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閱讀除了考查作品形象、語言、表達(dá)技巧和思想內(nèi)容外,還要求鑒賞、評價(jià)作者在詩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進(jìn)步性或局限性。
鑒賞古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diǎn)態(tài)度,常用方法有:一、知人論“詩”。所謂“知人論‘詩”,即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時(shí)代,更好地認(rèn)識作品的價(jià)值和意義;二、以意逆志。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讀者以“己意”去“逆”(迎受、接納,考證、探究,追溯、反求)作者作品之“志”。
1.先說知人論“詩”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有利于對其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diǎn),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作者的孤寂情感從詩歌表面信息中較難分析出來。但假如我們了解作者生平,就能精準(zhǔn)把握本詩感情了。朱淑真出身于仕宦之家,出嫁后隨夫宦游異鄉(xiāng),因婚姻不遂素志,抑郁而終。正是由于這樣的人生境遇,她的詩多寫個(gè)人寂寞生活,抒發(fā)內(nèi)心的苦悶和孤獨(dú)。又如盛唐國力強(qiáng)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yáng)、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中,雖有塞外環(huán)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因而格調(diào)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已沒有了大唐氣象,在知識分子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2.再看以意逆志
這種欣賞方法,既尊重讀者的主體意識,又強(qiáng)調(diào)不能背離作者作品之“志”。為了準(zhǔn)確“逆志”(即把握古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觀點(diǎn)態(tài)度),以下幾點(diǎn)是必須注意的:
(1)固定的意象包含著固定的情感。在古詩中,以景傳情達(dá)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常常是相通的。比如以“故鄉(xiāng)明月”傳達(dá)“思鄉(xiāng)情”,以“松風(fēng)山月”傳達(dá)“隱逸情”,以“寒林殘?jiān)隆眰鬟_(dá)“愁懷憂思”,以“中秋圓月”傳達(dá)“相思情苦”,以“風(fēng)雨落花”傳達(dá)“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dá)“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dá)“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dá)“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dá)“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dá)“對國勢衰危的哀嘆”,等等。
(2)固定的事象——典故包含著固定情感。典故是詩歌中運(yùn)用的典型故事,這些故事包含著人們相對固定的情感、觀點(diǎn)。例如“樓蘭”,《漢書》中記載,樓蘭國王貪財(cái),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jì)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dāng)?,用“破(斬)樓蘭”代指建功立業(yè)。此類常用典故,還有化碧、鴻雁、南冠、散木、青鳥等。
(3)抓“詩眼”(關(guān)鍵詞),吃透詩歌情感與作者觀點(diǎn)。詩歌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用極少的文字在極短的篇幅里盡可能地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作品特別講究語言的凝練,講究一字傳神,于是便有了“詩眼”之說。“詩之有眼,猶人之有目也?!痹娧凼嵌床煸娫~旨意的窗口,是詩的靈氣所在。比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李白的《古風(fēng)(其十)》,在這首詩里,李白塑造了魯仲連倜儻風(fēng)華、功垂青史、高潔淡泊的形象,從“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等層面表達(dá)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末二句“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中的“澹蕩”一詞,就是詩眼所在,它揭示出李白以魯仲連為楷模,渴望建功立業(yè)而又熱愛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3.還應(yīng)注意古詩中情感的復(fù)雜性
大多數(shù)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復(fù)雜的情感因素。同時(shí),一個(gè)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取向、風(fēng)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gè)別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不乏其固有風(fēng)格之外的創(chuàng)作。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fēng)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yáng)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1.請簡要賞析本詩的首聯(lián)“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為什么遙望“海西頭”而要把熱淚、愁思寄給揚(yáng)州舊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隴西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注】《隴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
1.這首詩末句如果不寫“猶是深閨夢里人”,而寫妻子痛哭于道、遙祭亡魂,你覺得好不好?為什么?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代王世貞贊賞此詩后兩句“用意工妙”,但指責(zé)前兩句“筋骨畢露”,后兩句為其所累。你認(rèn)同王世貞的看法嗎?為什么?
答:?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調(diào)歌頭·盟鷗①
◎辛棄疾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jì),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fēng)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注】①此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初。
1.“千丈翠奩開”運(yùn)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帶湖哪些特點(diǎn)?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鷗鷺表達(dá)自己的孤獨(dú)之情,請從內(nèi)容上作簡要說明。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jié)合全詞,說說“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雙調(diào)]折桂令·荊溪即事
◎喬 吉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貍樣瓦①,官無事烏鼠當(dāng)衙。白水黃沙,倚遍闌干,數(shù)盡烏鴉。
【注】①樣瓦:戲耍于瓦塊。
1.作品描繪了怎樣一幅象征性的人間圖畫?請概括其特點(diǎ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子為什么劈頭就問“為甚人家,不種梅花”?它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
◎謝 逸
杏花村館酒旗風(fēng)。水溶溶,飏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yuǎn),人不見,草連空。
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shí),相見畫屏中。只有關(guān)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楊柳綠陰濃”一句有什么妙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分寫了哪兩個(gè)層次?抒寫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答:?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