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志飛
本,即本色;真,即真實。所謂本真寫作,就是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發(fā)掘靈感,以本色的生命語言書寫出真情實感與真知灼見。如何讓高考生擺脫高考作文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等“保守主義”與“形式主義”特征,寫出真我本色,是歷年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與實踐的問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將從審題、生活、興趣這三個角度來談如何實施本真寫作教學。
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高考給人留下“有固定模板”“有套路可循”的固有印象,不少師生對于高考作文的觀念都是“不求高分,但求穩(wěn)妥”。究其原因,并非高中生不愿在高考作文中展示真我,而是不敢展示真我——萬一我的作文格式與內容不符合高考作文要求,豈不是白費力氣,甚至成為人生遺憾。故此,如何讓高中生在高考寫作中回歸本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研究方向。
一、審題——回歸本真的前提
且不談是否回歸本真,作文一旦偏題,幾乎是對高考生的致命一擊。審題在高考作文中顯得尤為關鍵,決定著寫作方向、寫作思路以及寫作內容。審題正確,則心中有底氣,也就敢于書寫本真。高考作文審題可分五步走:概括關鍵詞、驗證關鍵詞的準確性、總結材料觀點、確定“我的”觀點、把握命題要求。
以2020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試題為例。首先是找出或者概括關鍵詞: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喜愛的人和事、塑造;其次是檢驗關鍵詞的準確性:發(fā)現在以上關鍵詞的基礎上,還需考量到時代因素——互聯網,這是必須把握的一個隱含因素;接著總結材料觀點:智能互聯網時代強化了人們所喜愛之物對人們的塑造;然后確定“我的觀點”:由于此篇作文在真實寫作情境、寫作任務以及價值觀上的限制性較強,故而相對容易立意: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怎樣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又怎樣被同類信息所環(huán)繞、所塑造?“這種環(huán)繞”如何緊密?又如何可感?“這種環(huán)繞”“這種塑造”怎樣塑造人未來的樣子?又會把人塑造成什么樣子……最后是把握命題要求:依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不少于八百字、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在審題正確的基礎上,以上要求并不難把握,但“文體自選”這一條幾乎每次高考作文都會出現的開放性要求往往被高考生解讀為:寫議論文。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教得最多的就是議論文,學生寫得最多的也是議論文,相較于其它文體,議論文被認為是最保險、最有套路可循的文體。事實上,“除詩歌外文體自選”這一要求恰恰是在給予高中生展現本我的機會。
由此可見,讓高考作文回歸本真仍是在為高考本身服務,且具有極強的動機性。在高考作文中回歸本真并不意味著跳脫原題題意,仍需通過正確審題給予敢于在寫作中回歸本真的勇氣。高考作文題在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同時開放性也較強,不可只看到其限制性,而忽略其開放性。
二、生活——回歸本真的源泉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歇?!鄙钍菚鴮懕菊孀魑牡乃夭幕A,也是靈感來源。如何在單調的學習環(huán)境中增添生活情調,鼓勵學生形成熱愛生活的品質,同樣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們研究的問題。
(一)鼓勵學生感受生活
即使時間緊迫,高中生仍有感受生活的空間,真正的生活是拋卻目的的學習,而不是帶著學習目的的生活。高中生本就有較大的精神壓力,他們需要生活的一點甜。
例如,教師提前走進教室,在課堂教學開始前,與學生分享一下日常生活——向學生推薦食堂中好吃的飯菜、今天刷到的頗有趣味的朋友圈、最近看到的引人深思的新聞……教師甚至可以將自己最近觀察與經歷到的或有趣或美好事情放置進PPT最前端——疫情期間盛放的春花、在家研發(fā)的新美食等,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是一個可愛的嘗試。整個過程可能只需要兩分鐘,卻能有效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或許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學生也能變得熱愛生活。
(二)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走出教室并不意味著走出課堂,課堂以外更為廣闊的天地或許更能激發(fā)出學生的本真創(chuàng)作靈感。
例如,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學生們正犯著春困,一個個昏昏欲睡。所謂春日好讀書,是在春天里讀書,教室里哪有真正的桃花盛開、柳絮紛飛呢?教師于是帶領學生來到校園荷塘,來到綠蔭小徑,來到桃花林,看近處桃花,觀遠方山巒,來一場環(huán)校園一周春日游。游畢,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操場背古詩詞,先來一首《將進酒》激發(fā)昂揚情緒,再來一首杜甫的《絕句》應景……既醒了精神,又背了書,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溫度、生活的靈動,何樂而不為呢?
(三)課堂亦有生活趣味
高中生的生活時間有限,依托豐富情境的創(chuàng)設,實現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
以《故都的秋》一課為例。在講到課文中描述北平的秋天景色時,教師展示相關的圖片,從視覺層面讓學生感受北京的秋是何種情態(tài)。除了文中的秋,教師展示別處的秋,例如《航拍中國》中婺源的秋十分動人,是溫暖祥和的秋。另外,教師還可將話題延伸到“我的故鄉(xiāng)”,請學生以“故鄉(xiāng)的……”為主題自由說一段話,如“故鄉(xiāng)的木板橋”“故鄉(xiāng)的臘肉”“故鄉(xiāng)的春”等等,此環(huán)節(jié)完畢,學生或許可以理解《故都的秋》并不單純寫秋,還有另外的情感抒發(fā),因為學生在講述自己的故鄉(xiāng)時,也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礎。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不相同,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生活這一點是相同的,生活予人靈感,也讓人產生共鳴,心意相通。生活無處不在,課堂上、校園里乃至腦海中都有生活的影子,重要的是能夠發(fā)現生活的美好之所在,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寫作素材與創(chuàng)作靈感。
三、興趣——回歸本真的增加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之所在,則易出真知灼見,真知灼見便難能可貴。智能互聯網的存在,使得人們所喜愛的事物對人們的塑造作用更加明顯。教師有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潛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關于作文文體的教學,不應該僅將議論文作為寫作教學的重點。有的學生擅長寫議論文,但有的學生則對抒情文、敘事文、散文以及說明文等感興趣。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各個種體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都傳授給學生,給予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的空間,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在審題正確的前提下采用自己感興趣的文體進行創(chuàng)作。布置生活化習作作業(yè)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另一手段,寒假和暑假的假期時間相對較長,教師布置開放性選擇作業(yè),可參考以下方式:為學生推薦二十部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學生任選五部寫觀后感;完整地觀看一季優(yōu)秀紀錄片,例如《航拍中國》第一季,每一集觀看后都需要寫一篇觀看筆記,內容自選;以自己的名字命制一個書本或者電子文集,里面可以有各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需至少十篇,字數不限,具體形式不限。以上作業(yè)學生任選一個完成,而后提交于軟件釘釘內,無需返校后交實物。
由是,開放多樣化文體寫作教學,利用互聯網布置開放性作業(yè),在具有時代特色的同時調動學生完成“不一樣的寫作任務”的積極性。愈有興趣,則愈研究,研究愈深刻,則愈有真知灼見。
總而言之,如何促使高中生在高考作文中回歸本真,可從審題、生活以及興趣這三個角度入手。需要注意的是,回歸本真作文仍為高考服務,是發(fā)揮了高考作文的開放性,而非拋卻高考作文的限制性。在高考作文中回歸本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即使改革路途中有諸多不順,但終歸是不可逆之發(fā)展方向。
【本文系2020年度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考作文本真寫作教學的行動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H20200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