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葉瀾教授也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見,反思在教師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然而,何謂反思?反思又該如何進行呢?筆者認為就教育工作者而言,所謂反思就是指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重新認識的過程。那么反思又該如何進行呢?作為一線教師,一節(jié)一節(jié)的課是我們教育實踐活動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下面以一個課例反思過程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認識。
一、課例反思過程描述
1.利用優(yōu)化一覽表呈現(xiàn)反思前后課例相關項目點的變化
2.依據(jù)優(yōu)化一覽表進行優(yōu)化項目點的逐點解析
(1)優(yōu)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以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為目的,因此要想優(yōu)化課堂,必先要優(yōu)化教學設計。
①優(yōu)化教學目標設計
優(yōu)化教學設計,應先從優(yōu)化教學目標始,之所以最終將教學目標確定為研讀課文《河中石獸》及其他文言短篇小故事,探究其中蘊含的道理,加深對“但知其一,不知其二”這一危害的認識,從而樹立做事全面思考的良好意識。一是因為這個目標相對于任教班級語文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情來說,接受起來難度沒有那么大,不會給學生帶來過重的學習負擔;二是因為這個目標相比于第一稿目標更注重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傾向于在課堂主渠道培養(yǎng)學生基于工具性素養(yǎng)基礎上的人文素養(yǎng)。
②優(yōu)化教學流程設計
目標確定了,接下來就是設計教學流程了。語文特級教師王君老師認為: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骨骼清奇,眉清目秀的課。也就是說應該是精簡教學目標、凝練教學線條、整合教學板塊、減慢教學節(jié)奏的課。只有這樣放慢了教學腳步的課,才有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思考自由。也唯有如此地給課堂進行“瘦身”,課堂的“高效”也才能得以有效實現(xiàn)。
因此,在第二稿設計中,我將第一稿中對《河中石獸》的繁瑣分析簡化為如下兩個學習任務:
任務一:研讀課文《河中石獸》,完成下面表格。
任務二: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填空。
課文《河中石獸》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說明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并且將上述任務前置為課前閱讀,而主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課中閱讀則遵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用“單篇閱讀,提煉道理;比較閱讀,深化認識;整合閱讀,提升認識”三個遞進的教學板塊進行了重構。
這樣整合后,教學線條就變得更凝練了,留給學生讀書、思考、交流的時間也就更多了,板塊減少了,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的學生學習的效果卻有所提升。
③優(yōu)化導語、結語設計
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語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所以一節(jié)課導入語設計的精致與否直接影響著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好的導入設計除了有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外,還應具有吸引學生注意、溝通師生情感、明確教學目的、確定全課基調的作用。
因此,在第二稿導語設計中,我先是拋出了一個問題:一定要問為什么讀書?借此吸引學生注意,引發(fā)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思維。
接著通過出示“書,是黑暗里,一盞一盞的燈”這一張毅給出的答案,達到溝通師生情感的作用。
最后,用這樣一段話來導入課題:有的書的確挺難讀的,比如凝結著先人智慧的文言文,然而就像敲開堅果堅硬的外殼就能獲取甜美的果仁一樣,我們突破文言文的文字障礙也能從一個個小故事中收獲到大大的道理。從而實現(xiàn)導語激發(fā)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的、確定全課基調的作用。
良好的課堂結語設計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產(chǎn)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本課結語設計回扣導語,旨在收束全課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如何 “古為今用”的思考。
更改后的導語、結語設計充分強調了閱讀對于涵養(yǎng)精神、奠基人生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致力于在深度和廣度兩個層面上擴大語文課程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
④優(yōu)化資源供給方式
“全學科閱讀”是一個重要教學理念,閱讀行為應涵蓋各學科、貫穿學習全過程,而不應囿于課堂的40分鐘。
因此在第二稿設計中增加了課前閱讀材料和課后閱讀材料的供給,課前閱讀材料是課文《河中石獸》,課后閱讀材料是《正午牡丹》,這樣就將閱讀材料在篇目數(shù)量上增加到了6篇。
6篇材料前有鋪墊,后有延伸,不僅在閱讀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就資源在學習全過程中的介入方面也進行了改善。由于6則材料內容不同,能夠說明的角度也不同,因此通過單篇閱讀、比較閱讀、整合閱讀等有梯度的支架搭建使零散的單個閱讀材料形成集群效應,讓一般的閱讀成為了更有意義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2)優(yōu)化課堂組織形式
好的教學設計只有輔以更靈活的課堂組織形式才能更有效地實施,也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第二稿教學設計在如何設計小組活動任務及促進小組合作實效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在第二稿中,首先將環(huán)節(jié)一“單篇閱讀,提煉道理”的學習任務進行了以小組為單位的任務分配,1-3組重點研讀《河間游僧》,4-5組重點研讀《東施效顰》,6-8組重點研讀《鄭人逃暑》,9-10組重點研讀《刻舟求劍》。
然后針對每一小組的任務又在組內進行了任務切割,并且在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要求在小組內人人參與展示,如可以安排A同學負責朗讀短文,B同學負責翻譯課文,C同學負責提煉道理等。
由于學校班級采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式進行小組建設,每個小組又根據(jù)學生在學業(yè)上的表現(xiàn)將學生分為A、B、C三層。上述教學行為的調整保證了每層學生都能受到關注,都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優(yōu)化課堂評價機制
基于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應該成為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的武器的定位,學校的小組評價系統(tǒng),為了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賦分的權重上向他們做了一定程度的傾斜。
為了更有效地發(fā)揮小組評價的激勵作用,在第二稿設計中我將小組積分貫穿了課堂活動的全始終,積極參與小組展示的小組加分,積極回答問題的小組加分。
這種及時的反饋,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調整了學生的學習行為,保障了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和小組內的精誠合作。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而且在這種你追我趕的氛圍中,學生思維的廣度、寬度、深度也有提高。
3.梳理在此次反思過程中獲得的教育觀念層面的新認識
通過上述反思過程,筆者在感受最深的是如下三個關鍵詞:本位、本味、本心。
如上所述,前后兩稿設計在課題、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導語結語、課堂組織形式、資源供給方式、課堂評價方式等方面均做了一些優(yōu)化。
透過現(xiàn)象,不難看出這些變化折射的是對于教學本位認識的變化。
變化一:由學科本位到學生本位。
變化二:由能力本位到素養(yǎng)本位。
變化三:由工具素養(yǎng)本位到人文素養(yǎng)本位。
關于教學本位的認識,深刻地影響著課堂的樣貌。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也才能還語文課堂本味。語文課堂的本味應該是通過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深度和廣度上發(fā)揮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找準本位,烹出本味,關鍵還在于要堅守本心,即要肩負起做好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的使命與擔當。
二、關于課例反思的認識
1.課例反思的流程
基于上面的課例分享,筆者認為一個完整的課例反思應包含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遵循如下的流程。
完成優(yōu)化一覽表—進行優(yōu)化項目點的逐點解析—梳理獲得的教育觀念層面的新認識。
2.如此反思的必要性
一項關于“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研究表明,教師能否綜合、嫻熟運用實踐性知識是一位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路標。
什么是“教師實踐性知識”?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進行反思和提煉后形成的,并通過自己的行動做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p>
教師實踐性知識包括“其關于自我的知識、關于科目的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關于教育情境的知識四個方面的內容。而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都受到更上位的、對教育本質之信念的影響?!庇纱丝梢?,對教育本質之信念(即對教育教學的認識)的因素對于教師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影響巨大。
而且,研究對教育本質之信念因素還有利于教師的“雙路徑學習”,即不僅考慮決定結果的行動策略,而且考慮其更上位的信念因素。無疑,“雙路徑學習”會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作者通聯(lián):北京陳經(jīng)綸中學嘉銘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