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段歷史時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男人和女人都是長發(fā),只是梳頭盤發(fā)的方式有所不同。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男人普遍流行戴假發(fā),而且假發(fā)同女人的頭發(fā)一樣長。1509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登位后,下令男人一律剪短發(fā),女人一律留長發(fā),不過男人可以留胡子。詹姆斯一世登基后,又恢復了男人留長發(fā)的習慣。
法國路易十四時期,所有的男人都戴假發(fā),而且假發(fā)越長越好,還要燙許多發(fā)卷。
19世紀以后,歐洲才形成了男人留短發(fā)、女人留長發(fā)的風俗。
我國留短發(fā)是在辛亥革命以后,那時認為男人剪掉長辮子就是“革命”,故而有“留頭不留命,留命不留頭”的說法,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中就有生動的描述。
古代新人成親的時候,都會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么為什么要用到“高堂”這個詞呢?
《說文解字》曰:“堂,殿也?!币簿褪钦f,堂和殿是一回事兒。但唐代之后,“殿”專指帝王的居所,和“堂”就區(qū)別開了。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的,就是正房。
“高堂”的“堂”,指的是內堂,是父母的居所。過去的習慣,是要到父母的居處去問安,問候尊長的起居。“高堂”本來是指一種處所,是顯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就引申為父母的代稱了。
“堂”這個字,還經(jīng)常被引申為母親的代稱。比如內堂,有時就專門指代母親。還有一種文雅的稱呼“萱堂”,也是對母親的敬稱。這個詞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北堂幽暗,可以種萱?!惫艜r,母親居屋門前往往種有萱草,人們便雅稱母親所居為“萱堂”,于是“萱堂”便引申為母親的代稱。
娶媳婦要送彩禮,是從古代開始就有的傳統(tǒng)。
周朝時,男方娶親時送的吉祥物是大雁,寓意夫妻恩愛,相互遵守誓言。唐宋以來,男方向女方送現(xiàn)金作為彩禮的較為普遍,具體數(shù)額根據(jù)家庭情況而定。
封建社會,人們有個觀念,認為將女兒辛苦養(yǎng)大,卻成了別人家的人。女方到男方家,相當于多了一個勞動力,這需要男方支付女方家屬一定數(shù)額的費用。宋代以后,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當下婚禮中,動輒數(shù)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的“彩禮”錢,其實就起源于這種封建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