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珍珍,李銘杰,劉亞楠,王宏,關則兵,潘學誼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廣東 廣州 510080)
惡性淋巴瘤是淋巴結和結外部位淋巴組織的免疫細胞腫瘤,來源于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的惡變[1]。惡性淋巴瘤患者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后又會加劇這一功能的損傷,進而容易引發(fā)感染,感染將進一步中斷或延長治療進程,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影響其預后。因此早期、快速地診斷出感染對臨床治療尤其重要。已有相關文獻[2-4]報道了TH1/TH2細胞因子或淋巴亞群在血液腫瘤治療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淋巴瘤合并感染中,TH1/TH2細胞因子或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達水平研究較少。為了揭示不同的指標與淋巴瘤合并感染的關系,為是否合并感染的診斷及抗感染治療的療效進行評估,本研究通過流式細胞技術,探討TH1/TH2細胞因子、淋巴細胞亞群等與淋巴瘤合并感染的關系。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診治的淋巴瘤合并感染的12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感染組),其中男69例,女52例,年齡17~78歲,中位年齡44歲;同期94例單純淋巴瘤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齡19~78歲,中位年齡47歲。惡性淋巴瘤均經(jīng)臨床及病理共同確診[5],無肝功能、腎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等異常。感染組根據(jù)臨床及病原體診斷為細菌感染患者76例,其中革蘭陽性菌(G+)組29例,革蘭陰性菌(G-)組47例;非細菌感染組45例,其中病毒感染32例,真菌感染13例。
兩組患者均于抗感染治療前、感染組于抗感染治療7 d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檢測TH1/TH2細胞因子水平及T淋巴細胞亞群分布情況。檢測方法: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19+、CD4/CD8、NK細胞CD16/56+)應用流式細胞儀抗體雙標法檢測,TH1/TH2細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2)、IL-4、IL-6、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擾素-γ(interferon-γ,INF-γ)]應用流式微球陣列技術進行定量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組數(shù)據(jù)經(jīng)檢驗均為非正態(tài)性分布,用中位數(shù)[M(P2.5-P97.5)]描述計量資料,用Kruskal-Wallis檢驗(H檢驗)和秩和檢驗分析各組數(shù)據(jù)間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H檢驗結果顯示,抗感染治療前,感染組TH1/TH2細胞因子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P<0.01);感染組內不同感染兩兩比較,細菌感染者IL-6、IL-10、INF-γ、TNF-α表達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者(P<0.05,P<0.01),G+菌感染者IL-6、IL-10表達水平高于G-菌感染者(P<0.05,P<0.01),其余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H檢驗結果顯示,抗感染治療前,與對照組相比,感染組CD3+、CD4+、CD4/CD8、CD16/56+偏低,CD8+、CD19+偏高(P<0.05,P<0.01);感染組內兩兩比較,各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秩和檢驗結果顯示,感染組治療7 d后,IL-2、TNF-α表達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L-4、IL-6、IL-10、INF-γ表達水平則低于治療前(P<0.05,P<0.01)。見表3。
秩和檢驗結果顯示,感染組治療7 d后,CD3+、CD4+、CD19+、CD4/CD8、CD16/56+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8+則下降(P<0.05),見表4。
表1 兩組TH1/TH2細胞因子表達水平比較
Table1Comparison of TH1/TH2 cytokine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P2.5-P97.5)]
ρ/(pg·mL-1)
與感染組比較:*P<0.05,**P<0.01; 與細菌感染組比較:##P<0.05; 與G-細菌感染組比較:ΔP<0.05,ΔΔP<0.01。
表2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分布情況比較
Table2Comparison of distributi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P2.5-P97.5)] %
組別nCD3+CD4+CD8+CD19+CD4/CD8CD16/56+對照組9485.5(34.3-98.8)?39.7?(6-82.4)35.2(7.8-76.8)??0.1(0-29.8)??1.1(0.1-9.5)?10.8(0.01-42.1)?感染組 細菌感染 G-4774.75(5.7-97.1)35.26(1.4-74.5)75.29(1.9-76.9)6.89(0-76.7)0.37(0.06-7.9)6.23(0.5-93.6)G+2968.35(10.6-82.9)24.78(3.5-48.3)77.85(5.4-41.5)25.54(0.1-81.7)0.49(0.4-1.4)3.08(2.8-37.3) 病毒感染3279.56(77.3-95.5)37.33(28.6-52.2)46.07(38.8-62.3)2.53(0.1-7.4)0.85(0.46-1.3)7.69(1.1-23.4) 真菌感染1376.75(81.6-93.8)33.7(13.8-63.6)37.48(23.3-67.5)4.19(0.01-6.9)0.75(0.2-2.4)8.15(0.9-15.8)
與感染組比較:*P<0.05,**P<0.01。
表3 感染組抗感染治療前后的TH1/TH2細胞因子表達水平比較
Table3Comparison of TH1 / TH2 cytokine expressio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in infected group [M(P2.5-P97.5)]
ρ/(pg·mL-1)
與抗感染治療前比較:*P<0.05,**P<0.01。
表4 感染組抗感染治療前后的T淋巴細胞亞群分布情況比較
Table4Comparison of expression levels ofT 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infec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M(P2.5-P97.5)]
%
與抗感染治療前比較:*P<0.05。
惡性淋巴瘤是血液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患者多存在機體免疫功能的異常,即細胞免疫功能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機體的識別和殺傷突變細胞的能力下降,進而容易感染。眾所周知,炎癥和感染可促進和/或加重癌癥。目前診斷感染的金標準仍然是需要找到病原學依據(jù),但是其耗費時間長,不利于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因此主要通過一些感染標志物,諸如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等,對有無感染及抗生素治療的療效進行評估,但CRP、PCT在診斷感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能特異性區(qū)分細菌感染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血液學惡性腫瘤,給臨床應用帶來了一定的干擾[6-7]。
輔助性T細胞(thelper,TH)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有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在不同抗原刺激下TH可分成TH1與TH2兩個亞群。其能通過產(chǎn)生促炎性細胞因子,不僅能促進效應T細胞增殖、分化、活化在初次免疫應答中發(fā)揮抗感染作用,還能促進記憶細胞的產(chǎn)生,在再次感染時更高效的清除病原體感染。T細胞亞群不僅具有有效的抗腫瘤作用,還可通過T細胞介導細胞免疫,因此它與腫瘤患者的免疫狀況也密切相關。本研究基于流式細胞術(FCM)檢測外周血TH1/TH2細胞因子、淋巴細胞亞群,該技術具有高通量、快速、重復性好的優(yōu)點,適合臨床分析。Tang等[8]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人相比,感染患者中的IL-6和IL-10明顯升高,G+細菌感染中IL-6升高2~10倍以上,G-細菌感染中IL-6及IL-10均升高10倍以上,并且可以鑒別G-或G+細菌感染,本研究顯示,感染組TH1/TH2細胞因子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P<0.01)。感染組內不同病原體感染比較,細菌感染者IL-6、IL-10、INF-γ、TNF-α表達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者(P<0.05,P<0.01),G+菌感染者的IL-6、IL-10表達水平高于G-菌感染者(P<0.05,P<0.01),其余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Tang等學者的結果一致。IFN-γ主要由TH1細胞和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 細胞產(chǎn)生,它可以誘導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類分子的表達,MHCⅡ類分子可以提呈病原體的抗原,促進CD4+T細胞識別感染細胞,進而激發(fā)免疫應答[9-10]。本研究中,感染組IL-6、INF-γ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可能原因為惡性淋巴瘤本身是免疫細胞腫瘤,免疫細胞發(fā)生異常的增殖使得患者免疫系統(tǒng)處于一種高反應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免疫應答;升高的IL-6、INF-γ也可能促使炎癥反應持續(xù)發(fā)生。研究還發(fā)現(xiàn),使用抗感染方案治療后,IL-4、IL-6、IL-10、INF-γ表達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P<0.01),其余指標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血清IFN-γ及IL-6的表達水平可能與淋巴瘤患者是否合并感染有關,可以進一步指導制定抗感染治療方案。
惡性淋巴瘤患者多存在機體免疫功能的異常,即細胞免疫功能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機體對識別和殺傷突變細胞的能力下降,而作為細胞免疫最重要的T淋巴細胞能夠通過功能各異的T淋巴細胞亞群來發(fā)揮免疫調控作用[11]。根據(jù)淋巴細胞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的功能可以將其分為T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12-14]。嚴健等[5]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常伴有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主要原因在于當機體出現(xiàn)惡性腫瘤時,由于腫瘤分泌某些因子,使得CD3+細胞、CD4+細胞(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CD8+細胞計數(shù)出現(xiàn)偏差,導致機體免疫反應紊亂。此外,CD8+屬于抑制/毒殺T淋巴細胞,在免疫反應中能夠直接殺傷性細胞,CD8+細胞愈高,免疫抑制愈強,患者機體抵抗力愈弱。CD4+/CD8+比值以判斷人體免疫功能紊亂的臨床診斷敏感指標。CD19+是指人體淋巴免疫系統(tǒng)中的免疫因子,其值增高說明機體出現(xiàn)病變,免疫系統(tǒng)自動作出的免疫反應,當其值降低時,說明機體的免疫力低下。NK細胞(CD16/56+)是腫瘤標志物的一種,如升高提示有病變。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感染組CD3+、CD4+、CD4/CD8、CD16/56+分布降低,CD8+、CD19+分布升高(P<0.05,P<0.01)。經(jīng)過抗感染治療7天后,CD8+分布降低(P<0.05),其余指標無明顯變化(P>0.05)。這一結果表明淋巴瘤合并感染時,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經(jīng)過抗感染治療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赡艿脑蚴橇馨土龊喜⒏腥緯rCD8+細胞的抑制功能受損,不能抑制CD4+細胞活化B細胞且產(chǎn)生許多自身抗體,表現(xiàn)出體液免疫的過度亢進,使得CD8+細胞反饋性的增多。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在淋巴瘤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表現(xiàn)更為明顯。淋巴瘤合并感染時,NK細胞數(shù)量明顯減少,NK細胞對抗體的產(chǎn)生具有多向調節(jié)作用,NK細胞數(shù)量減少減弱了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導致多種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15-17]。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CD8+細胞分布降低,這也暗示著患者的抵抗力加強[18-19]。因此檢測淋巴瘤合并感染患者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可以了解患者整體免疫狀態(tài)。
綜上所述,TH1/TH2細胞因子和淋巴細胞亞群在淋巴瘤、淋巴瘤合并感染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對淋巴瘤患者是否合并感染及感染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鑒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