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惠,張紹蘭
成都醫(yī)學院 (成都 610500)
201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了肺腺癌具體病理分類新標準[1],該標準和2011年國際肺癌研究協(xié)會、歐洲呼吸學會以及美國胸科學會共同頒布的肺腺癌國際多學科分類標準[2]關于肺腺癌的病理分類基本一致,都將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列入了肺腺癌浸潤前病變的范圍。AAH病變表現(xiàn)為有限且小的范圍(≤0.5 cm), AIS為一類局限性的小腺癌(≤3 cm)[2],因此肺腺癌浸潤前病變的病灶大多微小,患者無特殊臨床癥狀,不易及時發(fā)現(xiàn),而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的出現(xiàn)及其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為肺腺癌浸潤前病變診斷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評估低劑量CT(low-dose CT,LDCT)在肺腺癌浸潤前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肺腺癌浸潤前病變患者術前LDCT與標準劑量CT(standard-dose CT,SDCT)圖像資料與劑量資料的對照研究?,F(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自貢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經(jīng)病理證實接受了肺部SDCT和LDCT檢查的15例肺腺癌浸潤前病變患者的術前CT圖像資料和劑量資料,其中4例患者經(jīng)手術或穿刺活檢后被病理診斷為AAH,11例患者被病理診斷為AIS。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齡(47.87±5.49)歲。本研究獲得自貢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SDCT使用Philips Brillance 64排螺旋CT掃描儀,LDCT使用GE 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前對受檢者進行基本呼吸訓練。常規(guī)體位下,于吸氣末自肺尖以上到腎上腺水平連續(xù)掃描。LDCT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00 kV,自動管電流10~500 mA,層距0.6 mm,層厚0.6 mm,矩陣512×512。SDCT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自動管電流20~500 mA,層距1.3 mm,層厚1.3 mm,矩陣512×512。
15例患者術前CT資料分為LDCT組和SDCT組。對照分析兩組資料下列內容:1)圖像資料對照研究病灶的數(shù)量、檢出率、成分類型、大小、CT值、毛刺征、分葉征、空氣支氣管征、空泡征以及胸膜凹陷征;2)劑量資料對照研究輻射有效劑量(effective dose,ED),記錄術前LDCT掃描以及SDCT掃描的劑量長度乘積(dose length product,DLP),以下列公式計算ED:ED=DLP×k(轉換系數(shù)k=0.014 mSv·mGy-1·cm-1)。
15例患者兩種劑量下的CT掃描均檢出18個結節(jié),結節(jié)成分類型均一致,含2個部分實性結節(jié)和16個磨玻璃樣結節(jié)(ground glass nodule,GGN),其中,純磨玻璃樣結節(jié)(pure ground glass nodule,pGGN)和混合磨玻璃樣結節(jié)(mixed ground glass nodule,mGGN)分別為11個(圖1)和5個(圖2)。LDCT顯示結節(jié)平均直徑為(8.67±4.37)mm,平均CT值為(-574.56±143.90)HU,SDCT顯示結節(jié)平均直徑為(8.61±4.41)mm,平均CT值為(-572.00±151.47)HU。兩組資料的病灶數(shù)量、檢出率、成分類型、大小及CT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注:女,46歲,左肺上葉pGGN,病理證實為AIS 。A:LDCT掃描,病灶直徑約14 mm,CT值約-705 HU;B:SDCT掃描,病灶直徑約14 mm,CT值約-667 HU
注:女,47歲,左肺上葉mGGN,病理證實為AIS。A:LDCT掃描,病灶直徑約10 mm,CT值約-435 HU;B:SDCT掃描,病灶直徑約10 mm,CT值約-490 HU
表1 15例患者18個肺內結節(jié)病灶LDCT與SDCT基本表現(xiàn)(n=18)
LDCT和SDCT對病灶邊緣有無毛刺、邊緣是否分葉、是否存在支氣管氣像和空泡征以及胸膜是否牽拉凹陷等顯示基本一致,均為4個結節(jié)邊緣有毛刺,3個結節(jié)邊緣呈分葉狀,1個結節(jié)見支氣管氣像,1個結節(jié)見空泡征,1個結節(jié)顯示胸膜凹陷征。
15例患者LDCT掃描的DLP平均值為(27.80±3.20) mGy·cm,SDCT掃描的DLP平均值為(366.73±209.86)mGy·cm,以DLP計算平均ED值如下:LDCT掃描為(0.39±0.05)mSv,SDCT掃描為(5.13±2.94)mSv,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15例患者LDCT與SDCT輻射ED值比較
近年來,全球肺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續(xù)增高,其中肺腺癌是最多見的組織學類型[3-4]。因其早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一般難以發(fā)現(xiàn),最終導致肺腺癌患者就診時常常已是中晚期,以致其術后5年生存率僅約17%[5],遠低于其早期發(fā)現(xiàn)后病灶切除者約70%的5年生存率[6],更遠低于AAH和AIS及時治療后近100%的5年生存率[7]。在肺癌影像診斷技術中,CT比其他影像學方法更具優(yōu)勢,是提高早期肺癌檢出率的有效手段[8-9],對于CT來說,SDCT掃描輻射劑量較大,一次胸部SDCT所受的輻射ED約為一次胸部X線檢查的100倍[10],因此肺部SDCT普查受到了一些限制。如何在盡可能減少輻射劑量情況下滿足影像學檢查的需求,已成為研究熱點[11]。由于X射線肺部吸收率較低,肺泡腔與肺實質、縱隔與附近脂肪具有高天然對比度,因此LDCT掃描非常適合用于肺部疾病篩查。
LDCT肺部應用研究已有許多報道,本研究針對15例肺腺癌浸潤前病變患者開展了病灶形態(tài)學表現(xiàn)與輻射劑量對照研究,前者發(fā)現(xiàn)兩組所見18個病灶的CT表現(xiàn)基本一致,后者發(fā)現(xiàn)LDCT組ED平均值明顯低于SDCT組(P<0.05),提示LDCT掃描能夠獲得與SDCT基本相同的肺腺癌浸潤前病變診斷效能,同時還具備下列優(yōu)勢:1)降低輻射劑量,減輕受檢者輻射損害;2)減少CT球管產(chǎn)熱量,延長使用壽命。當然,LDCT或許存在圖像質量下降問題[12],但本組病灶LDCT顯示的影像信息及質量主觀觀察并不遜于SDCT,完全能達到診斷要求。
綜上所述,LDCT掃描用于肺腺癌浸潤前病變的檢查,能夠獲得與SDCT基本一致的診斷效能,有助于實現(xiàn)該病變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提高術后生存率的目標,同時LDCT的輻射劑量遠低于SDCT,適合用于肺腺癌浸潤前病變的篩查。