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今天,讀了《論語》,翻出新意,仍然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最近,我重讀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覺得有必要為子路說幾句公道話。文章講的是孔子請幾位學生言志的故事。當孔子問及各人的志向時,幾位學生各有各的表現(xiàn)。有的率直以對,有的忸怩作態(tài),有的故弄玄虛。
當時,子路第一個站起回答,他說,不消三年,就能把一個處在大國夾縫中、災荒連年的小國治理得國富民強、百姓知禮。照例,子路胸懷大志,言之鑿鑿,應當予以表揚才是,然而,孔老夫子卻當著眾學生的面奚落了他。
孔子認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币簿褪钦f,治理國家全靠禮節(jié),子路不能“溫良恭儉讓”,因而子路應該受奚落。歷代的師長由此總要諄諄告誡自己的弟子,要以子路為反面教材,言談中,見人只說三分真,決不能直抒胸臆、鋒芒畢露,而應該鑒貌辨色,或者竟然就該多吃飯、少開口。
這使我想起魯迅求學時代的一個故事:魯迅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老師要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誠惶誠恐地說一聲:“難!”老師舉了個例子說一家人生了個男孩,滿月的時候興高采烈抱孩子出來給客人看,總想得到一些好兆頭。有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shù)摹!庇腥苏f:“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彼麄兌嫉玫搅酥魅说母兄x。有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頓痛打。老師說:“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边@個小故事風趣地道出了說真話之難。
應該說,孔夫子的見解是很有世故的,嶙峋者易折,諾諾者長存。吳起被肢解,商鞅被車裂。并不是吳起、商鞅的主張不好。卞和“兩足斬而寶乃論”,要讓世人知道和氏璧不是石頭而是寶玉,要付出斬去兩條腿的代價。為了證明地球是繞太陽轉的,布魯諾竟然要受火刑的烤炙致死。這一切都證明了孔夫子明哲保身理論的“合理性”。
然而,歷史的車軸正是靠著這些脫穎而出的大智大勇之夫以鮮血和生命去驅動的。地球上第一個撐傘的人在倫敦街頭遭到了圍攻,但雨傘畢竟是遮陽擋雨的好東西;辛亥革命革去了清朝男人們的辮子,有人不是也感到比掉腦袋還要痛苦嗎?
對照一下子路的直言抒志,那曾皙欲言又止,那冉有故弄玄虛,那公西華更是言不由衷,而孔子卻對他們十分贊賞。由于孔子宣揚的這種中庸之道,造成了“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的可悲局面。為政者因循守舊、排撻革新和創(chuàng)造,學者沉溺于陳舊的道義,亦步亦趨?!捌骄髁x”的習俗還往往要禁錮人們的手足,束縛青年的思想。誰要冒尖,誰就會招來眾多的非議:“出風頭”啦,“目無尊長、目無領導”啦,“嘩眾取寵”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剪刀在上頭。
因此,我要為子路正名。像子路這樣敢于暢言大志,敢于毛遂自薦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正是要大力提倡的。為子路正名,正是為了給千千萬萬敢于鼎新革故、激濁揚清的改革者鋪橋開路,正是為了革除封建思想的陳規(guī)陋俗,建立求實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新風尚。辛棄疾在《臨江仙·莫笑吾家蒼壁小》中說“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道出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凌云壯志。我們也應該摒棄私心雜念,頂天立地做一番事業(yè),而不能像曾皙冉有公西華那樣學乖取巧、八面玲瓏,裝一副媚態(tài)騙取一點毫無價值的虛名。
讀《論語》,多思考,定有新收獲。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