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上海市嘉會國際醫(yī)院,上海 200030)
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的主要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肺部毛細血管通透性明顯升高和彌漫性損傷等,該疾病通常發(fā)生突然,且發(fā)展速度較快,癥狀相對較為嚴重,患者發(fā)病后常會出現(xiàn)急性呼吸困難、心率增速以及發(fā)紺等臨床癥狀[1],導致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相對較高。呼吸機治療是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而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捆綁式呼吸機在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的治療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并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應用價值,這一治療方法能夠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fā)生率,減少并發(fā)癥,保證患者安全,促進各項臨床癥狀的改善,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選取上海市嘉會國際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6 例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征與治療效果進行了回顧分析,結果如 下。
回顧性分析上海市嘉會國際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6例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53.6±16.1)歲;疾病類型:重癥肺炎23例,多發(fā)傷19例,急性胰腺炎6例,急性膽囊炎3例,腸梗阻2例。試驗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28~72 歲,平均年齡(51.3±16.3)歲;疾病類型:重癥肺炎20例,多發(fā)傷21例,急性胰腺炎6例,急性膽囊炎3例,腸梗阻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體征檢查和臨床檢查,確診為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且符合《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診治》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3];②臨床資料完整且能夠配合隨訪觀察;③患者年齡在18~80歲之間。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或是中途退出臨床研究者;②哺乳期或是妊娠期女性;③合并惡性腫瘤或是臟器系統(tǒng)疾病者;④精神分裂癥、智力異?;蚴菧贤ㄕ系K患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呼吸機治療,本研究所用治療設備為美國偉康公司生產的Version 型呼吸機,患者每分鐘呼吸頻率為14~18次,結合患者體質量控制潮氣量在5~10 mg/kg,氧濃度控制在50%~100%,呼吸末正壓在 15 cm H2O 左右。試驗組實施呼吸機捆綁式治療,相關參數(shù)設定同對照組,具體操作:①將軟枕放在患者肢體下端,保證床頭抬高30~45°,避免患者身體逐漸下滑,并對其身體狀況和疾病情況進行定時檢查,每次檢查時間在30 min左右,兩次檢查間隔時間為5~7 h。②醫(y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每天早晨8∶00起床,自主呼吸過程中應用適當?shù)逆?zhèn)痛和鎮(zhèn)靜類藥物,保證患者符合條件后可以拔管、脫機。③患者接受呼吸機治療過程中,適當應用消化道黏膜保護制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減少消化性潰瘍等癥狀的發(fā)生率,對于條件許可的患者可以實施腸內營養(yǎng)支持治療。④每天使用洗必泰(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0474,規(guī)格:5 mg/片)清洗護理口腔,定期幫助患者做吸痰護理。⑤對于抗凝禁忌證的患者,醫(yī)護人員應協(xié)助其將下肢抬高,配合物理按摩措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的改善,降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對于無抗凝禁忌證的患者,可以實施低分子肝素治療,控制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每天對患者凝血指標情況進行密切監(jiān)測,保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低于正常參考值兩倍。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為治療后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有效為治療后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生活活動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為治療后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仍然較為嚴重,且生活活動能力未見任何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病例總數(shù)×100%。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后,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吸頻率、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等指標情況。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重癥監(jiān)護室(ICU)住院時間、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等臨床指標情況。
通過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加以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例(%)],應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2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和二氧化碳分壓等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試驗組患者血氧分壓水平和呼吸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試驗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各指標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各指標結果比較(±s)
組別 n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 Hg) 舒張壓(mm Hg) 呼吸頻率(次/min) 血氧分壓(mm Hg) 二氧化碳分壓(mm Hg)試驗組 53 91.82±3.32 117.34±3.59 77.38±2.44 17.05±1.48 98.83±5.23 46.19±4.63對照組 53 93.22±3.42 119.28±3.98 80.59±2.12 15.78±1.43 95.42±4.62 49.82±4.20 t 2.077 2.767 8.025 4.233 3.766 4.106 P 0.040 0.007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情況比較(±s,d)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情況比較(±s,d)
組別 n ICU住院時間 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試驗組 53 10.12±1.48 5.64±0.55 4.42±0.64對照組 53 16.34±1.47 8.92±1.11 7.03±1.98 t 21.708 19.276 9.131 P 0.000 0.000 0.0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由肺挫傷、嚴重感染、誤吸、嚴重多發(fā)傷、肺炎等肺內外致病因素造成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類型,患者主要疾病特征表現(xiàn)為進行性缺氧癥狀的加重,患者發(fā)病后常會出現(xiàn)呼吸淺快、呼吸困難、紫紺等癥狀,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誘發(fā)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和意識障礙等惡性后果,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以往臨床上通常實施常規(guī)呼吸機方法治療,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癥癥狀,為患者生理機能的恢復提供氧氣支持。但是,該方式會引發(fā)酸中毒,提高患者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呼吸機相關肺炎風險,進而造成不良預后,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5]。呼吸機捆綁式治療模式在臨床中逐漸得到了推廣應用,其能夠結合患者的自主呼吸試驗結果,對其呼吸功能情況進行判斷,并設置呼吸機參數(shù),從而最大限度縮短患者的呼吸機治療時間,降低各類并發(fā)癥風險。同時,通過抗凝治療改善患者的凝血異常癥狀,減少機體炎癥反應,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6]。另一方面,能夠利用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保護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減少應激性潰瘍出血等癥狀的發(fā)生風險,使整體治療效果較為理想[7]。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接受呼吸機捆綁式治療的試驗組患者,其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2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試驗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吸頻率和二氧化碳分壓等水平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試驗組血氧分壓水平和呼吸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ICU住院時間、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等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呼吸機捆綁式治療有助于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促進其生理機能的調節(jié),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從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征出發(fā),采取呼吸機捆綁式治療,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具有更高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