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富
什么是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群人在集體認同的理想下共同建設的精神團隊。那什么是語文教師共同體,那就是一個認同語文教育主張、用心踐行共同語文理念、共同致力專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團隊。那么如何建設好這樣的一個團隊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雖然是20世紀的教育家,但他的教育思想?yún)s超越了時代,有很強的前瞻性與深刻性,尤其是其中蘊涵的博大精深的教師專業(yè)化思想對今天的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愿景構建: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基點
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學,他曾指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薄拔┢鋵W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因而,為了一生的學習與發(fā)展,語文教師做好適當?shù)穆殬I(yè)規(guī)劃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師要樹立自己的專業(yè)理想、專業(yè)信念,要規(guī)劃好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目標,尋找體現(xiàn)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價值的幸福點。只有使每個教師都有了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愿景,才能產生驅動力。同時個體愿景與共同體愿景要保持“同頻共振”,共同體愿景與學校發(fā)展愿景要保持“同頻共振”。學校語文共同體可召開專業(yè)愿景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構建學校發(fā)展愿景與教師愿景,使教師人人構建起適合自己個性發(fā)展特點的專業(yè)愿景。構建語文教師專業(yè)愿景是實現(xiàn)教師共同體專業(yè)化的必要條件。
二、終身學習: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引擎
語文教師共同體要實現(xiàn)專業(yè)化,還應該要有接受職后教育的心理預期,也就是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終身學習:他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本專業(yè)知識的最新科研成就,不斷地更新知識,提高專業(yè)水準。
陶先生認為,教師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理由有三:一是跟上時代進步、社會進步的需要?!皶r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須及時好學。”二是維系教師教學生命的需要。陶先生說:“有些人一做了教師,便專門教人而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永久不會畢業(yè)的學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長進,甚而至于未老先衰。”三是適應學生好學的需要?!昂玫膶W生在學問和修養(yǎng)上,每每喜歡和教師賽跑。我們的確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蓖瑫r陶先生提出了“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的理念。他說:“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碧招兄€認為教師應該與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學習。他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訓?!?/p>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新觀念、新知識、新理念不斷涌現(xiàn),任何不堅持學習的語文教師都是難于適應形勢需要的。語文教師要想走上共同體建設之路,就要不斷堅持學習,做一個勤奮的終身學習者。也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能不落后于時代,才能跟上共同體整體的步伐,擔負起知識與文化傳遞者的重擔。
三、校本培訓: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主徑
陶先生在1930年所作《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中說:“教學做合一理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學,乃是教人學做事。無論哪方面,‘做成了學的中心及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必須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須在勞力上勞心,以收手腦相長之效?!毕壬岢龅摹敖虒W做合一”,給我們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以重要啟示:要重視校本培訓。
首先,語文教師培訓的內容應該切合語文教師的實際需要。重點是幫助解決教學中產生的實際問題,解決新課程的實施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提高語文教師執(zhí)行新課程的能力。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做到三個結合:“菜單式培訓”和“專項培訓”相結合,“實地培訓”和“網(wǎng)絡培訓”相結合,“培訓質量”和“培訓數(shù)量”相結合。對于語文教學理念、教學策略等共性問題,我主張以共同體為單位進行集中培訓。此外遠程研修也是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支持下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新途徑。這種方式對于語文教師共同體來說,是難得的全員參與互動學習、與專家近距離接觸并接受指導的機會。
其次,語文教師培訓的落腳點必須要強調“做”。語文教師的功夫在課堂上,從本質上說,語文教師還主要是實踐工作者,從教師所具備的知識體系來看,不僅需要學科知識、教法知識等顯性知識,而且需要課堂駕馭能力、教學組織能力等隱性知識。這些知識是無法通過傳授獲取的,只能在實踐中領悟和把握,只有將學和做結合起來,在做中學,在做中教,才能提高培訓的有效性。作為培訓者,不能僅僅通過講座、面授等單向傳遞方式培訓教師,還要給語文教師提供實踐平臺,將教學、培訓、研修結合進來,使教室成為研究室、培訓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學會教學,在鍛煉中提升水平。
再次,在語文教師培訓過程中必須實施有效的專業(yè)引領。強調在實踐中鍛煉和培訓教師,并不否定專業(yè)引領對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因為缺少必要的理論引領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最終導致低水平的簡單重復。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想做得好,還需要“行以求知知更行”“在行動中追求真知”。一項調查結論也顯示:在對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最有用的培訓形式,專家與學科領域佼佼者共同指導的課堂教學和經(jīng)驗豐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導效果最為明顯。由此可見,在實施課改的進程中,先進的理念如沒有以課程內容為載體的具體指引與對話,沒有專家與骨干教師等高一層次人員的協(xié)助和引領,同事互助常常會只囿于同水平反復,難以實現(xiàn)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向高層次躍升。
四、學習互助小組: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沃土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薄白约阂f話,也讓別人說話,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讓別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自己要長進,也讓別人長進,最好是大家共同長進?!庇纱丝梢?,陶先生十分強調教師之間情相通、心相融,十分注重同事之間互助互學。新時代賦予了教師團隊新的內涵,教師共同體首先是學習共同體,教師成長歷程是成員之間共同探究,取得共識、共享的過程。先生認為,“共學,共事,共修養(yǎng)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共同體是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的組織,“合作”與“共享”是教師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的關鍵。語文教師共同體通過課題活動、同行交流、結伴合作、專家引領、師徒結隊、沙龍研討等,激發(fā)共同體教師成員主體生長性,提升教師的實踐性智慧,提高教師的合作意識與能力,最終促進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共同體的建設。語文教師共同體可通過“名師工作室”等專家平臺,組織成員聆聽專家講座,閱讀人文經(jīng)典,研討教育家成長歷程,拓展專業(yè)視野,感悟語文教師生命的價值與歷史責任;通過讀書筆記、科研沙龍與專家座談,釋疑解惑,碰撞出新的思想與智慧,規(guī)劃教育生涯;通過開設研究課、觀摩課,將新課改、新課程的理念運用于課堂;反思已有的經(jīng)驗,追求有效教學;通過課題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逐漸成為科研型、學者型、智慧型教師。
五、理性反思: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關鍵
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正之做是在勞力上勞心。”這里的“勞力”相對教師而言就是教師的教學實踐,“勞心”相對教師而言就是教師的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說過“教師的成長等于經(jīng)驗加反思”。倡導反思性教學,做反思型教師是課改的新理念,也是語文教師共同體成員專業(yè)成長的第一要務。各成員每一次反思將使自己有所收獲,每次收獲都是一次提高。第一,要強化反思意識;第二,要將反思常態(tài)化,強迫自己每次授課后撰寫教學反思,每月共同體開展一次“教后反思”研討活動;第三,掌握反思方法。如:問題追問質疑法、教學錄像再現(xiàn)法、關鍵環(huán)節(jié)比對法等,重點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方法的實施、教學效果的取得等方面進行反思;第四,交流反思成果。教師應該努力做到個體反思與共同體反思相結合,定期互相交流反思成果;第五,反思后再實踐。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來促進個體成長與共同體成長。
[本文系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語文教師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海安市曲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