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翼帆
作者:成智大兵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想法,放進別人的腦袋;第二件事是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
做營銷,恰恰是把這最難的兩件事都包括了。一方面,我們要把品牌信息放進客戶的腦袋;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努力地把客戶的金錢放進自己的口袋。
營銷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藝術。當你讀懂了客戶,讀懂了客戶的所思所想,就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可是,你真的懂你的客戶嗎?
前陣子,那個最會賣家具的宜家,因為官宣入駐天貓又實實在在火了一把。彼時,“宜家效應”再次被提及,新一輪的傳播風潮再次風靡。
關于“宜家效應”,宜家的官方解釋是:自己親手組裝的宜家產品,無論最終成果如何,都會特別在意它。因為我們投入的心血,已經讓我們愛上了這個產品。
如此看來,宜家其實就是掌握了客戶的心理,從而影響了購買決策。先是用戶自己親自動手組裝,因為自身參與感而加強了對產品本身的喜愛程度,畢竟自己做的飯更香一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偏差,而這種偏差對于宜家來說,恰恰是利好的。用戶把對自己價值的認可,轉移到了產品上,這就是宜家效應的玄妙之處。
當然,宜家的成功之處并非這一點,除了DIY,設計上還有很多營銷的巧思在里面。比如宜家在出口處設計的1 元冰淇淋,就是利用的“峰終定律”。
對此,成智大兵老師的《營銷心理戰(zhàn)》一書中也有提及,“峰終定律”是說,想要讓客戶自動傳播產品信息,需要讓客戶得到“超爽”的體驗,其中也分享了“宜家效應”和“耦合效應”。
很多營銷大咖都會告訴你:“想要把產品、營銷做好,必須懂人性?!?/p>
比如,“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中,就分享了他的產品哲學:“微信的‘朋友圈’滿足了人獲得存在感、被認可、被贊賞的人性,而‘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則滿足了人的好奇心。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必須要把握人性?!?/p>
那么,一個營銷高手,要如何把握住客戶的心理?是什么在影響客戶的購買決策?
實際上,每個客戶在購買決策過程中,都會經歷6 個心理階段,分別是:
第1 階段:注意階段(這個商品很有吸引力,我要看看。)
第2 階段:興趣階段(這個商品很有趣,我想多了解一下。)
第3 階段:欲望階段(我很想要這個商品,但它可靠嗎?)
第4 階段:信任階段(這個品牌有實力,可以信任。)
第5 階段:購買行動階段(決定將這個商品收入囊中。)
第6 階段:購后分享階段(如果商品體驗好,就分享給朋友。)
在每個階段中,都有神秘的人性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就像開關按鈕,當你按下它時,客戶會不由自主地做出相關行動。
一般情況下,客戶購買的心理路徑是不會改變的,只要我們能夠在每個階段中摸清影響客戶決策的心理因素,就能操縱客戶的大腦與錢包。
提及掌握客戶心理,大多數(shù)商家可能都會感覺到迷茫,客戶到底在想什么呢?什么才是我的用戶所需要的?
其實做到這一點并不難。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賣螺絲刀這件事來說。有位顧客想要買一把螺絲刀,他到了第一家五金店,說:“老板,我要一把螺絲刀。”老板拿出3 種螺絲刀,對顧客說:“這個是最便宜的,8 元;這個貴一點,10 元;這個是最好的,15 元?!弊詈?,這位顧客買了一把10元的螺絲刀。
那聰明的老板會怎么做呢?他會說:“先生,只買螺絲刀不是很麻煩嗎?以后家里每用到一樣工具,你就得跑出來買一次,多麻煩啊。我們店里有家用的五金工具箱,這些工具以后家里都用得著,特別實用,而且您購買一整套,還可以省不少錢呢?!边@個人一聽,有道理哦!于是他花了500 元買了一套工具。
你看,客戶提出同樣的需求,有的店老板只能賣出10 元錢的螺絲刀,而有的店老板卻能賣出500 元錢的五金工具箱,直接翻了50 倍!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區(qū)別在于,第一位老板只是單純在賣貨,而第二位老板卻能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利用客戶怕麻煩、想省錢的心理,從而賣出了更多的產品。
所以,我們可以思考:當客戶使用了我們的產品,解決了某個需求之后,他們能擁有哪些更好的狀態(tài)?
這個“更好的狀態(tài)”,也就是客戶內心的夢想,是客戶渴望得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