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平
杜牧善將數(shù)字入詩,而在諸多數(shù)字中,“一”的使用尤為突出?!笆暌挥X揚州夢”“一樹梨花落晚風(fēng)”“一騎紅塵妃子笑”“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等,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用法也十分靈活。
詩歌如此,文賦亦如是。“千古第一賦”《阿房宮賦》中就有十處“一”,這些“一”字,細(xì)細(xì)讀來都有不同尋常的滋味。
一、夸飾:寫盡奢靡之態(tài)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這里的六處“一”,其共同點是兩兩并列。這種并列連用帶來了夸飾的效果,寫盡了統(tǒng)治者的奢靡之態(tài)。
夸飾,就是用夸張的手法來修飾文章。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對夸飾的解釋是:“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夸飾通過對事物特征合情合理的渲染,從而深刻地表現(xiàn)出作者鮮明的感情態(tài)度。
為什么并列連用的“一”會有夸飾的效果?這要從漢語中“一A一B”的語言框架說起?!耙患∫蝗荨笔蔷o縮的四字框架,即“一A一B”式;“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和“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則是分開的四字框架,即“……一A,……一B”“一A……,一B……”。但是它們的語義特征在這里是一致的,都可以按典型的四字框架“一A一B”去考察。
“一A一B中的‘一A和‘一B相互作用,不僅表達了A、B本身所具有的語義信息,而且增加了A、B以外的信息量?!边@句話指出,在“一A一B”框架中,A、B兩個意思疊加之后的信息擴大了?!拔宀揭粯牵揭婚w”句,不僅僅是說五步十步之間就有一樓一閣,而是說到處都是樓、到處都有閣。“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句,不只是說一日與一宮,更是說阿房宮里時時、處處都是歌舞帶來的熱冷不一。那么,“一肌一容”,則是說妃嬪們的肌膚、面容都嬌媚極了。“一A一B構(gòu)式具有既可以表達主觀大量又可以表達主觀小量的語用功能?!边@句話則指出,“一A一B”相對于“一A”和“一B”所產(chǎn)生的增值都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也就是說,杜牧在描寫樓閣、歌舞、嬌容里都表達出自己強烈的感情態(tài)度,這就形成了夸飾,通過夸飾將統(tǒng)治者的奢靡之態(tài)揭露得淋漓盡致。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痹瓉恚醋诩次缓缶痛笤鞂m室,窮奢極欲,作者不滿敬宗的行為,于是寫賦諷刺。這六處“一”,表面上寫的是秦王朝,實質(zhì)上是對唐王室的諷刺。
二、對比:突出可悲結(jié)局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中的兩處“一”都運用了對比。
“一旦”意思是“有一天”,是指六國的收藏、經(jīng)營、精英“有一天”都運送到阿房宮里了,而這些金玉珍寶是六國“幾世幾年,取掠其人”所積累起來的。這樣,“一旦”與前句里的“幾世幾年”形成了對比。這是時間上的對比,時間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輸來其間”速度是如此之快。
“一炬”是“一把火”,而“一把火”就把“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這樣,“一炬”就與“三百里”形成了對比。這是數(shù)量上的對比,數(shù)量上的反差,則突出了如此規(guī)模的阿房宮竟然這樣容易毀掉。
將這兩處對比放在一起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六國和秦王朝的統(tǒng)治者的結(jié)局都一樣可悲。這其實是作者的一種精心構(gòu)思。原來,文章有兩條脈絡(luò),一顯一隱,秦王朝是顯,六國是隱。顯脈自然不必多說,隱脈還是能找到其“神龍之爪”的。開頭有“六王畢”,接著有“辭樓下殿,輦來于秦”,再接下來有“輸來其間”,最后有“使六國各愛其人”等。顯脈是秦王朝的奢靡走向敗亡,隱脈是六國的奢靡也走向敗亡;兩條脈絡(luò)相互交織,從而更突出奢靡的可悲結(jié)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處對比中,作者還把“覆壓三百余里”和“一炬”的“主人”巧妙地進行了對比。
《史記》里對相關(guān)的史實是這樣記載的: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成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fù)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涝唬骸跋鹊蹫槌申柍⑿?,故營阿房宮……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彰先帝舉事過也?!睆?fù)作阿房宮?!涝唬骸半拮鹑f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名號?!?/p>
……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成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秦王朝一直是大建宮室,而放火兼收珍寶的是項籍。但是,作者在寫作中有意將“一炬”的主人說成是“楚人”,而不明確為“項籍”。原來,作者意欲將統(tǒng)治者與普通百姓放在一起對比:項籍雖是楚人,但畢竟又是“霸王”。他之所以能滅掉秦王朝,是因為借助了百姓的力量。也就是說,滅掉秦王朝的是老百姓而不是項籍。作者強調(diào)的是統(tǒng)治者奢靡不仁最終會導(dǎo)致“戍卒叫,函谷舉”,如果點明“一炬”的主人公為“項籍”,那么文章就多了一個頭緒,況且項籍的行為又類似于秦滅六國,這樣就不能更清晰地表達出結(jié)尾所說的“愛其人”之理了。
三、反諷:暗示仁愛道理
反諷現(xiàn)在已超越語言層面成為文章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了。反諷“是指說話或者寫作的一種正話反說的技巧,即字面意思與真正要表達的意思相反,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才能得出真正的用意”。
“六王畢,四海一”和“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兩句里的“一”,其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六王畢,四海一”的“一”都解釋為“統(tǒng)一”,但這只是“一”的字面意思。其實際意思是什么呢?
《孟子》一書有這樣的解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薄笆肽芤恢俊睂υ唬骸安皇葰⑷苏吣芤恢??!?/p>
儒家思想中的“一”是指以仁政一統(tǒng)天下的“王道”,而非嗜殺人的“霸道”。但是,秦王朝“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如何能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一”呢?這樣,“四海一”中的“一”就形成了反諷:秦王朝表面上是“統(tǒng)一”了,但實質(zhì)上是暴政,與真正“一天下”的仁政截然相反。正是用了反諷,這才有了下文的“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也是這樣的反諷。蘇教版語文教學(xué)參考書中把這句話譯為:“一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人的心。”這僅僅是直譯,只是詞語的字面意思。況且這樣的直譯也讓人費解:如果這里“一人”是指秦王,那秦王之心怎么能就是千萬百姓的心呢?其實,這里的“一人”是泛指身居高位的君王,此句是在說明君王之心與千萬人之心的關(guān)系。
對此,《孟子》一書里有多次明確的闡述。試舉其一:
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觀點簡言之就是:君王應(yīng)與民同樂同憂。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里將“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解釋為“一個人心怎么樣,千萬個人心(也該是)怎么樣”。但接著又補充說明,“這是說應(yīng)該以自己的心去體會千萬人的心”。可以說,王力先生的補充說明也表明了此句的字面義是指君王應(yīng)與民同樂同憂。
實際上秦王之心不是千萬人之心,而是“獨夫之心”,他不顧及“人亦念其家”,反而“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這是強烈的反諷!那么,問題來了,作者是否認(rèn)同儒家思想呢?答案是肯定的。
杜牧在《上李中丞書》一文中說自己“世業(yè)儒學(xué)”,在《郡齋獨酌》中說“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可見他是把輔佐君王成就堯舜事業(yè)作為己任的。杜牧詩存二百余首,大多反映社會面貌,諸如《泊秦淮》《早雁》等??梢哉f,杜牧的一生都在踐行著儒家的仁愛思想。
這樣,“四海一”“一人之心”兩處反諷,就深刻地傳達出儒家的仁愛思想,與結(jié)尾“愛其人”遙相呼應(yīng),正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是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細(xì)讀十處“一”。其實還可以從篇章結(jié)構(gòu)方面去細(xì)讀一下:“四海一”放在開頭,是秦王朝應(yīng)該實施仁政的起點,但終走向相反;“一樓、一閣”“一日、一宮”“一肌一容”是秦王朝奢靡之表;“一旦”“一炬”是奢靡之果;“一人之心”則是作者議論,而這些“一”毫無疑問都指向結(jié)尾的“愛其人”。因此,十處“一”也暗示了文章的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