悅感。它的來源是不同領(lǐng)域目標和有價值的結(jié)果的實現(xiàn)。3Edward Diener, Jeffrey J.Sapyta and Eunkook Suh,Subjective Well-Being is Essential to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Inquiry, vol.9, 1998, pp.33-37.卡內(nèi)曼等人把幸福感定義為與痛苦相對的愉悅感。4Daniel Kahneman, Ed Diener and Normbert Schwarz (eds),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 1999.他們把享樂心理學的目標和方向設(shè)定為最大限度地增加人類的幸福感,并列舉人們?nèi)绾斡嬎憷脙r值和將獲取愉悅感的投入最優(yōu)化和最大化。這個現(xiàn)代視角與古代趨利避害的關(guān)注點是一脈相承的。據(jù)此,很多研究者利用主觀幸福感(SWB)來測量幸福。幸福意味著體驗高的積極情緒、低的消極情緒以及對生活的滿足。
1.實現(xiàn)論的哲學淵源
實現(xiàn)論被定義為“利用和發(fā)展自己最好的一面”。1Veronika Huta, Eudaimonia, in S.A.David, I.Boniwell,and A.C.Ayer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appines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pp.201-213.個人忠于真實的自我進行生活,充分實現(xiàn)自身潛能,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快樂。伴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而興起的實現(xiàn)主義起源于亞里士多德哲學傳統(tǒng)。正如前文所述,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符合美德的活動”,2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D.Ross, Trans.), New York, NY: Oxford, 1925, p.263.幸福就是人的靈魂的有邏輯的部分的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而人的可實現(xiàn)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商務印書館,2003 年,第18 ~19 頁。美德是品格的一種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實現(xiàn)論與享樂論的區(qū)別在于美德不是為了追求快樂,是按照理性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所實現(xiàn)的一種目的——快樂是踐行良好品格的副產(chǎn)品。根據(jù)克勞特·理查德(Kraut Richard)的研究,亞里士多德用eudaimon 一詞只是用來作為代替更為重要的活得好(eu zên)的表達。4Richard Kraut, Aristotle’s Ethics, in E.N.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0.Eudaimonia 經(jīng)常被翻譯成“happiness”,然而,他明確區(qū)分了感覺狀態(tài)(happiness)與帶著感覺開展的活動(eudaimonia)。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把美好生活(eudaimonia)描述成一種德性和實踐智慧的生活,“美德是與選擇相關(guān)的品格狀態(tài),在于中道”,即在合適的時間,出于合適的動機,采用合適的方式,對合適的對象做出符合德性的行為,這就是德性卓越。德性生活關(guān)心我們身體自性所產(chǎn)生的感覺,最終通向幸福。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采用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美好生活要區(qū)別兩種感覺:“一種是主觀感受到的欲望,滿足這種欲望會帶來暫時的愉悅。而另一種來源于人性的需求,這類需求的實現(xiàn)能促進人的成長和導向美好生活。換句話說,就是要區(qū)別純主觀感受的需求和客觀合理需求。部分主觀感受需求不利于人的成長,而后者則與人的本質(zhì)要求相一致?!?Erich Fromm,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cess in Waking and in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vol.4, 1979, pp.115-128.
2.實現(xiàn)論的心理學研究
關(guān)于幸福的心理學理論,代表性的有三大理論:阿倫·S.沃特曼(Alan S.Waterman)的實現(xiàn)統(tǒng)一性理論,卡羅爾·D.瑞弗(Carol D.Ryff)的心理幸福感理論,以及愛德華·L.德西(Edward L.Deci)和理查德·M.萊恩(Richard M.Ryan)的自我決定論。這三者都根植于一種實現(xiàn)自性的哲學。
實現(xiàn)論哲學家大衛(wèi)·L.諾頓(David L.Norton)和克勞特·理查德認為美好生活涉及到一系列獨特的主觀經(jīng)驗。比如,諾頓認為這是一種“成為想成為的人,做想做的事”的感覺,包含一個人在關(guān)于行動、認同、目標的強度和能力中獲得的一種合宜和專注的感覺。羅洛·梅(Rollo May)則主張擁有一種對自身的掌控感。在此理論基礎(chǔ)上,沃特曼指出,當人們在日?;顒又信c其深層價值觀高度一致時,人們?nèi)硇耐度?,自我實現(xiàn)式的幸福才會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能深刻感受到生命力與真實存在感。這種遵從真我來生活的狀態(tài)就是“人格展現(xiàn)”(personal expressiveness),由此與享樂式的快樂相區(qū)別。1Alan S.Waterman, Reconsidering Happiness: A Eudaimonist’ s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vol.3, 2008, p.236.
據(jù)此傳統(tǒng),瑞弗和波頓·H.辛格(Burton H.Singer)同樣延續(xù)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認為幸福并不等同于簡單的快樂,他認為心理幸福感就是“ 努力表現(xiàn)完美的真實的潛力”。瑞弗和凱斯用心理幸福感(PWB)來測量這種幸福,提出了心理幸福感測量的多維度模型。六大衡量指標涉及自我實現(xiàn)的不同方面:自我接納、生活目的、積極人際關(guān)系、自主性、環(huán)境駕馭以及個人成長。2Carol D.Ryff and Corey Lee M.Keyes.,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vol.69, 1995, pp.719-727.他們認為主觀幸福感作為健康生活的指標并不可靠。埃德·迪納(Ed Diener)等人反駁,心理幸福感是由專家來界定標準,而主觀幸福感則屬于普通人告訴研究者是什么讓生活變得更好。這二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對美好(wellness)的界定不同,導致兩者對幸福的成因、結(jié)果和動力的研究方向不同。
自我決定論把自我實現(xiàn)作為幸福的核心定義,并試著詳細說明什么是自我實現(xiàn)以及如何實現(xiàn)。3Richard M.Ryan and Edward L.Deci,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55,2000, pp.68-78.自我決定論提出了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以及關(guān)系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是人的生活的自然目的,它描繪了許多人的活動的意義和目的。4Edward L.Deci and Richard M.Ryan, The “What” and“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vol.11, 2000, pp.227-268.基本需求的具體化不僅界定了個人心理健康的最低標準,也規(guī)范了社會環(huán)境應該為人們心理成長和發(fā)展提供的促進因素。
作為古典哲學概念的美好生活在現(xiàn)代心理學領(lǐng)域重新得到關(guān)注,有其現(xiàn)代性根源。首先是全球范圍內(nèi)市場資本化與以消費為基礎(chǔ)的經(jīng)濟所帶來的財富增長,并沒有相應地帶來更多的幸?;虬矘贰_@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幸福悖論。它揭示出了隱藏在社會物質(zhì)財富增長背后的內(nèi)在危機,其中就包括隨著物質(zhì)生活豐富背后人們內(nèi)在的心靈空虛與焦慮的精神危機。
其次,隨著經(jīng)濟更加發(fā)達,社會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著變化。這就允許更多的人擁有選擇生活方式的余地與途徑。然而與此同時,傳統(tǒng)資源中精神引導與信仰的力量日漸衰微。在人生追求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才是更值得的成為更加開放的問題。這些趨勢使得個體關(guān)心什么才是構(gòu)成和帶來美好生活的品質(zhì),并追求個人實現(xiàn)與幸福。許多人對物質(zhì)生活及其帶來幸福的能力感到幻滅,并難以找到另一種更加值得過的生活方式。作為心理學概念和研究對象的美好生活提供了一種更值得追求的超越享樂主義的幸福的希望。
從哲學到現(xiàn)代心理學關(guān)于美好生活研究的思想演進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好生活從形而上的倫理概念逐漸變成一個清晰可量化的科學實證概念。并沿著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的享樂論與實現(xiàn)論的兩種走向,拓展和深化了對美好生活的理解。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E.P.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2002 年出版的《真實的幸?!芬粫刑岢隽嗣篮蒙睿╓ell-being)的三要素:快樂的生活(pleasant life)、沉浸其中的生活(life of engagement)和有意義的生活(meaningful life)。其中快樂生活是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積極正面的情感。快樂生活就是要把快樂和積極情感擴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極情緒縮減到最小。沉浸其中的生活就是充分利用個人優(yōu)點、天分和潛能,圍繞這個生活就可以接近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美好生活”。因為這意味著個人更多地融入和參與生活,擁有更充實的人生。有意義的生活是指參與帶有積極性的組織機構(gòu),并為之服務。這其實代表了對美好生活的心理學研究走向一種整合,通過一種多維復合結(jié)構(gòu),構(gòu)建起了對個人美好生活理解的完整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