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將慕課資源應用于中職語文詩歌教學的意義,從課前預習、課中探索兩個環(huán)節(jié)論述慕課資源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慕課資源 中職語文 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065-02
慕課作為一種在線課程教學模式,具有優(yōu)質學習資源的易獲取性和學習平臺的開放性等優(yōu)勢?;诖耍疚奶接懩秸n資源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
一、慕課資源應用于中職語文詩歌教學的意義
(一)以混合式學習豐富學生的詩歌感知。結合慕課開展詩歌教學,可以打破線下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有限、時間空間受限等教學困境,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豐富詩歌學習的資源和學習形式。傳統(tǒng)的中職語文多以線下授課為主,而慕課資源的引入,可以打造一個“全翻轉”或“半翻轉”的語文課堂。這一“線上+線下”的學習模式結合了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視聽說等多重感官的刺激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更為生動的沉浸式詩歌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進而深化學生的詩歌學習過程。
(二)以媒體資源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結合慕課資源,教師不僅可以為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還能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通過慕課資源對教材的詩歌內容進行預習和復習,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從而可以將更多的線下課堂時間用于師生對話,為師生互動創(chuàng)設機會,拓寬學生詩歌學習的思維與視野。
二、結合慕課資源開展中職語文詩歌教學的策略
(一)以慕課資源展開課前預習。以慕課作為師生課前預習的渠道,可以在慕課的指導下感知教學內容,為課堂的開展打好基礎。首先,教師應為學生設定課程教學的導學案。如教學中職《語文基礎模塊》第四版下冊第一單元《致橡樹》一課時,教師可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fā)布本課學習的三維目標(把握詩歌內容、領悟詩歌情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主要學習內容(把握詩歌意象)及教學流程(課前通過慕課預習、課中展開互動式交流學習、課后通過慕課復習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是感知詩歌意象,理解議論與抒情并用的寫作方法,為學生的課前預習指明方向。其次,教師應利用慕課平臺中的有利資源,幫助學生高效完成預習目標。教師在讓學生預先查閱詩歌背景資料、熟讀詩歌的同時,布置學生課前觀看和學習“現(xiàn)代詩朗誦:《致橡樹》的意象表達”慕課課程,讓學生在課前的朗讀學習中感知詩歌的閱讀情感和意象,便于課程順利開展。最后,教師可對學生進行線上預習指導。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上傳課前朗誦和閱讀作業(yè),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線上查看,與學生及時互動,從而將課堂教學聚焦于學生難懂、易錯的知識點。
(二)利用慕課資源進行課中探索?!吨孪饦洹肥且皇坠P飽墨酣的愛情詩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結合以上教學目標和慕課資源,設計如下教學內容:
1.通過帶動學生聯(lián)想進行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中職學生由于缺乏對愛情的認知,對朦朧派詩詞的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師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進行課堂導入可以增強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師:同學們,古往今來有著許多歌頌愛情的故事和傳說,比如孟姜女為了愛情哭倒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了愛情雙雙化蝶等,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同學們,請談談在你的心目當中,會將兩個相愛的人比做什么?
生:我認為兩個相愛的人就像兩只共同經(jīng)歷風雨的鳥兒。
生:我認為愛人就是火焰,能夠為我照亮路途,給我溫暖。
師:非常棒,我們能對愛情和愛人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想象,而愛情本身便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也聽說過一些人在愛情中迷失了自我,甚至失去人格尊嚴的反面事例,今天我們學習《致橡樹》這篇課文,便是告訴我們什么是好的愛情。
2.以音視頻進行詩詞配樂朗誦,調動學生情緒。朗誦是詩歌學習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通過朗誦,學生能感知詩歌的韻味和節(jié)奏。以貼合詩歌內容的情緒進行朗讀,加深學生認知。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以《無問東西》輕音樂作為前景音樂,帶領學生進行詩朗誦)
師:通過課前預習,我們已經(jīng)大致了解了這首詩歌的情境,也了解了這首詩歌需要分層次進行情緒的把控,請大家談談你認為在閱讀這首詩歌時我們應該帶著什么樣的情緒?
生:我認為閱讀“凌霄花”“鳥兒”“泉源”這些意象詞的時候需要重讀。
生:我認為“不,這些都還不夠……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一句是詩歌的一個轉折點,這里的否定詞要讀得鏗鏘有力。
……
師:大家的理解都非常到位,這首詩歌以“不,這些都還不夠!”劃分了詩歌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在第一層,詩人否定了一些世俗的愛情觀;在第二層,詩人樹立了理想的愛情觀。接下來,我們跟隨視頻,再次閱讀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播放視頻,將詩歌以動畫形式進行呈現(xiàn),讓學生進行男女生對話式朗讀,激發(fā)學生情感)
3.巧用多媒體資源,對關鍵詞匯釋義?!吨孪饦洹返脑姼栝喿x關鍵點之一是理解詩人呈現(xiàn)的意象,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意象表達,如我們?yōu)楹尾蛔觥傲柘龌ā薄傍B兒”“險峰”,等等,而要成為一株“木棉”。因此,教師在解釋這些關鍵詞匯時,可以通過圖文或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加深學生的理解。
(播放圖文,展示“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等形象,引導學生就朦朧的意象展開討論)
師:大家可以看到,“凌霄花”生長于高枝上,很是驕傲的樣子,但詩人為什么提出我們絕不要成為“凌霄花”呢?
生:“凌霄花”生長在高處是因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附”。
師:非常棒,靠“攀附”而高高在上的“凌霄花”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方向的,它的成功靠的是他人的力量。那么,你能想象一下愛情或者婚姻中的“凌霄花”是什么樣的嗎?
生:一些人有著“攀龍附鳳”的錯誤婚姻觀,認為可以通過攀附他人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生:一些人為了名利不惜放棄自我,一味地迎合、討好他人,這是不可取的。
4.升華詩歌主題,讀懂詩人內心。讀懂詩歌便是讀懂詩人的內心,因此體會詩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詩歌學習的重中之重。在《致橡樹》中,詩人強調了只有在獨立自主的人格和高貴的尊嚴之下才能造就平等、和諧的愛情關系,因此,通過慕課資源加強學生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尤為重要。
(教師播放視頻,配以舒緩、輕柔的背景音樂—— 樹根向地下延伸、樹葉在風中觸碰……)
師:詩人說“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我們都互相致意……”這兩句話表達了愛情的理想境界,下面,大家可以談談你認為好的愛情是什么樣的?
生:好的愛情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
生:好的愛情要求兩個人都很獨立。
師:沒錯,這首詩歌的主題便是愛情的基礎是“獨立和自主”,作為愛的雙方,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對方面前呢,接下來,我們根據(jù)幾組圖片來進行男女分句朗讀。
(以刀劍、銅鐵等圖片展示鏗鏘有力、偉岸挺拔的男子漢形象,以紅碩的花朵、火炬等圖片展示健康、勇敢的女子形象,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目的)
5.加強在線反饋,品味詩歌余韻。慕課資源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前、課中快速把握詩歌內容,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中為學生預留充分的討論、交流時間,讓學生自主表達,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難點并加以引導。此外,也可在課后通過線上溝通加強課程反饋,讓詩歌教學更為有效。
師:同學們,最后我們再來談一談,在追尋一份好的愛情之前,我們應該怎樣做?
生:為了實現(xiàn)美好的愛情,我們應該先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生:我們應該摒棄那些錯誤的愛情觀,讓自己強大起來。
……
6.進行課后跟蹤,加強學習鞏固。詩歌的學習離不開在反復誦讀、回味中鑒賞詩歌的美、觸摸詩人的情感脈搏。為增強教學效果,在本節(jié)課課堂教學后,筆者向學生布置了兩項課后作業(yè),一是讓學生再次學習慕課課程,在掌握朗誦技巧的基礎上錄制朗誦音頻傳至線上教學平臺,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二是仿照《致橡樹》這一詩歌的象征式寫作手法,試著寫一首短詩,表達自己的感情觀,以加強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增強學生對詩歌的感情認知。
三、教學反思
基于以上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結合慕課資源進行詩歌教學具有以下優(yōu)勢:一是有利于學生在課前進行詩歌自主學習,提高課文預習的效率;二是通過多媒體符號加深學生對抽象意象、朦朧詩句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意象;三是通過符合詩歌情境的配樂朗誦,有利于幫助學生感知詩歌情感;四是多媒體資源和“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增加師生的互動性;五是利用慕課資源進行課后鞏固,能增強學習的效果。雖然慕課資源應用于中職語文詩歌教學有許多有益之處,但不可忽視慕課教學易出現(xiàn)接收學生反饋不及時、難以對學生進行直接指導等問題。因此,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自主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以彌補混合式教學的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將慕課資源應用于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能打破傳統(tǒng)線下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多媒體體驗中增強學習興趣,激發(fā)詩歌學習熱情。因此,在課前、課中、課后階段,教師應基于慕課資源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幫助學生實現(xiàn)高效學習,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桂榮.淺析“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影響[J].中國培訓,2020(2).
[2]胡巧玲.慕課及翻轉課堂對語文教育的影響[J].漢字文化,2017(7).
[3]曾曉婧.新形勢下中職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探討[J].課外語文,2019(18).
【作者簡介】廖尉伶(1980— ),女,籍貫廣西柳州,中級職稱,現(xiàn)就職于柳州市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
(責編 蘇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